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汉语拼音教学的时效性研究&山东省第三地区小学生入学前汉语拼音学习与识字状况调查_学拼音论文

小学新生拼音教学适时性研究——基于山东省三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拼音学习及入学前识字现状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拼音论文,山东省论文,学前论文,三区论文,小学一年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小学新生拼音教学适时性研究就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先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合不合适的研究。笔者经过三年的观察,初步发现:目前现行的一年级上学期小学语文是“先音后字”的教学,产生了有些小学刚入学的一部分孩子学习拼音不适应的问题,与此同时,有些小学在进行“先字后音”教学研究。这是为什么呢?是否很多地方的小学都有这种情况?笔者带着困惑,在2011年进行了“山东省三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拼音学习及入学前识字现状的调查”,认真和深入地研究了此问题。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项调查,一是了解刚入学孩子先学拼音后的现状,分析造成学习拼音不太适应的原因,提出可解决问题的方案及途径;二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孩子学习拼音不太适应是否是一普遍现象,警示教育界同仁不要让每个刚入学的孩子掉队。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项调查,笔者主要选择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青岛市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市滨城区这三个区部分小学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家长(父亲或母亲)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

(二)调查工具

此项调查之前,笔者设计了《小学一年级学生拼音学习及入学前识字现状的调查问卷》,并根据青岛黄岛教研室资深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春双老师对该调查问卷设计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修改。

(三)调查过程

2011年4月,笔者把该问卷设计成软件,挂到“山东美育网”上。2011年6月至7月,要求这三个区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父亲或母亲)上网回答问卷问题。2011年8月31日截止,共收到有效问卷817份,有的家长还在意见栏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意见。

三、调查结果

(一)家长回答问卷的结果

1.拼音学习调查结果。

(1)您的孩子经过一个月在校拼音学习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如何?

在817份答卷中,有27.54%的家长(225位)填的掌握很好,有35.74%家长(292位)填的掌握较好,有30.11%的家长(246位)填的基本掌握,有6.61%的家长(54位)填的掌握不好。

(2)您的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如何?

在817份答卷中,有37.09%家长(303位)填的掌握很好,有44.31%家长(362位)填的掌握较好,有16.89%的家长(138位)填的基本掌握,有1.71%的家长(14位)填的掌握不好。

(3)您的孩子经过两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如何?

在817份答卷中,有50.06%家长(409位)填的掌握很好,有37.33%家长(305位)填的掌握较好,有11.75%的家长(96位)填的基本掌握,有0.86%的家长(7位)填的掌握不好。

2.学习适应情况调查结果。

(1)您的孩子入学两个月,学习适应情况如何?

在817份答卷中,有36.11%的家长(295位)填的很好,有42.59%家长(348位)填的较好,有19.46%的家长(159位)填的基本合格,有1.84%的家长(15位)填的不好。

(2)第一学期末,您的孩子学习适应情况如何?

在817份答卷中,有44.06%的家长(360位)填的很好,有42.96%的家长(351位)填的较好,有11.76%的家长(96位)填的基本合格,有1.22%的家长(10位)填的不好。

(3)第二学期末,您的孩子学习适应情况如何?

在817份答卷中,有47.37%的家长(387位)填的很好,有41.62%的家长(340位)填的较好,有10.53%的家长(86位)填的基本合格,有0.49%的家长(4位)填的不好。

3.孩子入学前识认汉字情况调查结果。

(1)识认300个汉字以上孩子有210位,占所有调查孩子的25.70%。

(2)识认100~300个汉字的孩子有299位,占所有调查孩子的36.60%。

(3)识认较少汉字的孩子有297位,占所有调查孩子的36.35%。

(4)一点儿没有识认汉字的孩子有11位,占所有调查孩子的1.35%。

4.孩子入学前对拼音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1)入学前有110位孩子系统地学习过拼音,占所有调查孩子的13.46%。

