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生比喻为一条鱼,那么兴趣环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学生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写作的信心和毅力就会增强。小学习作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兴趣效应,就能解决学生怕写习作或习作写不好的问题。我们知道,习作兴趣不会在学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尤其在小学阶段,它需要教师去组织、调动和引导。
以下是我习作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从生活中开掘源泉,启迪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生活实践多了,感触多了,学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写。可是,众所周知,今天的小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可谓少矣!没有经历,就谈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开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如在母亲节或“三八妇女节”时,为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或献上一支康乃馨;在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给他们沏上一杯热腾腾的茶;利用节假日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我又与家长取得联系和配合,让家长鼓励和适当安排学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如烧菜、煮饭、洗衣服、拖地板、整理房间等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丰富情感,为学生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而且有真情实感。
二、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培养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习作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览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
为此,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五要”:
1.要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叶圣陶的《稻草人》,福笛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春》、《春天的故事》等等,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2.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影视节目。如《西游记》、《少年包青天》、《舒特和贝塔》、《动物世界》、《东方儿童》,可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目的。
3.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要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段,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成立办报小组,定期出版手抄报,展示风采,激发兴趣。
4.要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会利用课前的三至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向同学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最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交流了感受,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当然,如果是班主任,还可利用班会、晨会进行读书活动的交流。
5.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内课外读物中积累写作材料。入选语文课本内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我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每人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诵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论文作者:郭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0
标签:学生论文; 习作论文; 语言论文; 源泉论文; 兴趣论文; 鼓励学生论文; 就会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