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 莫英 311100
摘要:统编《语文作业本》与之前相比,题目的设计层层推进,思维的碰撞多元层次,情境的创设更合理,但在实际运用时,老师们也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课堂时间有限,作业本上的习题在课堂内完成不了,舍去又觉得可惜;有些任务该如何进行取舍和更好的重组,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么多主观题,老师该怎么进行批改等等。所以本文将结合身边的案例来具体谈谈作业本地有效利用。
关键词:有效使用 核心素养 串联重组
一、《作业本》旧貌换新颜
翻开统编教材的《作业本》,你会发现,比之前的《作业本》更厚实了,板块也更有针对性、梯度性、思维性.既有为上课做准备的预习作业,又有课堂可探讨的主问题,还有培养拓展能力的专题学习.由此可以看到,《作业本》在改版后呈现的新面貌:题目前后都有关联,更注重知识的系列性;创设情境,更注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强调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注重高阶思维地培养。
二、《作业本》和考试的无缝对接
《作业本》内容的变化也正是为了跟上统编教材背景下考试评价的新趋势,现在考题都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答案不是单一的,你只要根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也不是简单的照抄文本关键句子,而是通过查找、删选、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2019湖州中考卷【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我们七下作业本《孙权劝学》的课后拓展题:
出示与《资治通鉴》有关的三则材料,根据词典里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加点词的意思,根据提示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材料谈谈对孙权劝学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题都都是要求学生结合相关材料做出分析,学生必须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蛛丝马迹,通过思考比对,发现规律,由此推导出结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很好的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考察学生发现--分析--总结的能力。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利用好作业本,三年培养下来,学生不光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升。
可见,无论是作业本的变化还是考试命题的方向,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即语言的表达,思维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
三、科学使用《作业本》,使其锦上添花。
教学用书之于老师,正如兵器之于武将,倘若假以时日磨合,进而得心应手,课堂教学自然可以锦上添花。而新版的作业本的出现就是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下了一场及时雨。若用好手头的作业本,我们是否也能像手持专属兵器的古代武将一般崭露头角呢?
(一)、备课时的引领
备课时,一定要去看课前预学,把预学利用到课堂里,作为激发兴趣的一个手段;从导学中筛选出重点,明确教学的方向;整合拓展材料,注重知识地延伸,步步衔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二)、教学时的重组
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对《作业本》进行合理的删选、重组,理出一条可以贯穿课堂的主线,更加贴合授课的节奏和需要延伸到的广度.不要机械式地照搬,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在做练习的感觉,从而变得索然无味。
下面以《社戏》为例来谈谈平常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好作业本,发挥它效用的最大值。
1、巧借预习,激发兴趣
《社戏》作业本的第一板块是[课前预学],预习一:介绍何为民俗,让学生查阅书籍或者询问长辈等方法守家相关资料,仿照事例将自己的民俗活动介绍给同学。这个预习既明确了民俗的概念,又给学生打了样板,通过查找调查等手段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学生可以借鉴范例的句式:如社戏是我的故乡鲁镇举行迎神赛会获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我最期待看的是蛇精、跳老虎,最想吃的是戏台下卖的豆浆,最怀念和朋友一同划船去看戏的美好时光。提供模板但又不拘泥于模板,这样即便是写作相对薄弱的孩子也可以试着模仿,有话可说,借着这个平台,回忆与民俗有关的生活片段,温情满满.这个环节可布置成预习作业,并通过课堂导入来一起分享,家畅所欲言,像听故事一样,很有期待感,站起来说的孩子对自己家乡独特的民俗会产生自豪感,而被听的孩子也会了解到更多的民俗,对民俗有更形象的理解,拓宽眼界的同时营造了轻松美好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更进一步探索课文做好铺垫。
2、选择使用,有取有舍
预学二: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所孕育的淳朴的人,如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你最喜欢哪一位,参照示例练习内容说说理由,示例中注意的要点首先是搜索信息,确定人物,并对其要所做的事情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走进任务的内心。结合文本说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考察的是学生梳理情节,搜索信息、整合和深入理解的能力。但如果设计成:文中提到了哪些人,各自有什么性格特点?这样的问法就比较生硬,没有从学生认知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显得没有"温度"。你喜欢哪一个?这样的问法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学生答哪一个都可以,只要说出理由。而在思考更喜欢哪个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人物分析的方法,这样技巧和人文也就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了。预习二这一环节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小说中的人物毕竟是重点,课前让学生去思考,然后穿插在课堂交流讨论环节,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让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来摸清学情,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预习三:《社戏》虽然是小说,却有诗一般的语言,处处都有温馨而富有趣味的叙述,读起来仿佛进入了美好的故乡梦境。选择你喜欢的句段,根据所提供的的范例进行朗读设计.这其实是语言鉴赏类题目,但是通过朗读设计的方式体现出来,还是很有新意的,如果孩子能对所找的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能进行合理地富有个性的朗读设计,也就意味着他读懂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而课堂预习三虽然从设计层面来讲有一定的新意,但和[课堂导学]中的任务二有相通之处,可以适当的取舍和整合。