(2)入学前有449位孩子一般地学习过拼音,占所有调查孩子的54.96%。

(3)入学前有154位孩子拼音掌握得不好,占所有调查孩子的18.85%。

(4)入学前有104位孩子一点儿没有学过拼音,占所有调查孩子的12.73%。

5.孩子入学前识认较多或较少汉字(拼音)对其入学后较快、较好或较差、较慢掌握拼音及适应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1)有593位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前识认较多汉字对孩子入学后较快、较好掌握拼音及适应小学学习起到作用,占所有家长的72.58%;有173位家长认为说不清,占所有家长的20.18%;有51位家长认为“否”,占所有家长的6.24%。

(2)有501位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前识认较少(包括没有识认)汉字对孩子入学后较差较慢地掌握拼音及不太适应小学学习有影响,占所有家长的61.32%;有186位家长认为说不清,占所有家长的22.77%;有130位家长认为“否”,占所有家长的15.91%。

(3)有567位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前学过拼音对孩子入学后拼音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占所有家长的69.40%;有168位家长认为说不清,占所有家长的20.56%;有82位家长认为“否”,占所有家长的10.04%。

(4)有328位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前没有学过拼音对孩子入学后拼音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占所有家长的40.15%;有234位家长认为说不清,占所有家长的28.64%;有255位家长认为“否”,占所有家长的31.21%。

(二)调查结论

1.刚入学孩子中经过一个月的拼音学习后,有1/3多的孩子对拼音掌握一般,甚至不好。

从拼音学习调查结果获悉,刚入学孩子中,经过一个月的拼音学习后,有27.54%的孩子对拼音掌握很好,35.74%的孩子对拼音掌握较好,而基本掌握及掌握不好的孩子分别是30.11%和6.61%,两项加起来是36.72%。“基本掌握”实际意思与掌握较好有很大区别,但比掌握不好好些。特别是在刚入学一个月,拼音教学才进行多半,孩子只掌握多半的拼音,这时区别4个等级,基本掌握实际是不太好的意思。这充分说明了刚入学一个月后,有1/3多的孩子对拼音学习还不适应,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倍努力。

2.随着学习拼音时间延长,大部分孩子能对其掌握较好,但仍有12.61%的孩子在一年级结束后对其掌握一般,或掌握不好。

从拼音学习调查结果获悉,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孩子对拼音的掌握有很大的提高,数据显示:掌握很好(37.09%)和较好(44.31%)的孩子共占所有孩子的81.40%,这个数据大大增加;而基本掌握(16.89%)和掌握不好(1.71%)的孩子共占所有孩子的18.60%,这个数据与前面一个月后的数据(36.72%)相比少了许多。这说明孩子在一个学期拼音学习后,掌握程度大大提高。另外,孩子经过两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对拼音的掌握又有很大提高,其数据显示:掌握很好(50.06%)和掌握较好(37.33%)的孩子共占所有孩子的87.39%,这个数据又大大增加;而基本掌握(11.75%)和掌握不好(0.86%)的孩子共占所有孩子的12.61%,这个数据虽比第一学期(18.60%)少了6%,但仍有12.61%的孩子对拼音掌握一般,甚至不好。这个问题预示着在二年级、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拼音教学内容,使这12.61%的孩子最终掌握好拼音。

3.刚入学的孩子学习拼音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小学学习适应性。

通过表1、表2看出,刚入学的孩子拼音学习越好,其学习适应性越强;拼音学习一般,学习适应性也一般;拼音学习差,学习适应性就差,非常有作用。这从卡方检验的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

