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 要】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见效快。结论: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埃索美拉唑;治疗效果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疾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临床表现为胃部烧灼、恶心、呕吐以及腹部胀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因此,研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及医师临床诊断确诊。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基础上,依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8 ~56岁,平均年龄(40.1 ±14.5)岁,其中,22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8例为胃溃疡。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 ~58岁,平均年龄(38.2±16.7)岁,其中,24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6例为胃溃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常规应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口服用药,每次1片,每日2次; 阿莫西林每日2次,每次1.0g;克拉霉素口服用药,每日2次,每次0.5克。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常规应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于实验组用量相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疼痛消失比较 用药后 1d、3d、7d,实验组 1d、3d 的疼痛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d时,实验组82.5%的患者疼痛消失,对照组80.0%的患者疼痛消失。实验组的溃疡愈合率为89.5%,对照组为77.8%。疗期间,实验组各有1例出现口干、恶心、头晕症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各有1 例发生口干、恶心、头晕、腹泻症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4/40),两组症状均较轻,自行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镇痛药等因素所致的病症,疼痛特点为:(1)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1]。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4)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6)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因此消化道溃疡极大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及生活[2]。目前,临床医师在治疗此疾病时,主要致力于降低胃酸浓度、改善胃部血流、保护胃黏膜、根除 Hp,可适当缓解患者疼痛及溃疡症状,但效果不甚满意。因此临床研究人员加大了对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研发。埃索美拉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单一异构体,即(S)- 异构体,是第一个单一光学异构体的 PPI,其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埃索美拉唑呈弱碱性,能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特异性的抑制该部位的H + -K + - ATP 酶,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阿莫西林为 β 内酰胺类,影响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 克拉霉素属大环内酯类,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在酸性的条件下稳定,是目前常用的抗 Hp 药物[3]。据报道,此药物在用药 1 ~ 2h 后,便可迅速达到血药浓度的高峰,且高峰维持时间较长,生物利用度的绝对值高达 89%,比奥美拉唑的抑酸性能更为出色。基于这一研究结果,笔者分别选取 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对其临床疗效等情况进行比较。
综上所述,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疼痛症状缓解迅速,内镜下溃疡面愈合率高,比奥美拉唑的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不会危害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曾志宇.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评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9:59 - 60.
[2] 邵春林. 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7):740 - 741.
论文作者:周晓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疼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溃疡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阿莫西林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