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郭永玉[1]2000年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主要以1990年代以来的文献为根据,对超个人心理学这一西方心理学的新学派进行整合性的研究,试图揭示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追溯其诞生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和应用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评价这一学派的贡献与局限。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它是1960年代以来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需求。它继承了许多古老文化传统特别是东方宗教哲学的遗产,并从现代物理学中吸取营养,以抗拒长期在心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还原论,它在心理学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和荣格等人的思想。马斯洛晚年的思想和工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第一个完整的治疗模型。维尔伯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整合现有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提供了理论架构。当代的超个人心理治疗模型还包括: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沃西本的新荣格理论,艾里的钻石理论,超个人的精神分析,超个人的存在主义以及身体中心的超个人学派。这些理论都表达了对人的自我及其超越的不同理解,以及进入精神本源的不同途径和策略。由致幻剂和静修所引起的意识状态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它们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但也有局限性。超个人经验的主要特征包括惊奇、确实、智慧、合一、普遍性和感染力。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临床法则主要有:乐观主义和希望中心,整体取向,多维度和多途径,精神成长的视野,以个体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超个人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是对象中心的,多学科的,跨文化的,它强调精神体验的普遍性,认为人的成长要经过前个人、个人到超个人三个发展阶段或水平。超个人领域面临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意识的状态与结构问题、超个人学派与后现代潮流的关系问题、精神病与神秘状态的关系问题等。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议的领域,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批评超个人心理学,如罗洛·梅和艾理斯。如何评价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本文认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对象中心论的最具开放性的方法论模式;在心理学的任务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上,它突破了唯科学主义的局限,不再将心理学定位于科学的架构内,而是定位于有关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在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上,它发展了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超个人心理学还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益至上的生存状态。超个人心理学的局限主要在于:缺乏坚实的哲学基础,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缺乏明确的态度,归根到底是唯心论的、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的;对虚幻经验的消极影响估计不足;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缺乏明确的限定;试图超越伦理学,回避道德判断,对人性中恶的方面缺乏正确对待。

章震宇[2]2008年在《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要在工作中渡过,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对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受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中,不仅可以赢得主观上的职业生涯成功,而且可以提升客观上的职业生涯成功的概率。这种结果无疑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员工本人的幸福感,以及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员工-组织匹配是帮助个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帮助组织找到最适合的员工。本研究首先对员工-组织匹配理论文献进行回顾。虽然员工-组织匹配的理论已经存在许多年了,但是员工-组织匹配的经验研究直到1990年后受到重视,在我国其理论和实证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员工-组织匹配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员工和组织的兼容性。员工-组织匹配可以分成增补匹配和补充匹配,增补匹配是指当某人的拥有特征与环境中其他个体具有类似的特征时发生的匹配;补充匹配是指当某人拥有的特征将环境补充完整或者增加了环境中缺失的东西时发生的匹配。本研究是以增补匹配为指导,以吸引-选择-磨合模型、强化理论和期望学说为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以定量和定性,问卷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价值观匹配指数和性格匹配指数作为员工-组织匹配的指标。首先对高科技企业的154名员工进行研究,评估员工-组织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倦怠感、离职意向的影响;再对外资、国营、民营背景的六个行业183名员工展开跨行业横向研究,评估员工-组织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倦怠感、离职意向影响的普遍意义;最后针对26名员工进行基于个人-组匹配的职业生涯辅导,并开展追踪研究,评估员工-组织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倦怠感、离职意向的长期影响。主要研究结论:(1)学历是影响员工-组织匹配的重要因素。(2)员工-组织匹配可以有效预测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3)员工-组织匹配指数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解释效力明显高于人口学变量。(4)员工-组织匹配通过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离职意向产生间接影响。(5)跨行业研究结果支持员工-组织匹配可以有效预测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感,员工-组织匹配指数解释效力明显高于人口学变量。(6)跨行业研究结果支持员工-组织匹配通过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感对离职意向产生间接影响。(7)追踪研究结果支持基于员工-组织匹配的职业生涯辅导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倦怠感有长期的正面影响。

彭鹏[3]2010年在《本体、工夫与境界: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性、道、命、理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体验式形而上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中国心文化。心文化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两个基本的层面,并试图通过"内求于心"的直觉内省式工夫达到"人心返道心"、"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心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而且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李汝佳[4]2017年在《写作疗法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消费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精神压力剧增,各种精神病症的出现困扰着人们正常生活。可是科学与技术在精神病症的问题上无计可施。写作治疗是文学与医学的跨界合作,这是时代性新话题,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写作自出现伊始,就带有精神治疗的属性。中国语境下的写作治疗有理论支撑也有其实践性应用。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中国当代社会精神病症,然后综述国内外关于写作治疗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一章是对写作治疗理论基础的概括。首先定义写作治疗的概念,再分别从写作治疗与生理医学、写作治疗与心理学以及写作治疗与人本主义三个角度来说明写作治疗的可能性。第二章介绍写作治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第一个应用方式—叙事写作疗法。主要内容分成叙述写作疗法的概念,叙事写作疗法实现疗愈的途径和叙事疗法真实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第三章介绍写作治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第二个应用方式—自由写作。首先从自由写作的起源说起,再到自由写作实现疗愈的理论支撑— “文艺升华与转移”理论,最后是以中国当代作家,残雪的自由写作疗愈之路为具体案例。第四章介绍写作治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第三个应用方式—灵魂写作。首先从灵魂写作的内涵谈起,再到灵魂写作理论基础—个人心理学的介绍,最后从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写作之路来看灵魂写作对自我疗愈的实现。结语将从写作对个体的治疗,谈到对社会的诊疗意义。从写作的自我疗愈功能引申到写作对人类集体精神困境的贡献。

