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学校论文,技术工人论文,操作技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31-04
技术工人的价值是整个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工人的劳动既有体力的支出,也含有脑力劳动。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企业加工设备的日益智能化,技术工人的劳动知识化趋势非常突出。人们常说的劳动创造世界,这个劳动实际上是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而非其中的一个方面。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依赖于技术工人的直接劳动。但是,我国技术工人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企业现代化的需要。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平均每100名高级蓝领就有102个职位供其挑选,而软件行业的缺口更加惊人,目前我国对IT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为60万人,而缺口高达42万人。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技工和初级技工占50%和15%。而在我国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有7000万人,其中60%是初级工,高级工仅占3.5%。高级技工短缺、技工整体素质偏低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的损失近2000亿元。这也影响了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1]在现有的技术工人培养培训制度下分析,“技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谈职业学校的教学,因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和相关政策规定,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场所,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中初级技工。“技工荒”从一个侧面说明过去我们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是存在问题的,即使不能断然说职业教育没有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足够的技术工人,至少可以说职业学校的教学没有为那些有意成为技术工人的人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这与职业学校的教学不当有很大关系,教学不当的一个主要表征就是我们的专业课教学没有遵循技术工人操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没有根据这些规律来安排和设计教学。如果说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职业学校教学中遵循技术工人技能形成规律,通过合理的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的能力呢?我看首先是要了解技术工人是如何获得操作技能的,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按照学术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方法想培养出来操作技能型工人,无异于缘木求鱼,恐怕不会有好结果。本文试图借助于教育心理学观点,对技术工人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一、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它包括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前者是借助于有关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经过练习和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的水平,后者则要经过反复练习,完成一套操作系统并且达到自动化程度。技能分为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我们在本文中只谈操作技能,因为技术工人是指掌握不同熟练程度技能的工人。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联系到职业学校实际,操作技能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执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过不断训练,最后形成的熟练而准确地使用某种工具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能力,比如用车床加工汽车零件的能力,用焊机焊接的能力等。[2]这个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信息:第一,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和练习形成的,也是在不断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完善的,没有练习就不可能形成技能,更不可能形成技巧性技能;第二,操作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身体动作(身体借助于工具)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第三,操作技能中的活动方式不是任意的动作组合,相反,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换言之,技能是有规律可循的。[3]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操作技能形成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会”到“技巧”的过程。
所以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技能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职业学校教师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结果和成效进行评估: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我们说过技能是一系列动作的组合,技能熟练者在完成一个动作时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琵琶,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经验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局部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中央电视台10套搞的“360行”技术工人技能比赛(擂台),一些参赛选手(技师或高级技师),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和实际操作,建立了牢固的技能基础,一旦投入到实际操作比赛中,心理上的紧张感会很快消除,调试、操作、加工、完成等技术一气呵成(如在气球上用钻头钻纸,纸透气球不破),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观情况和职业学校的客观情况,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很难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技巧型技术工人的水准,但是职业学校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二、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和从事技术设计的技术人员不同的是,生产技术工人需要用自己的双手把图纸上的设计变为产品,并要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因此,技术工人的动手能力尤其重要,特别是高级技工无论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都应该达到相当的水准,进入企业后,他们往往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栋梁之材,是生产经营一线的领军人物。有句俗话说“三年学徒,四年帮操带”,这生动的说明技术工人技能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由初级工变为高级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级工从中级工中产生,中级工又必须从初级工做起。一个技术工人的培养,学成一门手艺,少说也要在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好几年。要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能够独当一面,有所发展更需要长时间的精心打造和磨炼,方能成才。通过对一些职业学校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中成长为优秀技术工人的经历的跟踪调查,再加上对《现代上海技师风采录》[4]中100名技师(或高级技师)成长经历的分析,我认为技术工人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职业学校的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再一个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技能发展阶段。[5]职业学校是技术工人操作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一些对企业和岗位技能要求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为对企业和技能初步了解的工人或初级技术工人(相对于高级技术工人,他们在操作技能方面还是“生手”)。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
2.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
3.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的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一个初中毕业生可以基本上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但这离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还有很大的距离,就像一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并不是一个优秀教师一样,还要经过在企业和实际岗位上的“摸爬滚打”,除了运用和巩固在职业学校学的技能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称这个过程为操作技能的发展阶段,也就是高级技师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过四个阶段:[6]
1.高级新手(相对于从普通中学过来的工人)阶段:有一定基础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或者初级技术工人)在实际岗位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实际工作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必须考虑(而这些因素在职业学校中是没有遇到的)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2.合格的技术工人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工作经验后,合格的技术工人学会了处理冗余信息,既会使用通用规则也要考虑情景因素,他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他们的行为目标非常明确,为了实现目标,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作出计划详实的决策。
3.熟练的技术工人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技术工人形成了直觉或者“知道怎样”的知识。因为以往的经历使他们能够回想起曾经发生过的类似情景和采用过的有效措施,他们已经无须经过有意识思考就能采取行动。
4.高级技术工人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技术工人能够凭直觉轻松自如地、流畅地操作,熟练的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他们不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决策或问题解决,他们会根据经验采取可行的行动。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考,根据经验和平时学习的新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上述两个过程的七个阶段,看上去都是操作技能的不断熟练的过程,其实前一个过程是在职业学校中进行的,后一个过程是在企业中进行的,相对于学校来说,企业是一个更真实、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的环境,也是一个技术工人真正形成的地方。
三、养成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对于社会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源学者、政府和企业有责任扭转社会对技术工人不是人才的糊涂认识,把对技术工人的使用和尊重放在与大学毕业生同等层次上来对待。只有做好了这种基础性、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工作,才能改变目前年轻人不愿当工人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适应青年技工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让他们感受到当一名技术工人并不比大学生差,通过全社会的奖励、表彰和树立先进典范来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知名度”和“身价”,使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技术工人不仅成为社会的明星,同时让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名利双收”。只要有真本事,技术好,业务精,在生产经营中有过人之处,照样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功臣,照样能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敬,照样能在事业上有奔头、有发展、有前途。天下之才,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还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只要能成就某项事业,造福于社会和人民,就是人才。
我们说技术工人不是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来的,并不是说职业学校在技术工人的成长中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职业学校在养成技术工人操作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了解、掌握各种职业操作技能的基本标准,把标准变为教学内容。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标准编写确定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进行掌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计算机芯片、集成电路等这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车间、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企业和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时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能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要尽量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
其次,要根据操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比如在认知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在联系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对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在这一阶段练习中,练习作业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练习的效率;同时,练习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操作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操作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再次,操作技能培养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教师与学生是职业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得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操作技能教学的效果。初中毕业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前大多数对相关专业的操作技能所知不多,既没有理性认识,更没有感性认识,这就需要老师想方设法缩短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操作技能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技能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另外,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肯定地说,动作技能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通过练习而改进。[7]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操作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四,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提高操作技能教学质量。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企业,职业学校如果培养操作技能水平高的毕业生,就能缩短技术工人成长的时间,节约企业的成本。为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了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情况,了解和引进企业的文化,缩小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职业学校也可以直接面向企业办学,和企业一起制定操作技能标准、课程和培养方案。在当前职业教育资源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可以使职业学校利用企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日臻熟练。
总之,职业学校为企业服务,并不是(也不能)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用的技术工人,职业学校为企业服务是为企业提供有一定技能基础的高质量的“准技术工人”。评价一所职业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并不是毕业了多少拿到高级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而是它的毕业生在走向岗位、适应岗位、在岗位上发展的时间是否尽可能地短。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学要切实尊重技术工人操作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安排日常教学。如此,不出几年,“技工荒”就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