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来志斌[1]2007年在《中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是始终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区域差异总体上均呈扩大趋势。近几年来,办学质量的差异扩大趋势更为明显。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东、中、西叁大地带之间,也表现在各省区之间,地带间的不平衡是主要的,其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远好于中西部,中部略好于西部,西部最为落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造成了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对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高校人才的流失。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极为复杂,是经济、制度、政策、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区域高等教育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投资差异是造成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区域城市化水平、教育财政政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认识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本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教育是获得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在各级教育中,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为密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是中西部地区要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人力资本不足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必须首先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根据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应以区域平衡为目标,以人才和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为策略,遵循政府主导原则、系统化、多样化原则、效率优先、力求公平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对策:加大政府投入;实施政府区域补偿政策;制定中西部地区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建构中西部高校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潜力,规划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领域合理调整西部高校专业设置;将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

徐绍荣[2]2008年在《论地区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需要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协调发展。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润滑剂”和“加速器”。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利用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始于二战后。在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导下,西方政府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要求政府根据经济增长的情况使用相机财政决策,并以此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就西方经济体的区域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来说,比较成功的有以财政平衡政策为中心的德国区域财政政策、以区域开发为中心的加拿大区域财政政策、以区域开发为中心的日本区域财政政策。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当一国经济在发展初期、低谷期和开发的特定阶段,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显着的。新中国的区域开发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经过叁十年的发展,在区域开发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是也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使得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东部地区。我们建设的根本宗旨出发是为了共同富裕,因此探索实现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显示和理论意义。新余市作为我国典型的中部地区城市,在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本文的目的就是总结这些经验探索利用地方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全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区域财政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叁章则论证了国外地区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启示;第四章介绍了新余市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状况;第五章试图构建符合新余市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模式;第六章是对全文作的一个总结。

王曙光, 金向鑫, 周丽俭[3]2017年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的演进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是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追述、归类与分析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和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我国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的概念界定、发展差异、政策效应、缺陷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这对丰富区域经济发展及财税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践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也有不足之处,因而应进一步深化研究与探索。

