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普高热的升温,我校生源每况愈下。前几年,中专最低录取分在430-440分左右,这几年已降至320分。学生入学文化基础的差异越来越大。表1是我校2001年分流招生录取分数表:
表1
专业 最高分 最低分 最大差异分
机电 516 341 165
机械 469 409.5
59.5
网络 542 449 93
商英 530 382 142
计算机
518 447 71
数控 496 400 96
文秘 521.5
372149.5
模具 502.5
397105.5
企管 472 386.5
85.5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校中专九大专业,2001年录取分最高为542分,最低为341分,足足相差了201分。同是机电专业,最高分为516分,最低分为341分,相差165分,录取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程度的差异。如果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煮”,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检查考试,显然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层次呈多元化趋势。我校普通中专班、职校班共有12个专业,另外还有综合高中班,和同济大学联办的3+3班,下学期还将和高职学院联办高职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班级对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中专生原来是单一的目标——就业,如今,还可以直接报考高职。我校报考高职的学生逐年增加,今年达308名。升学和就业的不同发展方向也对文化课特别是语文、数学、外语提出了不同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都要作相应修改。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分层递进教学也自然地放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去年署假,由课题组组长吴俊良同志在教师学习班上专门作了一个有关分层递进教学的讲座,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为了使这项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从上学期开始,学校率先在高复班和数控0101班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试验。
二、试验的基本做法
(一)以不同层次班级为单位的分层递进试验(高复班)
1.试验方法:
①学生分层。我校这一届高复班共有六个班,事先我们进行了摸底考试,按数学、外语成绩的高低分成A、B、C三种不同层次的班级。其中,1、2班基础较差为A班,5,6班成绩较好为C班,3、4班居中。
②目标分层。根据高职考纲的要求和各班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参照去年高职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最低录取资格线168分,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是5、6班高考分在190分以上,绝大部分同学能进大学的高职乃至高职本科;3、4班高考分在170-190之间,大部分能进各类高职;1、2班争取相当部分同学达到高职录取分数线,如达不到分数线,可鼓励他们进各类学历文凭大专班或进开设全日制大专自考助学班的学校。
③教学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后,随之制订三种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也作相应调整。1、2班由于原有基础差,数学最基本的公式、定理都没有掌握,外语的语法、单词均存在较大问题。为此,我们配备了最好的教师包括副校长、教务科长、教研组长亲自任教。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放慢速度,增加练习机会,多动口、动手。5、6班同学一般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目标明确,学习较为勤奋,教师着重在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对其多加指导。当然,教学内容可适当加深,增加综合性内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班则按照大纲要求,精讲多练,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④评价分层。对于1、2班,前期以补缺、补差为主,故单独出卷考查。其他班则采用结构性试卷。3、4班要求完成基本部分考题,学有潜力者完成附加题;5、6班则须完成全部试题。不再用整齐划一的统考成绩来衡量评价学生,而是用不同标准来考察各层次班级学生达到本层次目标及递进情况。
⑤矫正、调节,分层提高。高复班先后进行了八次综合性测验考试。针对考查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修订教学内容,集体矫正,分层指导。学校安排教师早晚自修轮流值班,为不同层次学生辅导补课。
2.试验结果:
表2 高复班2001年6月摸底考和2002年4月市统考成绩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
①A、B、C三个层次的成绩,市统考和摸底考差异比明显缩小。
②各个层次的学生成绩,市统考要比摸底考明显提高。
(二)数控0101班的数学学科分层递进试验
1.试验方法:
①试验对象。以数控0101班为实验班,模具0101班为对照班,这二个班均为48位学生,由同一任课教师刘明娟执教。在确定实验班、对照班时,曾对这二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试,发现这二个班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升学考试(中考)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2001.7-10)
表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摸底测验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
②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学习可能性水平和学习成绩(两次测验以及初中升高中录取分)等情况,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次,其中A层学生(低层)9名,B层学生(中层)30名,C层学生(高层)9名。
③教学目标分层。
A层:上课注意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主动和领会有关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完成基本的练习、作业。
B层:上课认真听讲,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会选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常规问题。
C层:上课专心听讲,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综合应用问题。
④分层施教。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共性问题,集体教学;解决不同层次问题,分组教学;解决个别问题,个别教学。一般先是全班授课,然后以不同层次学生搭配而成的异质组讨论问题,并完成分层练习。教师讲评,学生作的馈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⑤分层评价。对A层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信心;B层学生以鼓励为主,勇于递进;C层学生强调竞争,一步步超越自己的目标。
⑥矫正、调节,分层提高。课堂练习未达标,及时矫正。作业发现知识缺漏,课前讲评回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和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2.试验结果:
表3-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中考试成绩比较(2001.11.9)
表3-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终考试成绩比较(2002.1.28)
