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分为A组(单次高剂量1g/kg IVIG,n=20)、B组(2次低剂量0.5g/kg IVIG,n=20)和C组(安慰剂,n=20)。对比三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光疗时间、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C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进行单次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新生儿ABO溶血病;给药方式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172-01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新生儿溶血病,以贫血、肝脾肿大、新生儿进行性重度黄疸为主要表现,是导致早期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1-2]。丙种球蛋白(IVIG)是一种能够治疗ABO溶血的有效药物,研究表明静脉输注IVIG能够减少溶血病患者换血需求,且使用后不良反应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IVIG不同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A组(单次高剂量1g/kg,n=20)、B组(2次低剂量0.5g/kg,n=20)和C组(安慰剂,n=20),其中A组男12例,女8例,日龄(2.35±0.72)d,体重(3.12±0.18)kg,总胆红素(311.34±42.24)μmol/L;B组男11例,女9例,日龄(2.46±0.81)d,体重(3.28±0.21)kg,总胆红素(323.41±4.38)μmol/L;C组男13例,女7例,日龄(2.51±0.75)d,体重(3.35±0.23)kg。三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母亲为O型血,患儿为A或B型血;(2)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ABO溶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以及游离抗体试验等检测为阳性;(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者;(2)有其他种类的新生儿血液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采取蓝光照射、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
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1g/kg IVIG(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 S20023015,规格2.5g/瓶),1次/d。输注1d。
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0.5g/kg IVIG,2次/d,输注2d。
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1g/kg,1次/d。输注1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光疗时间、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三组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和不良反应比较
A组光疗时间、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C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与B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由于母体与新生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该病是由于母胎间胎盘屏障并不完全,在孕期出现的胎儿及母亲相血液相互接触而致敏[3]。IVIG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出含有IgG抗体的一类球蛋白,是近年来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新型药物[4]。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机制包括:IVIG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延缓患儿体内红细胞的减少;可与红细胞相结合,发生脱敏,防止溶血的继续发生;防止已致敏红细胞的裂解导致胆红素过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光疗时间、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C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说明单次高剂量IVIG有助于患儿较快恢复,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看出该剂量的IVIG在安全范围内。为确保临床疗效,在应用IVIG治疗时应密切监测患儿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从而控制丙种球蛋白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避免溶血的加剧。
综上所述,新生儿ABO溶血病进行单次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峰,孙智勇.大剂量一次性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03):481-482.
[2]袁洪斌,易平枝.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0):802-805.
[3]刘云凤,邹朝春,杨华琴,等.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06):1842-1845.
[4]张燕.高剂量和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8):81-82.
[5]冯乃超,钟丽花,胡玲.单剂量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1):1592-1593.
论文作者:闫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新生儿论文; 球蛋白论文; 时间论文; 剂量论文; 患儿论文; 黄疸论文; 疗效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