4.孩子入学前识认汉字情况对其入学后学习拼音状况具有极其显著的关系。

四、调查结论中揭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结论中揭示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开始有三分之一多的孩子学拼音一般或不好,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孩子还是能较好掌握的。那么,先进行拼音教学给一部分孩子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在入学前识认较少或没有识认汉字的孩子,刚入学先学拼音不太适应,影响到他们较快、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身心健康等。作为小学新生来讲,影响其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之一是拼音学习的问题。因为,如果刚入学孩子拼音学不好,影响识认汉字,识认汉字不好,影响之后的阅读,阅读不行,理解力就差,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数学也学不好,所以,提高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内容之一就是克服拼音学习带来的不适应的短期困难,提高其识字和阅读水平,以此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从结论3中看出:刚入学的孩子学习拼音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小学学习适应性。入学2个月的孩子拼音学习状况对其适应小学学习情况起到极其显著的作用;第一学期末的孩子拼音学习状况对其适应小学学习情况起到较显著的作用。这说明孩子拼音学得越好,其学习适应性就越好,孩子拼音学得不好,其学习适应性就不好,它们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刚入学的孩子随着拼音的掌握,会有助于其识读更多的汉字,阅读能力逐步建立,理解力提高,不但对语文学习,而且对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这样,孩子的学习适应性也就大大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小学新生拼音学习好坏,对其学习适应性有影响。

另外,由于孩子入学前识认汉字情况对其入学后学习拼音状况具有极其显著的关系,所以,孩子入学前识认汉字多少对其一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性也有关系。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刚入学孩子学习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识了很多汉字并学过拼音,有的没有识多少字,也没学过拼音等,导致他们对小学学习适应有快有慢,有好有差。加之,语文是一入学先学拼音,使那些入学前没有识认或较少识认汉字的孩子容易一开始不太适应,这包括他们在做试卷时由于不认识拼音和汉字,不会读题,往往答错题,导致得分少,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孩子较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所以,小学新生拼音教学质量对提高其学习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6岁刚入学的孩子,先学拼音的确有难度。

1958年2月1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自此,全国上下小学一年级新生是先学汉语拼音的。在这之前,中国人识认汉字主要是耳传口授,清末、民国时期逐渐演化有了注音字母辅助识认汉字,目的是普及教育,强盛国家。自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之日起,已很好地起到了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作用,无可非议。但是,作为6岁的刚入学孩子,先学拼音的确有难度。这里原因有二:一是从认知心理学言语知觉与阅读差别理论分析,听“音”要比读“音”难。这是因为:“在阅读时,每个单词能被作为一个整体看见,而一个口头说出的词则是经时间而传播开来的。口语通常比书面文字所提供的信号更为模糊和不清晰。当单词从说话句子中抽出来而单独呈现时,对其识别的时间会减半。”[1]另外,“听讲对记忆的要求要比对阅读课文(读“音”)时更高一些,因为已经说过的词汇就不会再现了。”[2]汉语拼音是孩子看着字母,听着老师说出的“音”来记忆这个字母是什么“音”的,而记这个“音”要比直接读这个汉字要求更高,所以先学拼音有一定难度。二是从汉字记忆与字母记忆差别分析:汉字,从总体上说其记忆是以形象编码为主,而字母记忆则是声音编码。[3]所以,孩子先学拼音,先记忆字母(声音编码),再转换成记忆汉字(形象编码),这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增加了识记的难度。

2.有些地方的学前教育政策,将幼儿园大班孩子识字视为“小学化倾向”予以反对。

现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是反对“小学化倾向”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经调查,有些地方的学前教育行政机构将反对“小学化倾向”扩大化,把幼儿园大班孩子识字视为“小学化倾向”予以反对,制定相关政策严令禁止。这样使目前公办幼儿园大班孩子不识字,而社会上办的幼儿园、私立幼儿园的大班孩子不但识字,而且学拼音,产生了现在的刚入学孩子学习素质参差不齐的混乱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要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4]这个“前阅读”,笔者理解就有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可以识认一定量的汉字的涵义。

