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_农民论文

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_农民论文

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增收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为例论文,农民增收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新疆也呈现出与全国相同的发展趋势。自1997年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幅年年递减,1999年甚至出现历史上的负增长,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7.93%,减幅居全国之首,人均减收127元。根据2005年《新疆统计年鉴》,2004年新疆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3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2245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29.92%,新疆城乡差距为3.34∶1。可见“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对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将是新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发展阶段。《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新疆“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是: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多数居民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逐步迈进,到“十一五”末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年均增长7.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年均增长7.8%。所以,要实现新疆的全面小康,从根本上实现新疆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缩小新疆城乡差距的目标,任务艰巨且现实意义深远。

目前,农民增收成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一个持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国许多专家学者们都致力于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分析,并开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种种处方。大部分学者认为: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更有效途径,必须要对农民收入的制约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农民收入增长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制约的,它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率、劳动力就业、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国家的涉农政策、地方财政经济状况,以及政策法律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一系列制约因素中,本文认为,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最关键的因素。

在有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效应的研究中,学者们非常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证研究,因为实证研究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更精确的描述人力资本(通常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代替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巨大效应;二是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将借鉴这种方法,研究新疆农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对农民增收的效应。

二、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民收入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率,特别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这是因为工资率主要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劳动的供给所决定的,其中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成正相关,而与劳动的供给成负相关。农业生产率包括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土地生产率主要影响农业产出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农产品市场呈现供求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格局,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产品总量,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这正是当前全国及新疆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加快科技进步。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高达70%~8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却不到40%,新疆这一比例则更低。其重要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推进。因此,大幅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

此外,现代发展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最重要的方法,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表1反映了新疆不同收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其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人均纯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比例高达13.75%;而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中专及大专以上程度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比人均纯收入400元以下的农村劳动力高出8.9%。可见,农村教育在推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大致呈现出相应提高趋势。这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呈正向相关,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其人均纯收入就可能越多。因此,低收入农民要想跻身于高收入阶层,就必须设法使其受教育年限得到相应的提高。

表1 2004年新疆按纯收入高低分组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

人均收入 文化程度构成(%)人均受教

(元)不识字或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 育年限

识字不多上程度(年)

0—400 13.75

43.55

32.668.02

2.020 6.17

400—6008.2043.99

39.077.38

1.360 6.45

600—80010.14

43.94

41.133.10

1.130.56 6.23

800—1000

9.9752.35

29.645.26

2.490.29 6.08

1000—1200 8.9348.11

37.114.81

1.040 6.20

1200—1500 6.8547.66

37.696.85

0.620.33 6.40

1500—1700 8.9040.80

43.256.75

0

0.30 6.46

1700—2000 6.9843.81

40.636.98

1.270.33 6.53

2000—2500 8.9144.55

37.626.60

1.650.67 6.42

2500—3000 6.1738.64

42.8611.04 0.970.32 6.85

3000—3500 5.1937.01

45.1310.06 2.610 6.96

3500—4000 7.3328.67

49.0011.00 3.330.60 7.17

4000—4500 0.7434.92

51.1011.76 0.740.74 7.33

4500—5000 6.6229.65

44.7914.20 3.790.95 7.31

5000以上5.3328.83

46.6211.74 5.342.14 7.46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5年计算整理而得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新疆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随着收入层次的提升而有所增长,但其增长幅度并不大。2004年新疆农村最高收入组劳动力与最低收入组劳动力之间人均受教育年限只相差1.29年。新疆农村最高收入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仅为7.46年,仅相当于初中三年级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新疆农民的整体素质都不是很高,所以,要想提高新疆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非农收入的关系

1.非农收入对农民增收的意义

农民收入按其收入结构可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即家庭经营(农、林、牧、渔等)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农收入则包括工资报酬性收入(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农户非农产业经营)和其他收入,其获得收入的途径就是农民非农化,也即通过非农产业经营获得收入。因此,农民增收问题不仅仅是要增加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问题,也是要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攀升,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势必也会不断攀升。从宏观角度来看,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农民的非农收入的提高。

2.教育投资与农民非农收入

根据非农产业自身的特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必须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即需要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劳动者文化程度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提高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另一个是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工资率。

首先,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同,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倾向亦不同。根据《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2年的相关数据,2002年新疆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新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58.15%,而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转移劳动力仅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41.85%,由此可以推断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比农村非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高。同时,根据新疆农调队统计数据,2002年新疆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是新疆农村非转移劳动力中同一受教育程度比例的2.09倍,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越低,就越不容易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是否从事非农产业,也决定了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多少。

其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同,其就业产业也不同。目前尽管新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其收入来源均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但其三次产业的收入比重却存在差异。根据新疆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0年《新疆农村调查》所示: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其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为6.59%,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其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7.29%,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其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10.82%。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越能较合理的安排生产经营,积极从事二、三产业,来自于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比仅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分别高4.22%和3.52%。

由此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其获得的非农收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四、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拟构造定量模型,对新疆农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对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定新疆农村居民人均非农收入作为因变量,以新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最后检验模型估计值的显著水平。

(1)模型假定

①农民人均非农收入与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②数据选取新疆农调队1990至2004年农村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农民人均非农收入是根据农民人均总收入减去农林牧渔业收入及采集捕猎收入计算而得;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是按照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为2年、小学文化程度为5年、初中为8年、高中和中专为11年、大专及以上为14年折算而平均计算的。

(2)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设定线性回归模型:Y=k0+k1x+u(u为随即扰动项)

其中:Y为农民人均非农收入;K1为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村人均非农收入的贡献率;X为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农民人均非农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经济计量模型:

Y=-1447.621+298.858x

t(k0)=-6.57 t(k1)=8.281

S(K0)=220.322 t(k1)=36.091

所以,模型的估计值k0、k1均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

由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农村劳动力每增加一年受教育年限,农民非农收入就增加298.858元,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新疆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疆非农产业比重也将会不断攀升,即非农收入也将会成为新疆农民总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对于农民增收效应十分显著。新疆要想在“十一五”期间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就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程度低的现状,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首先,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降低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从而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针对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政府应实施财政扶持的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其次,加强成人职业培训,尤其对于那些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员要加大他们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鼓励他们非农就业,外出就业。

标签:;  ;  ;  ;  ;  ;  ;  ;  ;  

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