[课堂导学]任务二:社戏可谓是"诗化小说",语言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和诗一般的韵味,请你从三个片段以及三个角度来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仔细看下这两个环节,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方式去体会诗一般的语言:选词炼句,情景的结合,长短句式有规律的变化,前后内容相呼应等,只不过前者设计成朗读题,后者更侧重与方法的引领,考察的更深些。在长短句式的变化中,也有提到节奏感问题,什么时候舒缓优美,什么情况下得处理成轻松和急速,这就是朗读指导,由此可见,[课前预学]中的预习二可以果断的舍弃,而朗读设计可以灵活穿插于[课堂导学]任务二中。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理解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呈现出来,比文字设计朗读更有温度和实效性。
[课后拓展]主要是通过材料对比探究文章的深意:此文删去了成年后在剧场看戏的两段经历,品读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其实真正想揭露的是戏院背后的社会,对当时社会进行剖析,从而完成对理想家园地探寻.这个问题显然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极具思维含量,必须在上完全文之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的时候再来思考和探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客观而又全面,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或者让学生自己去通过媒介查找。这个环节可以布置为全篇结束后的回家作业,学生除了课堂讨论交流,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在静思中慢慢沉淀,从而转成文字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3、串联重组,形成课堂探究主题。
[课堂导学]中呈现三个任务,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和深入的。如果我们按部就班的一个一个生硬解决,不仅费时间还费气力。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整合信息,设计可探究的主问题。从全文看社戏气氛沉闷,并未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成年后却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和前文说戏部分的内容的确存在出入,其实他真正留恋的是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由此可设计一个主问题把这些导学案串起来:那夜的戏其实并不好看,但那里的却令我终身难忘?找出你的依据,说出你的理由,鼓励讨论争辩,在争辩中明确是非曲直。
(1)学生思考做批注:结合《作业本》导学任务一,完成表格,形成自己的初步意见:充满温情是因为有质朴的民风,有热情的小伙伴,有美丽的乡景,还有丰富的活动。
(2)四人小组合作探讨:把自己的意见与同组人员交流好后,由记录员完善答案,形成文字并附上简笔插图,形成探究成果,由"外交官"负责对外交流,有遗漏的地方,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如果觉得在有限的探讨时间里不能面面俱到,也可以考虑每个大组用抽签的方式分配好任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聚焦一个问题做得更深入。
(3)艺术使用,灵活重组:学生在汇报"美丽的乡景"时就可以根据课堂导学任务二中的片段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预习三做好朗读设计;学生讲"热情善良的小伙伴"就可以结合课堂导学任务二中的片段一,体会人物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的作用,结合预习三做朗读设计,结合预学二,谈谈我的"最爱"。
4、由易至难,步步瓦解。
以[课堂导学]中的任务二中的片段二以及任务三中的第二小题为例:
(1)结合文本,圈出主要景物。
(2)关注写法,做好批注。
(3)分析关系,拟好探究结论:本文写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置身其中会有怎么得感受?运用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采用复合型视角叙事,分别体会不同立场的人物心理。通过提供的句子,来揣摩探究两种视角的作用:从小孩的的视角让还提时代充满了温情;从成人视角来表示对这片心灵栖息地的反思,对乐土背后的生活现实的揭露和审视。由此可见,作业本说设置的学习任务是从内容主题、阅读方法、艺术特色、文化积累等各个角度,体现编写者对课文的理解,对教学的指导,而里面涉及到的作业并不是全部都要落实,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学情,有取有舍,选择性使用;整合时关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有效地使用。这样的话也解决了我们批改的任务,课堂里解决的就不需要再批改,检查落实即可。
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每一册书都会推荐两本必读书目和四本选读书目,但是我们作业本上却没有体现能考察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反馈的习题,所以在今后的修改中,是否能增加名著阅读指导以及关于书本内容检测的习题,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增加"我的质疑",在拓展后面可以增加"我的收获"等板块。
《语文作业本》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完美接轨。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它是教学延展的有效补充,改版后更有针对性。老师作为中间人,一定得对这新鲜的原材料,进行删选、重组,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朱娟娟 让课堂作业与语文教学和谐共舞[J],中国科技信息,2012
年08期
马燕华 让作业点亮语文课堂——关于优化语文课堂作业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5期
论文作者:莫英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