3.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偏难,拼音教学进度偏快。

《语文课程标准》1~2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的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学会汉语拼音”[5]等。笔者认为:这一总体要求并不难。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设计其教学进度要求:一个6岁的孩子要在一个月内学会汉语拼音,在该学期结束要求会读400个汉字,其中100个汉字会写。这一进度要求使教师教学赶进度,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压力。特别是在幼儿园中较少或没有识认汉字的孩子来讲实在偏难,以致出现入学一个月有三分之一多的孩子拼音掌握一般或不好的情况,导致以后识字和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学习适应性。

五、建议

(一)幼小衔接

1.幼儿园大班幼儿要识认一定量的常用汉字。

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反对“小学化”倾向完全正确,应大力执行和提倡。但是也要防止“扩大化”的问题出现。古人识字有许多就是从背《三字经》开始的,耳传口授。那么,5岁的幼儿为什么不能在幼儿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在生活中识认一定量的常用汉字呢?况且,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阅读能力。“近年国际上一些长期追踪的研究证实了一点,那些在小学三年级时阅读方面很差的学生,一般到高中阶段总体成绩也会很差,许多人甚至可能无法在高中毕业(Bums,1999)。因此有关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6]一个人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养成阅读能力,不但容易高中毕不了业,而且影响他一生的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孩子拥有阅读能力的基础是识字。周德藩的研究表明:中国孩子要8岁具有阅读能力需认读2500个左右的汉字,而中国孩子目前上完小学二年级才认读1600~1800个常用汉字。这说明目前中国孩子要想在8岁拥有阅读能力,必须在入学前阶段接受一定量的汉字科学认读教育才行。[7]美国学者研究表明人的认读关键期是3岁至8岁。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在幼儿园大班对孩子通过生活识字的方式(不需要会写)进行识认一定量的常用汉字的教育。

2.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要减轻难度,增加、延长拼音教学课时和学时。

此次调查的2年级学生家长普遍反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偏难。因为刚入学的孩子大都是6岁的孩子,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大脑及机体发育还有待生长,又刚从幼儿园上来,还不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此情况下,先学一个月的拼音(要求学会),再结合短、少的课文识认400个汉字,其中100个汉字会写,这的确让一部分孩子及家长、一年级语文老师感到紧张和吃力。笔者建议: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要减轻难度:一是学拼音时间可延长到三个月,之后每节语文课都有强化拼音学习的内容,要丰富拼音教学内容和增加拼音学习强化练习的内容。二是把原识认400个汉字减少到300个汉字,其中80个汉字会写。这样,减轻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难度。

(二)增加小学二年级、三年级拼音教学内容,延长其教学时间

针对此调查结论2中显示的“经过一年的两学期语文学习,还有12.61%的孩子对拼音掌握一般或不好”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小学二年级、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增加、渗透拼音教学内容,不断对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拼音学习进行强化,力争让这12.61%孩子彻底掌握拼音,并能识认很多汉字,培养其阅读能力。这也比较符合艾宾浩斯的学习识记的规律。

(三)开展“先字后音”的教学研究

可在我国方言接近普通话的地方的小学进行试点,对刚入学孩子进行“先字后音”教改实验,认真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发现拼音教学与识字,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规律,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刚入学孩子小学学习适应性。

综上所述,入学前没有识字或识字较少的孩子,一入学先学拼音不适应,导致影响他们较快、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问题,的确是在每年9月至10月间小学新生刚入学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也的确是由目前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先音后字”教学和学前公办幼儿园不要求大班幼儿识字综合产生的后果。笔者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初步的感受是:1.如果刚入学的一部分孩子在入学前没有识字或较少识字的话,可以对其进行“先字后音”的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有利于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如果刚入学的孩子在入学前识认过一定量的汉字,孩子一入学完全可以进行“先音后字”的教学。3.入学前孩子可以识认一定量的汉字,这对刚入学孩子学习拼音极有帮助,有助于其很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对培养其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标签:;  ;  ;  

小学新生汉语拼音教学的时效性研究&山东省第三地区小学生入学前汉语拼音学习与识字状况调查_学拼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