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中心卫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我院在2012年5月—2015年5月间,对本院住院病人在住院时期出现的顽固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以上;伴有粪便量和形状的改变;经两医治疗5天以上无效,或虽有缓解但反复发作)会诊36例,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36例病人入院时,没有一例是因腹泻而入院,排除入院时有腹泻症状。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43岁;病例来源于本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血液内科、骨外科、脑外科;入院诊断肺心病、慢支炎急发10例;COPD6例;脑梗塞8例;肺癌4例;白血病2例;外科手术后6例(腰椎间盘术后2例,脑外手术2例,车祸伤手术2例)。至会诊时,住院时间最长2个月,最短20天。腹泻最长近20天,最短7天。全部病例均有两联以上抗生素治疗史。
1.2临床症状。36例中,腹泻最多每天数十次,最少5-6次,水样便16例(44.44%),粘液便8例(22.22%),稀便12例(33.33%)。腹痛12例(33.33%),厌食30例(83.33%),恶心欲吐14例(38.89%),腹胀24例(66.67%),嗳气16例(44.44%),低热6例(16.67%),口渴10例(55.56%),舌苔腻28例(77.78%),光剥苔4例(11.11%)。大便培养无一例培养出细菌。大便常规:检出脓细胞6例(16.67%),白细胞12例(33.33%)。
1.3中医辨证分型。
脾胃虚弱型:20例(55.56%),腹泻,每天数次,稀水便为主,甚至完谷不化,食后腹胀,神萎,纳差,舌淡苔白腻,脉弱。
肝郁湿阻型:10例(27.78%),腹泻,便稀烂,少粘液,每日排便十多次,精神紧张可诱发,可伴腹痛,食少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湿热下注型:6例(16.67%),腹泻,每日数次,粘液便为主,腹痛即泻,泻而不爽,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苔黄腻,脉滑数。
1.4中医治疗。
脾胃虚弱型:自拟健脾止泻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苍术、陈皮、干姜、砂仁、赤石脂、禹余粮。
肝郁湿阻型: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车前子、防风、鸟梅。
湿热下注型: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秦皮、车前子、滑石、木香、白芍、甘草。
1.5治疗结果。每日中药一剂,水煎2次,取汁500 ml,混合后分2次温服,伴恶心欲吐者,少量频服。全部患者均治愈,大便成型,每日1~2次,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嗳气,饮食增加。大便常规正常,镜下未见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服药最多12剂,最少5剂。
2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75岁,因心累、气促、咳嗽、咯痰而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慢支炎急发、肺气肿、肺心病。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患者症状缓解。于住院15天,突然出现腹泻,先为稀便,每天3~4次,后逐渐增多,每天十多次,水样便为主,不伴腹痛,伴腹胀,不思饮食,食后恶心欲吐、嗳气。查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复方苯乙哌啶、思密达、多酶片等药,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并且心累气促加重,精神不振,故请中医会诊。查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考虑患者乃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湿邪内阻所致,给予自拟健脾止泻汤加减治疗,党参15g、白术1 5g、茯苓15g、黄芪30g、山药30g、苍术10g、陈皮10g、干姜10g、砂仁10g、赤石脂15g、禹余粮20g、泽泻30g、炒二芽各15g、甘草6g,2剂。服药后,患者腹泻次数减少,每天6~7次,治疗有效,照上方再服3剂。三诊时,患者大便次数每天3—4次,稀溏便,饮食增加,食后仍有腹胀,无恶心、嗳气,有口干。上方去赤石脂、禹余粮、泽泻,加黄连10g,再服4剂巩固善后。患者大便基本成型,每天1—2次,到出院时未再发生腹泻。
3讨论
腹泻是临床常见病,病位在脾胃和肠,基本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肠的运化泌浊功能失常。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呜,飧泄食不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河问六书?泄泻》说“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景岳全书?泄泻》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明医指掌》中强调“泄者大便溏清,泻者大便直下,略有轻重,总是脾虚。”可见,湿胜和脾虚是腹泻发生的关键。
本组病例中,脾胃虚弱型占多数,而且在肝郁湿阻型中,仍然是在脾虚的基础上出现肝郁湿阻,证明了湿胜脾虚是疾病产生的主要矛盾。36例病人除外科病人外,均有反复住院病史,而且所患疾病均为慢性疾病,人体机能状态低下,特别是肿瘤病人更是免疫力低下,本身正气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稍有不慎,饮食所伤,湿滞为患,则出现腹泻。若久治不愈,腹泻又加重脾虚,互为因果,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而且大量长程使用抗生素,必然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国外研究表明,随着人的老龄化,肠道菌群亦发生结构性变化,尤以具有保护性的双岐杆菌减少为著,而成为腹泻的原因。因此,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出现的腹泻,既有患者身体状况的原因,也有过度用药的因素。消化道本身和消化道外的疾病都可引起。要找出病因,明确诊断,并不容易。而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抓住脾虚湿胜的病机,针对性用药,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
如脾胃虚弱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原则,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适当加减,或运脾,或燥湿,或和胃,或收敛,通过扶助正气达到止泻的目的。肝郁湿阻型在健脾的基础上,舒肝理气,调和肝脾,燥湿止泻。而湿热下注型相对简单,清热解毒,除湿止泻。
笔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医药治疗腹泻有较大的优势,通过中医辩证施治,对西医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好的腹泻,尤其是功能性腹泻,只有审察慎详,辩证准确,用药精当,都可以治愈。
参考文献:
[1]李岩.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3(10):584~585
论文作者: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脾胃论文; 大便论文; 患者论文; 赤石脂论文; 车前子论文; 病人论文; 虚弱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