张林[4]2016年在《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文中提出论文是关于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实体经济越强,综合国力的基础越坚实。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成长,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叁者之间关系密切。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就没有可靠的经济基础;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没有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及其有效协调配合,实体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因此,系统地研究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分别建立数理模型分析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财政分权、财政支出、税收优惠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确定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实体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2)统计分析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分别利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特征及区域差异;从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财政分权和财政支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性、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3)实证研究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二者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从规模、动力和结构叁个视角出发,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二者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4)基于论文实证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设计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创新及二者配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体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较大的区域差异。1978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增长了近15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46%,2014年实体经济总量已达551342亿元。2008年以前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2008年以后内陆地区实体经济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呈现出“内陆经济崛起”新格局。实体经济空间相关性呈倒“u”型变动趋势,2008年达最大值0.353;2008-2010年间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的“v”型变动趋势。衡量实体经济区域差异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叁个指数均较大,且集中在0.28-0.43之间波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实体经济总量之比为3.18:1.49:1,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明显高于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2)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对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两个变量的系数全部显着为正,说明二者对实体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和增长结构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业态深化程度和财政政策激励力度越高,实体经济增长越快。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体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协调差距极为显着,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协调,叁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不协调,四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不协调。(3)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配合不协调显着地制约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衡量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配合的交叉项的系数全部显着为负,说明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和增长结构均具有负向作用,显着地制约实体经济增长。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实践过程中,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配合不协调,政策效率偏低。(4)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增长需要构建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及二者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主要包括9个方面:科技金融促进机制、多元金融协调机制、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政府投资驱动机制、财政补贴引导机制、税费减免扶持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资源成果共享机制和国有民营协同机制。3.研究的重要观点(1)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增长,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就不可能长期和谐稳定。全民重视实体经济和回归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增长才是发展硬道理。(2)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业态深化程度和财政政策激励力度,更需要强化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的紧密合作与协调配合。(3)金融业态深化既要加快金融产业市场化发展,又要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业态深化必须以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基础,实体经济增长必须依靠金融业态深化的有效支持,二者缺一不可。(4)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主体,是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要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5)强化技术创新既是实体经济规模扩张和动力转换的基础,又是实体经济增长绩效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必须有效协调配合增强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动力。4.研究的政策建议(1)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基础建设有效投资。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增加有效投资,不能为创造GDP而盲目的增加无效投资或重复投资。(2)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加快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找准重点突破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多措并举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3)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多管齐下提高财政金融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实体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和运用管理。(4)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实体经济人力资本存量。强化校企合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颁布大学生就业新政策,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实体企业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深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促进实体经济国际化。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实体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李红[5]2011年在《辽宁沿海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辽宁按照“五点一线”区域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等级合理的网状总体开发格局。与政府其他调控手段相比,财政政策具有相对优势。财政政策可以直接作用于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全局,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发展辽宁沿海地区发展薄弱领域和环节的能力,加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促进辽宁沿海和其它地区的全面发展。尽管国内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就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的理论是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财政政策理论割裂开的,没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更多可借鉴的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而我们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的研究虽然偏重于操作层面,但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而结合实际地区提出对策办法得较少,特别是对辽宁沿海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符合辽宁沿经济发展特色的财政政策调控模式,因此本论文选题贴近实际,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从辽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首先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财政调控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在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理论与非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突显出财政政策调控机制在辽宁沿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接着在查找了国外一些资料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国外区域经济实施财政政策的经验,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和特点,提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机制,确定了辽宁沿海地带的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本论文在对辽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调控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通过现实与历史、国内与国外的比较,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确定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调控的目标和方向,贴近于辽宁沿海经济发展及财政政策调控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牛媛媛[6]2012年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国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及经济体制转变这叁个重大问题。地区差距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差距,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省区及省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政府的财政政策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引导作用使资源、要素、产品这叁大市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导市场中各种资源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结构性的流动,以调节当前市场经济中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提出对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吸收和借鉴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首先对可借鉴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财政政策理论进行总结分析,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近年来统计年鉴的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利用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对四大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旧十分明显,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仍远不及东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旧十分明显。同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叁个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经济体制因素及区域开放政策因素。再次分析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现行区域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收支状况及财权划分不合理;中央财政投资水平与利用效率在各区域间差异大;分税制及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落后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然后分析欧盟、美国、德国在区域财政政策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接着根据以上对我国现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结论,结合西方国家在区域财政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投融资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尽相同,能适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也不尽相同,对区域财政政策的研究与区域财政政策效应体系的建立,仍需相关学者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胡志江[7]2015年在《财税政策促进温州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同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与增长潜力。由于改革开放伊始的经济与产业布局,以及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国家宏观层面的“马太效应”呈现的愈发明显,突出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并且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区域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显着的“马太效应”无论是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都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从局部地区的经济与产业布局来看,以温州市为例,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深入分析研究,但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异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确实显而易见的,必须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并针对性开展深入研究,然后制定相关经济战略及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从目前我国存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有效政策来看,税收政策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之一,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在经济协调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温州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促进温州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从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大量的文献及研究成果查阅与分析,阐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政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叁部分是财税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以要素转移为着手点开始研究,将要素转移作为联系纽带分析其与财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进而分析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出财税政策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依据;第四部分是财税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持;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以温州地区为例,阐述温州区域财税政策的现状,并探索温州区域税政政策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温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胡潇[8]2016年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源于区域间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倾向等的差异,普遍存在于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尤其严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优先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导致在改革初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至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并部分延续至今。为此,自1999年国家先后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纵览这些战略,财税政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行文结构共分五个部分:首先是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研读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结合运用财政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进行区域经济学和财政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从区域经济、收敛性、财税政策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说明了收敛性如何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分析了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及财政分权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其次第叁章是实证研究部分,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从收敛性角度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发现我国省级经济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趋势;东中西部内部收敛情况较好,东北地区内部呈发散状态;我国其他区域与东部区域发展差距直至2014年仍然较为明显。再次第四章是问题分析部分,从我国现行四大区域战略及其财税政策入手,剖析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税制财政体制有待完善、非税收入拉大财力差距、转移支付制度不尽合理、税收政策逆向调节。然后第五章是经验借鉴部分,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欧盟和日本现行区域经济财税政策的分析,寻找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方,得到叁点启示:建立明确法律依据灵活实施区域政策、运用多种财税手段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差异化财税政策培育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最后第六章是政策建议部分,通过上文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问题分析、经验借鉴,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四点财政政策建议,分别是:大力推进落后地区改革发展、逐步调整优化税收制度、积极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深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题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与深化。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分析的探索性,本文综合运用财政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用收敛性理论来量化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用财税政策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二是实证分析的延伸性,应用收敛性理论研究考察我国四大经济区的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得出省级经济总体呈现先缩小再增大再缩小的趋势,区域经济仍未明显收敛的结论。本文在实证分析研究对象上有所扩展,在我国原有叁大经济区,东部、中部、西部的基础上,加入了东北部地区加以研究。重点考察四大经济区的各自经济增长收敛情况和相应区域财税政策,以期寻找到治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良方。

