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的发展应从规划和市场两方面入手_市场经济论文

流通产业的发展应从规划和市场两方面入手_市场经济论文

发展流通产业要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并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手段论文,产业论文,计划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1)02-0004-03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首先是流通规模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以年均两位数增长,由1978年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万亿元,增长了73倍,跃居世界第三位。生产资料销售额由1980年的4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5万亿元,增加了634倍。

其次是流通网络基本形成。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国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各类商品市场空前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发展新格局。

再次就是多种经营业态并存。我国用2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近百年时间创造的各种业态。现在有有店铺业态、无店铺业态30多种,并不断有创新的批发、零售业态出现。流通体制由单一的国有转变为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推动了我国流通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流通现代化相继显现。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采用,电子化信息、采购、运输、储存、运营等管理已经在城市普及。

这些和其他一些可喜的变化,再加上流通企业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与扩大,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待业人员,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这都是流通领域广大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流通业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凸现

十几年前,在原国家内贸局举办的流通体制改革开放20周年座谈会上,我提出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从末端行业提升为先导行业,现在这个提法还有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者主体整体向上位移,过去是生产者主体现在是消费者权利向上位移,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主权地位的确立,流通业在作为启动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并将其转化为周而复始的新起点,也就是把不断的即期需求、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流通业已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先导行业。过去我们的经济叫资源约束型的经济,现在是市场约束型的经济;过去是供给约束型的经济,现在变为需求约束型的经济,流通业的地位就提高了,应该由末端地位升为先导地位。还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之一,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一个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要看到,面对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形势的蔓延及深化,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拉动经济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启动需求仅仅依靠投资需求是不够的,因为它还要依靠最终需求。没有最终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也是不能实现的,最后会导致多余生产力并增加积压库存,为增加积压库存而生产是没有必要的。不能仅仅限于投资需求,要着手多方面开拓消费需求,特别是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因此,我国流通业面临着把投资乘数效应所产生的有效需求转化为消费的任务,还必须多方面开拓消费需求,总之,流通业承担着扩大内需的重大任务,其基础和先导作用日益凸现。

三、发展流通产业,实现结构升级,要健全宏观管理机制,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都要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渐学会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已实行将近二十年,计划离我们渐行渐远。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过去过于相信传统的计划经济,时过境迁,一些同志从迷信计划变成迷信市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理论观念上计划几乎成了一个禁区。在宏观调控工作中,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的指导作用明显减弱;计划本身多是政策汇编,很少有约束性、问责性的指标任务;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脱节,前者控制不了后者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情结;计划的要求与实际完成的数字相距甚远,完全失去了导向的意义。所有这些,影响到宏观经济管理的实效,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失衡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计划性”很有必要。2008年十七大重新提出“发展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实践中计划工作削弱和思想意识中计划观念淡化、边缘化而提出的。涉及发展流通产业的产业政策也属于计划导向作用的范畴。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切实贯彻十七大这一方针,而且要在理论宣传工作中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发展流通产业,既要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用好宏观计划调控的手段。

1985年在巴山轮国际会议上,匈牙利经济学家柯尔耐提出,我国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独自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怎么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呢?除了基本经济制度外,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计划性,还有国家计划指导。少数市场经济国家如日、韩、法也设有企划厅之类的机构,编有零星的预测性计划。英美等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只有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没有采取计划手段来调控经济。但我们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观调控中采取几种手段,最重要的是计划、财政、货币三者。十四大报告特别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没有指财政货币政策。不是说财政、货币政策不重要,而是财政、货币政策是由国家宏观计划来导向的。所以,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不可分,是宏观调控的主心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也可称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的地方。

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现在我们在理论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性的,实践上十七大又重新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这是不是如同某些人责难所说的“又要回到传统的计划经济去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是计划与市场在改革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第一,现在的国家计划不是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主要管宏观,微观的事情主要由市场去管。第二,现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市场,计划是弥补市场缺陷不足的必要手段。第三,现在的计划主要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的、战略性的、预测性的计划,同时必须有导向作用和必要的约束、问责功能。就是说,也要有一定的指令内容,不是编制了以后放在一边不闻不问了。

十二五规划是十七大后第一次编制和执行的中长期计划,对扭转我国发展方式和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真正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改进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工作,使其名副其实地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指导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在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促进公私经济的发展;在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原则下扭转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实现这些目标,单靠市场经济是做不到的,要借助于国家宏观计划调控。流通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宏观计划调控的权力必须集中在中央手里,地方计划必须服从全国统一计划。我赞成一些同志的建议,地方不再制定以国内生产总值牵头、无所不包的地方国民经济计划,而以地方财力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财力为主,编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加强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仍要有,尤其是重大的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大基础建设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急时刻,也不排除暂时实行所谓“社会主义的政策”(如国有化),何况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一切交给市场,还要讲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相结合。

刘国光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长等职,1988年被波兰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外国院士,2001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荣誉博士,其开创性贡献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被视为“改革宽松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刻认识、“双向协同,稳中求进”、从“两重模式转换”到“两个根本性转变”、论“软着陆”等方面,主要代表作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论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改革、稳定、发展》、《刘国光经济文选》、《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走向——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改革》、《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刘国光自选集》、《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等。

标签:;  ;  ;  ;  ;  ;  

流通产业的发展应从规划和市场两方面入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