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间叶错构瘤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6年3月,医院共诊治儿童肝间叶错构瘤6例,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作为术前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5例腹手术肿瘤切除术,1例进行腹腔镜下肝次切除术,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所有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例出现贫血,体格检查质硬的不同大小的肿块,影像学检查X线、B超声、CT均发现病灶,占位效应明显,挤压周围正常脏器,腹部CT监测,1例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网状强化,B超声与CT血管造影显示,相应部位肝血管受压,术中见表面光滑,肿瘤明显占位,未见肿瘤侵袭,分界较清楚,表面深红色、剖面灰黄色,包膜完整,1例中央表现为多囊性,1例局部出血,病理见纤维组织增生,2例穿插在肝组织,4例见增生的血管、淋巴管、不同发育程度胆小管,2例来源于间质细胞性,4例免疫组化分析AFP、HCG阴性,2例上皮CK19(+),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儿童肝间叶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灶,定位病灶并不困难,病灶往往较大,需要与其他先天性肝良性肿瘤相鉴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儿童肝间叶错构瘤;病理;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267-02
肝间叶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儿童发病率尚不清楚,多为散在病例,许多医师对肝间叶错构瘤不熟悉,容易导致误漏诊,导致过渡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容易引起医患纠纷[1]。2009年1月-2016年3月,医院共诊治儿童肝间叶错构瘤6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儿童,其中女3名、男3名,年龄1、1、2、2、12岁,均以小儿食欲减退,或主诉肿胀,2例主诉腹部钝痛,家属触及疑似肿物。查体腹部微平坦,无腹部静脉曲张,全腹部柔软,4例扪及腹部包块,张力高,质地偏硬,肝脾微肿大。进行详细的实验室监测: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实验室肿瘤标志物检查(3名12年后收治对象检查过CA199、CA125)。
1.2 方法
进行完整的X线、超声检查、CT检查,超以常规超声为主,获得理想切面寻找肿物,进行CDFI成像。CT检查1例,采用常规CT平扫,其余均采用32、64层螺旋CT检查,检查前禁食水6~8h,检测前30min饮水800~100ml,检查范围自隔顶到十二指肠水平以下约2.0cm处。先进行平扫,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mA,层厚5mm,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靶扫描,对肿物所在部位进行扫描,单次屏气,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80~100ml(1.5~2.0ml/kg),速率3.0~4.0ml/s,指导患儿屏气,采用AW4.5工作站,采集数据处理,从冠状、矢状位以及斜位进行薄层MPR、CPR、MIP等图像后处理,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以显示肿块,测量病变平扫、强化CT值。诊断后,5例腹手术肿瘤切除术,1例进行腹腔镜下肝次切除术。切除标本送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查。
2.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的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A级,未见肝肾功能障碍,未见乙肝等病毒性肝炎,血液生化基本正常,2例出现贫血。甲胎蛋白(AFP)均显示正常,中位数9.4μg/L,未见血清肿瘤标志物上升者。
2.2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肝相应肿块区域出现巨大阴影,未见明显钙化,肿块大小不等在100mm×100mm×100mm左右,肿块多较大。超声检查均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不规则回声,内有分隔,占位性较强,推移周围脏器,1例出现不均匀强回声,门静脉管腔受压,但CDFI显示血管通畅。进行腹部CT监测,均发现病变,并提示为良性病变,表现为肝叶团块状实性混合肿物,内部密度不均匀,主要为低密度影,1例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网状强化,诊断为错构瘤。CT值11~17Hu之间,边界清楚,肝实质受压,周围肾、胰腺等组织受挤压移位。CT血管造影显示,相应部位肝血管受压。
2.3 手术病理与免疫组化
术中见占位性病灶,表面光滑,肿瘤明显占位,但未见肿瘤侵袭,分界较清楚。手术标本表面深红色、剖面灰黄色,包膜完整,1例中央表现为多囊性,1例局部出血,病理诊断为肝间叶错构瘤,见纤维组织增生,2例穿插在肝组织,4例见增生的血管、淋巴管、不同发育程度胆小管,2例来源于间质细胞性4例免疫组化分析AFP、HCG阴性,2例上皮CK19(+)。
2.4 手术与预后
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
3.讨论
肝间叶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随着肿瘤体积的增长,患儿可出现少食、腹胀等表现,部分家长可明显触及肿块而就医。本次6例患儿,均表现为食欲减退、肿胀,2例主诉腹部钝痛,家属触及疑似肿物。需注意的是,少部分因肿瘤压迫,可能出现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肿瘤为良性病变,不会出现侵袭表现,体征一般正常,实验室检查基本未见异常,特别是血清肿瘤标志物一般为阴性,有助于定性诊断,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影像学检查,X线、B超声、CT定位诊断效果较好,几乎都可发现病灶。B超声可见囊性暗区,其中有高回声分隔,囊壁较厚,较大的肿瘤可能会压迫胆管、门静脉,导致后者两者出现扩张表现,超声可基本明确良性特征。CT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较低,部分可见钙化。需注意的是,肝间叶错构瘤与肝母细胞瘤、肝未分化胚胎肉瘤、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比较相似,均为先天性的肿瘤病变,占位性较强,需注意鉴别诊断。肝间叶错构瘤肿块往往更大,包膜完整,无侵袭性,内部可见分隔、囊壁较厚、强化更弱、血清标志物正常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如血管内皮瘤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增强可见向心性填充,未分化胚胎瘤患儿年龄较大,包膜不明显[2]。肝间叶错构瘤手术切除整体上风险较低,困难主要体现在肿块往往较大,与门静脉血管靠近,可能存在大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蒋贝格,周伟平,吴孟超.肝脏罕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式选择[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6):401-403.
[2]丁光辉,吴孟超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6):615-620.
论文作者:潘欣颖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肿瘤论文; 肿块论文; 血管论文; 未见论文; 超声论文; 病灶论文; 腹部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