李军[9]2012年在《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差距问题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关于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差距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该研究是在深入考察我国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产业、金融资本、金融发展、均衡增长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理论研究框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进一步揭示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的形成原因与影响效应。基于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均衡发展以及区域金融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开创性提出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发展理论设想。进而深入探寻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发展的思路、模式、指导思想、机制和战略以及配套的政策框架。1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特征十分显着。一是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二是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程度与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叁是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程度由于经济社会金融等多种条件差异而凸显出差距;四是区域金融产业资本的稀缺性和同质性引发资本集聚竞争格局的存在;五是组成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资本要素呈现出同样的集聚形态和集聚特征。(2)中国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差距明显。主要表现为区域金融产业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银行产业资本、证券产业资本、保险产业资本、信托产业资本集聚差距显着。区域之间在金融产业资本构成要素上的集聚差距也有所差异,在银行产业资本、证券产业资本、保险产业资本与信托产业资本上的集聚各具优势,这对于发展差异化的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3)导致中国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的原因多元化。主要是区域真实经济实力、人才供给水平、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及宏观政策倾斜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区域实体经济是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根本,也是其服务的核心;区域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是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人力基础,也是其集聚的操作基础;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是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空间条件和环境因素;区域宏观政策倾斜是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动力条件和政府推力。(4)中国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效应具有反馈机制和倒逼机制。作为一种不均衡金融经济增长形态,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的存在,通过金融影响经济的传导效应而影响到宏观层面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微观层面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5)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实现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依据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的路径以及聚集均衡化的特点,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模式,可以分为内生绝对均衡模式、内生相对均衡模式、外生绝对均衡模式以及外生相对均衡模式等四种模式。各个模式均有其各自特征,各个区域在分析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模式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6)在设计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机制时,必须要综合考虑该机制系统的运行机制、诱导机制、风险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运行机制重点在于针对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突破资源约束;诱导机制重点在于突破区域政策制度软环境约束;风险机制重点在于明确政府财政金融的供给风险以及市场金融产业资本的投机风险;监管机制重点在于针对风险机制确立两种监测机制。(7)要实现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状态,需要避免产业同构建设所造成的产业恶性竞争状态,保证区域产业良性发展。需要将政府财政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硬件资源禀赋不足的区域,消除金融产业资本配置低效率的情况;需要消除区域软性资源约束,更要消除软性政策制度环境瓶颈。要从产业发展战略、资源配置战略、人力资本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等方面系统实施促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战略。2研究的重要观点(1)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是金融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自然方式和政府推动方式而出现的资本在时空上的动态运动,且这种运动具有不同强度和较为明确的方向,进而形成一种集聚式的状态和结果。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既是一种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是一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并受实体经济制约的经济运行趋势。(2)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遵循着市场自发形成、政府强力推动或是市场与政府混合推进的演进轨迹。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会促成区域遵循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世界性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既要重视看不见手——市场的自发形成、规模效益,外部效应与信息优势,也要重视看得见手——政府的引导、配合、协调和服务。各区域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要,混合运用两种力量推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推动区域建成金融服务类别与空间辐射范围差异化的金融中心。(3)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内生性的决定了其在区域间的差距性,这种差距存在是由多种条件交织而成的,集中表现为真实经济实力、区域对外开发程度、人力资本供给以及宏观政策倾斜上。加速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应该优先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和人才引进力度,在宏观政策上要对金融产业、金融人才、金融机构、金融运行给予优惠政策和多项倾斜。(4)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具有对其成因的反馈和倒逼机制,影响到宏观层面的实体经济增长和微观层面的居民收入与消费。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收入与区域消费都凸显较高水平。推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收入改善和大力推进内需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需要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5)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促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的新思路,需要设计合理的均衡化模式和机制作为实现路径。确定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在外生绝对均衡模式、外生相对均衡模式、内生绝对均衡模式以及内生相对均衡模式等四种模式中的定位,设计均衡化的运行、诱导、风险、监管机制,实施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人力资本、制度创新与对外开放多重战略,辅之以财政、金融、产业叁大调控政策的配合支持,实现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的均衡化发展。