罗慧玲[5]2009年在《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令人无法停止探索的问题。人是一种精神动物,寻找活着的意义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和健康心理的标志。但是在今天这个“物质需求无一不被满足的富裕社会”,生活目标的缺失常常使精神苦闷向人们袭来,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存在空虚症”,表现为目标迷失、信仰危机、自我否定等意义危机的现象,这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同样存在,而作为“高考失利”的高职生群体其表现则尤为集中和突出。如何使学生摆脱“存在空虚”,走上“意义人生”的道路,这是本项研究的目的所在。本项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力图从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寻找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理论依据,探讨了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含义、功能、目标、原则与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高职生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特点;通过行动研究法探索了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途径、方法和一般运行过程;最后结合我国当前高职生的现状,初步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人的价值理论为指导、以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学说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借鉴、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理论体系。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着眼于从高职学生的内部心理需要出发,通过挖掘潜能、树立目标,在“创造”、“体验爱”、“承受苦难”、“活在当下”、“关怀终极意义”的过程中,引导高职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意义、获取生命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重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道德境界和生命价值的目的。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丰富了高校的德育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了德育实效性。

王欣[6]2013年在《感触“被导航”》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本人艺术创作实践作为个案研究的主体,旨在探索如何运用绘画形式来最贴切地表达个人在创作时所进入的一种“被导航”意识状态的全过程。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质性美感在此得以直观显露,并由此传递出一种类似冥想的意境。期望以绘画作为一种全程纪录本人进入改变意识状态的最佳手段,运用一层层透明色叠加的绘画手法,使每一时刻的意识状态的变化过程得以呈现。我所谓的“被导航”状态:是借用其它领域如催眠领域,心理学领域和冥想禅修领域的知识,将绘画过程视为一种修行冥想过程,使整个作品完成过程诠释为一种追随且转译心灵修行的旅程。我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催眠学中的“凝视下楼梯法”,在一层一层阶梯的游离之间,属于理性控制范畴内的意识慢慢放松,并随着一层一层阶梯的自由蔓延,达到ASC(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改变意识状态)。当ASC状态来临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超出原本意识范围内的空灵视图和感官触觉的非常规体验,你无需动脑,只需要听从服从这种改变意识状态,被它指挥和导航,直接将所感知到的全数画出来。没有动机,没有思考,没有计划,只是让信手拈来的刮板、铁片等绘画工具带动自己的手臂,把自己潜意识中的图像随心记录下来。每一次过程,对我而言都有着某种无法言传的意义,因为每一次过程都是内心的自动解剖,是在聆听真我。最后在类似被催眠状态下,观照内心,纪录下这种被导航的全过程,并尝试用某种同质感的物质将这一切尽量贴切的“转译”出来。

叶舒宪[7]1986年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下)》文中提出四、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作为二十世纪文学研究领域中实力雄厚的一大派別,原型批评实际上包含着几种各有侧重的方法倾向。为了便于陈述,笔者拟将它们相对地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一) 剑桥学派:仪式与文学的发生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是由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学家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简·赫丽生(J.Harrison)、亚瑟·伯德纳·库

叶舒宪[8]1986年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上)》文中研究说明鸟瞰二十世纪艺术史,神话因素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叶芝和艾略特的诗歌,乔伊斯、福克纳、加缪、戈尔丁、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中,足以显示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在文艺学范围内,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便是“神话—原型批评”。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批评”(myth criticism),加拿大批评家弗莱(N.Frye)在五十年代又确立了“原型批评”(archetypal criticism)的概念。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了并行不悖的同义词,于大多数场合并无严格的语义区别。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可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简称则用

参考文献:

[1].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 郭永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0

[2]. 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D]. 章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本体、工夫与境界: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 彭鹏. 唐都学刊. 2010

[4]. 写作疗法理论研究与应用[D]. 李汝佳. 温州大学. 2017

[5]. 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罗慧玲. 湖南大学. 2009

[6]. 感触“被导航”[D]. 王欣. 中央美术学院. 2013

[7]. 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下)[J]. 叶舒宪.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8]. 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上)[J]. 叶舒宪.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标签:;  ;  ;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