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躁狂症应用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30例急性躁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参照组给予碳酸锂与氯氮平联合治疗,对实验组给予碳酸锂与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TES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7d末、14末BRMS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28d末、56d末BRM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躁狂症应用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治疗,不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性躁狂症;碳酸锂;阿立哌唑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98-02
本文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30例急性躁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急性躁狂症应用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获得较高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流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30例急性躁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16~60岁;BRMS>18分;符合CCMD-3躁狂症发作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存在药物过敏史、严重器质性疾病。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参照组患者最大年龄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35.5±2.3)岁,男性10例,女性5例;实验组患者最大年龄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36.5±2.3)岁,男性11例,女性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备研究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碳酸锂治疗,使用剂量及方法为:口服,初始计量为每日0.5g,10d内治疗剂量加至每日1.0~1.75g。
1.2.1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联合氯氮平治疗。使用剂量及方法为: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日50mg,10d内治疗剂量加至每日125~250mg。针对失眠躁动患者可对其给予口服5mg地西泮或者肌注地西泮10mg。
1.2.2实验组 参照组患者联合阿里哌酮治疗。使用剂量及方法为: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日10mg,10d内治疗剂量加至每日30~50mg。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2]
按照副反应量表对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估,同时治疗期间每周开展一次血常规检查,每2周开展一次脑电图、心电图、肾功能、功能能检查。
按照Bech-Rafaselsen躁狂量表评估治疗疗效,其疗效标准为:治愈标准:BRMS减分率≥75%;显效标准:BRMS减分率≥50%;好转标准为:BRMS减分率≥25%;无效标准为:BRMS减分率<2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对30例急性躁狂症患者的指标数据进行SPSS19.0软件分析,治疗总有
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形式展开,卡方检验。TESS评分以(x-±s)形式展开,t检验,P<0.05则记作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TESS评分
实验组治疗7d后TES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患者心电图异常3例(20.00%)、恶心2例(13.33%)、消化不良3例(20.00%)、焦虑3例(20.00%)、困倦4例(26.66%)、头昏4例(26.66%)、头疼3例(20.00%);参照组患者心电图异常4例(30.00%)、视物模糊4例(30.00%)、唾液增多5例(33.33%)、便秘5例(33.33%)、心动过快5例(33.33%)、头昏6例(40.00%)、嗜睡7例(46.66%)。
2.2 比较两组BRMS减分率及疗效
治疗1~2周后实验组BRMS减分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末及8周末BRMS减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6%(13/15);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14/1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躁狂症主要临床相为易激惹、情感高涨,并伴有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精力旺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紧张、妄想、幻觉等症状[3]。本文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30例急性躁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碳酸锂、阿立哌唑联合与碳酸锂、氯氮平联合治疗急性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7d后TES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7d末、14d末实验组BRMS减分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末及8周末BRMS减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治疗7末、14d末实验组较参照组起效慢,但治疗28d末、56d末两组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治疗后任意阶段TES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说明虽然阿里哌酮、碳酸锂联合与碳酸锂、氨氯平联合治疗急性躁狂症均具备一定程度的临床效果,但前者安全性较高且副作用较低。
综上所述,急性躁狂症应用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较碳酸锂、氨氯平联合治疗4周末后具备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世英.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9):246-247.
[2]刘家明.浅谈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对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131.
[3]王玉忠.探讨急性躁狂症的临床治疗及疗效特点[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6):96-97.
论文作者:陈文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躁狂症论文; 碳酸锂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差异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