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孔畲二号大桥T构(48m+48m)边墩直线段托架法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同类桥梁工程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T构;边墩直线段;托架法;施工
一、工程概况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孔畲二号大桥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起止桥台位于山坡处,山上植被茂密,沿线主要跨越一河流。桥梁中心里程DK35+532.893,全长175.145m,孔跨布置为1-32m预制简支箱梁+1-(48m+48m)T构+1-32m预制简支箱梁。
1-(48+48)m双线预应力混凝土T构位于曲线上,线间距4.6m,最大行车速度为250Km/h,设计为挂篮悬浇施工。T构梁体为单箱单室、变高度、变截面结构。箱梁顶宽12.2m,箱梁底宽6.2m。顶板厚度35cm,底板厚度42~85cm,腹板厚度47.5~90cm。在端支点、中支点及跨中设置横隔板,全梁共布置3道横隔板。截面中支点梁高为5.0m,截面端支点梁高为2.75m,边支座中心线至梁端为0.60m,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
二、直线段托架法施工方案
1#、3#墩直线段,边墩高度分别为20.85m、21.35m,墩身较高,梁长4.6m,墩身边缘外侧长度2.9m,梁高2.75m,底板宽6.2m,综合考虑现场地形条件,直线段采用托架法施工(托架设计及验算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
2.1托架设置
托架由预埋件、主桁架、分配梁组成。墩身侧面设置2榀托架,间距4.4m布设,距墩中心2.2m。托架杆件均采用双拼[40b槽钢,为增加托架稳定性,托架间设置[16a槽钢剪刀撑。托架斜杆根部焊接在墩身工字钢横梁上,横梁下为预埋的直径10cm实心钢棒。
为平衡直线段混凝土对墩身产生的不平衡弯矩,墩身简支梁侧也对称设置2榀托架,并通过承台预埋精轧螺纹钢筋锚固在承台上。
2.2托架预压
(1)预压目的:
a、减少或消除非弹性变形,实测出托架、模板在梁段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并由此考虑应当采用的预拱度。
b、通过荷载试验检验托架设计的安全性,确保连续梁施工的安全。
(2)预压方法:
a、托架预压试验在托架施工完毕,底模及翼板模板安装好后进行。
b、预压试验采用混凝土预压块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c、加载荷载:托架预压时,按直线段在托架上的砼重量考虑预压荷载。加载时,按施工总重量1.2倍的荷载分三级加载,分别为预压计算荷载的60%、100%、120%。
d、直线段托架预压时,同步分级对墩身简支梁侧托架锚固精轧螺纹钢进行张拉,施加等量平衡弯矩,减小直线段梁体混凝土对墩身造成的不利影响(后续直线段梁体施工时同托架预压)。
e、预压荷载分布应与托架施工荷载分布基本一致,加载重量偏差应控制在同级荷载的±5%以内。加载过程中技术人员现场控制加载重量和加载位置,避免出现过大误差而出现意外。
f、预压荷载加载、卸载时,要遵循整体、均匀、分层进行的原则,加载顺序为先中央后两边。加载过程当中,安排专人观察支架是否局部有弯曲变形、联结脱落或松动等现象。
(3)布置测点:
观测点横向分别布置在直线段梁体模板两侧翼板边缘、腹板及底板中央各设置1个,每一断面共设置测点5个,纵向直线段托架部位各设2个断面。
(4)托架预压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加载前,监测记录各监测点初始值。
b、按照60%、100%、120%三级进行加载,每级加载完成1h后进行变形观测,以后间隔6h监测记录各监测点的位移量,当相邻两次监测位移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时,方可进行后续加载。
c、全部预压荷载施加完成后,应间隔6h监测记录各监测点的位移量,当相邻两次监测位移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时,方可卸除预压荷载。
d、托架卸载6h后,应监测记录各监测点位移量。
e、预压完成后,根据计算数据计算分析托架弹性形变量、非弹性变形量及平面位移量,评价托架性能和确定立模标高。
三、托架法施工的优点
连续梁直线段托架法施工的优点是托架安装时间短、需要人工少;钢材消耗较少、加工拆除方便、周转运输便捷、节约了成本;施工可同步进行、受场地影响小、施工干扰少、缩短了连续梁施工工期。
四、结束语
连续梁直线段托架法施工受施工场地影响较小,安装拆卸方便,安全风险低,极大地方便了施工,缩短了施工工期。实践证明,连续梁直线段托架法施工是一种可行的施工方法,同类桥梁工程施工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褚宏艳.重载铁路高墩连续梁边跨直线段托架设计与施工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刘进宝.高墩连续梁边跨直线段的技术探索[J].山西建筑.
[3]张磊.悬空托架在连续刚构桥边跨现浇段施工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
[4]龚俊辉、官志华.基于省道桥连续梁直线段施工工艺分析[C].黑龙江交通科技.
论文作者:陈刚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7
标签:托架论文; 预压论文; 线段论文; 荷载论文; 加载论文; 位移论文; 支点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