3研究的政策建议(1)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财政政策。在改善区域硬性资源条件方面,可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财政直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财政入股特定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在改善区域软性资源条件方面,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教育公共品、财政补贴特定急需人才津贴、民办教育机构财政税收减免、民办教育机构校址建设用地成本进行财政补偿等方式;在改善区域政策制度软环境约束方面,可以采用税收减免政策、期限内税收豁免政策以提高市场金融产业资本进入区域的积极性,采用区域产品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缩减进口关税额度等举措促进区域市场进出口贸易活力,扩大区域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减少地方保护主义。(2)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金融政策。在改善区域硬性资源条件方面,金融政策可以采取政策性金融投资、社会资本入股、政府性金融担保、政策性金融投资证券化等政策方式;在改善区域软性资源条件方面,可以采取政策性金融直接投入建设教育公共品、民办教育机构信贷利率优惠、政策性金融入股教育公共基金等方式;在改善区域政策制度软环境约束方面,可以采用金融信贷优惠政策、直接信用控制政策、民间资本产业投资配额等政策措施以降低金融产业资本投资成本、提高市场金融产业资本进入区域的积极性,针对区域进出口贸易,利用政府信用担保进出口信贷、产品进出口信贷利率优惠措施、提高进出口信贷额度、延长进出口信贷配额期限等举措促进区域市场进出口贸易活力,扩大开放。(3)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产业政策。在运行机制方面,区域在消除软性资源约束以及硬性资源约束后,可以结合区域改善后的资源条件,运用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区域布局政策,通过产业孵化机制并利用市场金融产业资本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在监管机制方面,针对区域产业同构风险问题,通过产业规划政策以改变金融产业资本投资导向,将低配置效率的金融资本转移到其他产业,以优化金融资本配置;对于区域产业泡沫风险,需要配合区域泡沫产业壁垒政策,提高投机资本进入区域泡沫产业的成本,并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分流市场金融资本由投机性向投资性转变。在战略实施方面,需要利用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结构政策以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在区域间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运用产业分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政策,以促进区域间形成产业链,推进区域内外的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实现良性循环。(4)促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的政策配合。首先,需要改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性资源约束以及软性资源约束。其次,需要消除减少区域制度政策环境的约束。第叁,在消除软性资源约束以及硬性资源约束后,可以结合区域改善后的资源条件,运用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区域布局政策,通过产业孵化机制发展例如密切结合区域气候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并通过金融市场利用金融产业资本培育区域主导产业。4研究的主要创新(1)构建了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差距成因及影响的研究框架。系统的研究框架包括: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基本理论分析;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制度变迁;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的表现及其度量;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的形成原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差距的影响效应的表现与实证研究;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的内涵、模式及机制设计;促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的模式选择与政策设计。(2)综合辨析了金融产业、资本集聚与均衡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发展的理念。虽然产业集聚的提出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是金融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而金融产业资本集聚更是最近几年的新兴事物,而把金融产业资本集聚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与区域经济金融均衡增长却是本文提出的新研究课题。鉴于这一思路,本课题提出了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均衡化发展的设想。不仅阐述了其内涵、特征,还对其模式、机制和战略进行了深入探索。(3)深入剖析了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区域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均衡化发展的模式。明确了实体经济为本,金融经济为辅的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金融与经济,金融产业与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并形成了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产业资本均衡集聚的模式,主要凸显为外生绝对均衡模式、外生相对均衡模式与内生绝对均衡模式、内生相对均衡模式。(4)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和创新尝试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制度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创新尝试了综合运用了时间序列与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构建了弹性模型、var模型、聚类分析等多种模型,在样本数据容量、变量指标测度及模型设计上进行了扩张,尤其是选择了聚类指标、综合指标与单项指标相结合的指标群,使得数据更详实、模型更严密、计量更科学、结论更可靠。

王曙光, 金向鑫[10]2014年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振兴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关键的作用。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存在的税收优惠偏重于东部沿海地区、财政体制减弱欠发达地区财力、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作用有限、税制设计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等问题,提出了实施综合财政政策、改革现行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等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来志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07

[2]. 论地区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 徐绍荣. 合肥工业大学. 2008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的演进与展望[J]. 王曙光, 金向鑫, 周丽俭.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D]. 张林. 重庆大学. 2016

[5]. 辽宁沿海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机制研究[D]. 李红.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6].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牛媛媛. 河南大学. 2012

[7]. 财税政策促进温州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D]. 胡志江. 浙江海洋学院. 2015

[8].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胡潇. 贵州财经大学. 2016

[9]. 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差距问题及实证研究[D]. 李军. 西南大学. 2012

[1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J]. 王曙光, 金向鑫. 中国行政管理.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