表3-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中考试成绩比较(2002.4.28)
试验情况分析:
①由表可见,同一教师任教的两个班所组成的样本,虽然试卷内容统一,考试时间统一,但采用分层递进教学的实验班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效果优于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学生,对成绩t检验结果有显著差异。
②通过试验,绝大部分同学有进步,有提高。A层原有9人,现有5人已递进到B层。C层原有9人,其中1人退到B层,但B层中有2人已递进到C层,现C层共10人,总之,本实验是成功的,对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达到递进目的。
三、试验结论
(一)分层递进教学根据学生个别差异来组织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师对症下药,分层施教,使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实际水平,故教学效果较好。
(二)分层递进教学能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递进”的机制,使学生思想感情处于激发状态,它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教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改过程展开的动力。分层递进教学着力于解决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之间的矛盾,高复1、2班由于起步低,不再“吃不了”,高复5、6班由于增加了拓展性内容不再“吃不饱”,数控0101班每层同学也各得其所,使教和学两者处于协调的情况下,教学过程顺利展开,学生学习质量自然提高。
(四)学生之间的差异本身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异质组的活动,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相互帮助,各展特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问题和思考
(一)关于分层递进教学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①学生分层要做好充分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当教师对学生定层低于学生自我评价时,学生易产生反感心理和沮丧情绪,定层高于学生实际时,学生在学习中失败机会和挫折感将大大增加,容易出现负面效应。为此,可通过隐性分层,即学生分层情况只有教师心中有数,并不向学生公开,以保护学生自尊心。但由于分层不明显,相互激励作用可能会较小。也可用学生自主分层的方法,即学生自主确定自己的层次和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往往很难对自己恰如其分估计,因而增加了挫折感。在实践中,通过师生磋商甚至请家长一起参与也许是一种较好的学生分层办法。这时的分层反映了师生双方的共识,避免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行为的消极化。
②教学分层是分层递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的组织,时间的安排都要精心考虑,力求科学合理,防止出现部分学生陪读现象。特别要关注A层学生,他们本来学习自觉性不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
③目标分层一般以B层为基准,C层适当提高和加深,A层起点要低,可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和连贯的几个目标,循序渐进。
④评价分层要使每一层的学生都能孜孜以求,积极向上。为此,A层学生要多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希望和进步;B层学生既要纵向比较,又要横向比较,促使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向C层递进;C层学生则多进行横向比较,山外青山楼外楼,促使他们严谨、谦虚,不断登攀。
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B层学生如果有进步,可以升到C层,反之C层学生退步了,只能进B层。A、B、C互动,真正达到递进的目的。当然,这样做有许多困难,如A班好同学到了B班,B班差生到A班,A班班主任工作更难做,故对班主任应有一个奖励制度,以激励A班班主任积极性。同样,学生也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要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考虑另一种模式的分层递进教学
目前,一般学校开展的分层递进教学有三种模式,除了上面讲到的二种,还有无固定班级制,即每门课程都编制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学生有的课程的学习在一个层次班进行,其他课程可能在另一个层次班进行,这样做,既保留了原有教学班的组织,又考虑到部分学科(如外语、数学)学习成绩差异大的因素。我校商务英语0101班和0102班有二门课:商务英语和实用英语,原是李晓梅和何群俩位教师执教,各教两个平行班。本学期,开始进行这一模式实验。他们将原有两班级学生按外语成绩重新分班。逢到上外语课时,学生按新的分层次班级上课,其他课不变。这样做,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学生均反映良好。
(三)三种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利弊谈
分层递进教学可以按学生不同层次组织教学,这是三种模式共同特点。然而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①以不同层次班级为单位的分层递进教学,学习程度划一,便于制订统一教学计划和要求。缺点:A班同学可能丧失自尊心,破罐子破碎。由于成绩差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容易形成不良群体,教师教学十分吃力,班级管理难度大,班主任难当。
②在同一班级实施学科分层递进教学,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等都要分层设计,特别是对教学时间的有机安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不能把分层递进教学搞成“复式教学”,否则,教学效果将受到影响。
③实行无固定班级制,原有班级建制不打乱,单就学习成绩差异大的学科分班上课。这是一种比较稳健的教学改革。不足之处是教学安排、课程调动工作量较大。学生上课因为是临时组合,形成良好班集体较难。一个班同一学科由几位教师上课,对教师考核有困难。
(四)学校大面积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思考。
按照市教委要求,我校将开始试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的教育和促进全面发展,这也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根据职业学校目前就业和升学的两大任务,我们设想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或者只分大类专业。第一学年,按照录取分数和学生发展意向实施按班级为单位的分层递进教学。第二学年分流,准备升学的加强语文、数学、外语教学,准备就业的一部分同学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成绩考核合格发中专毕业证书,一部分同学若实在不想读书,则实行专业证书制度,重点学习技术和技能,安排较多时间到单位实习。这样,他们也可获一技之长,至少到社会上有一个谋生的本领。另外,学校多开一些选修课、实习实践课,使一部分A层同学获得学分,以弥补必修课之不足。
综合高中平行班较多,有条件时可尝试无固定班级制度的分层递进教学。其他班级均可考虑班内学科分层递进教学。
要建立学分奖励制度,C层学生可优先选专业、选课,以调动学生“递进”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分层递进教学是一项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校、班级、学科及教师实际组织实施。我们学校一年的试验,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烦心的苦涩。下阶段,我们要把分层递进教学和实施学分制紧密结合起来,大胆实践,勇于改革,相信分层递进教学改革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执笔:吴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