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论文_宋爽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论文_宋爽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在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结合各大媒体关于汶川地震的十周年回顾报道,对后灾难报道进行伦理上的探讨。

关键词:后灾难报道 伦理 人文 价值

一、后灾难与后灾难报道

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战争等。由于瞬间发生且预知性较低,一些灾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灾难报道侧重于及时通报受灾情况、救灾进展等。

而后灾难报道是在灾难结束后媒体对灾难进行的各种报道,这一类报道大多出现在类似灾难发生或某个灾难纪念日之时。后灾难报道多生成于灾难之后,距离灾难发生已过去一段时间,虽然报道的主体也是灾难性事件,但它聚焦于幸存者或灾区建设等灾难背后深层次的故事,内容多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呈现,更具有故事性、思考性。后灾难报道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以史为鉴,着眼未来。

二、后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

1.最小伤害原则:

最小伤害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实质是要尊重被采访对象,避免因采访不当对相关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该换位思考,在对一些幸存者或者遇难者家属进行采访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避免一些关于已故人的敏感话题。

违反这类原则在后灾难报道中尤其常见,后灾难报道中一定会向幸存者询问当时某场灾难的感受、关于已经故去的人等问题。有些记者不会察言观色,对被采访者而言,有些问题无异于又重新撕开了伤口,再一次在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

2.理性平衡原则

理性平衡的原则要求客观、庄重、严肃地来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在后灾难报道中,灾难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是吸引人关注的,灾难过后人的情感和情绪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这也是一个记者人文关怀素养的体现。但有些报道是为了关注而关注,为了煽情而煽情。在这些原则下,记者应该秉承中立的报道态度,在后灾难报道中以人的故事为立足点,将报道的重点放在对灾后地区重建与灾后人民心理重建的反思上。

三、从新闻伦理角度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性报道进行分析

今年是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5月12日各家媒体纷纷推出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性报道。这些报道大多属于后灾难报道,因此本文以其中某几家媒体的报道为例,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对这些报道进行探究。

1.破坏理性平衡,夸张煽情

南方周末的《被大地震改变的方向与抉择 重塑山河十年路》将内容聚焦在汶川灾后重建的成果上,内容细致具体,但同时这篇报道中某些内容也充满了煽情与想象,违反新闻伦理现象的内容不容忽视。最明显的是结尾:“新北川的孩子们在广场上学骑自行车、溜旱冰、奔跑嬉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广场边的河道里,一蓬蓬萱草恣意生长,在春风中摇曳,别名“忘忧草”。”作者的想象成分可见其中,采用文学夸张、华丽的辞藻,煽情的意图非常明显。这种煽情虽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涉及的新闻伦理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诟病,但很直接地违反了新闻专业主义,违反了后灾难报道中理性的原则。

2.对幸存者重复情感刺激,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新京报“我们”栏目在地震十周年报道中推出了一系列视频报道,这些视频以地震亲历者为立足点,从他们的视角来描述了灾后的生活,依托于当事人的故事,用细节来呈现了灾后人们的命运和性格.

报道真实打动读者的同时,也有不得不面对的伦理问题。在《震后十年,重组家庭》这一新闻中,记者将报道主体放在一个灾后的重组家庭上。尚珏淋的妈妈和姐姐在地震中丧生,他的爸爸在地震后和丧夫的孙开翠结婚,失去母亲后的尚珏淋变得非常叛逆和孤独。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断对尚珏淋进行追问,采访关于逝去的妈妈和姐姐的问题。在问到“是否牵挂妈妈和姐姐”,尚珏淋的脸色已经变得有些难过,记者继续追问“什么时候会想起他们”,尚珏淋在很尴尬地强颜欢笑,说话时甚至有些哽咽,当最后问到“从来不给妈妈姐姐上香”的问题时,尚珏淋已经开始躲闪着摄像头进行回答。

记者的提问问题和采访方式激起了尚的难过感情,但记者并没有中途转换方式,而是一直追问下去。这些问题并没有顾及到尚的心理感受,也没有注意到尚的情绪变化,对其造成了二次伤害。采访视频的确呈现出来地震给一家人带来的生活上、精神上的影响,但记者选了直接撕开旧伤口的方式。在这样的后灾难报道采访中,兼顾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感受是记者和媒体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掌握对人性的洞察也应该成为记者专业技能之一。

3.以人为本,审视媒体自身

在此次纪念性报道中,冰点周刊的《地震孤儿:别再关注我了》令人眼前一亮,从地震孤儿的角度来看媒体对孤儿报道造成的消极影响。

报道中提到,每到地震纪念日媒体就不停地对那些地震孤儿进行采访,年复一年地对这些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媒体仅仅把这些孩子当作报道的对象,报道结束后孩子们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这篇报道给其他某些有悖新闻伦理的报道敲响了警钟:媒体首先要从道德方面审视自己的报道行为,不能为了报道而去报道,不能丧失了人的良知与善良,媒体要做的是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

四、对后灾难报道中伦理问题的反思

后灾难报道最大的价值在于反思,灾难结束过后在某些方面我们有哪些进步,比如灾难救援、社会公益十年来的发展,构筑灾难信息的新框架。在后灾难报道中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在注意当事人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价值的挖掘,用细节说话,反思灾难给人性和命运带来的影响,反思该如何呈现社会价值。

关于后灾难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正确答案”,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在不断实践中寻找多元适当的价值及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最大化的共识。媒体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报道行为,记者在面临新闻伦理的选择时,不仅要从职业价值观出发,更要遵从人内心的善良和良知,尊重被采访者,尊重生命。

论文作者:宋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后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报道为例论文_宋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