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人民电影事业的建设--艰苦卓绝--追忆袁牧之和陈伯尔同志_陈波儿论文

新中国初期人民电影事业的建设--艰苦卓绝--追忆袁牧之和陈伯尔同志_陈波儿论文

新中国初期的人民电影事业建设——艰辛的历程,重大的贡献——回忆袁牧之与陈波儿同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初期论文,历程论文,艰辛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电影90多年的历史中,有一对志同道合,并肩战斗的“情侣”、伉俪不可忽视,他们就是袁牧之与陈波儿。他们各集编、导、演于一身,并参与创建和领导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艺术和组织领导才能。早在30年代,他们就参与创作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进步影片:在创建“东影”和成立中央电影局、开展新中国电影事业中,培养团结了人才,拍摄了一批富有教育意义,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影片,给中国电影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1946年2月,我离开商业学校参加了长春“东影”宣传科工作。5月随“东影”撤退到了兴山。就在这一年,我先后认识了袁牧之和陈波儿同志。在初创的“东影”厂党政领导下,特别是在厂长袁牧之、党总支书记陈波儿的领导关怀下,我经过培训,进大学学习政治、通过发行《民主东北》深入工厂、农村、城市和前方部队进行宣传活动,使我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从一个不懂事的青年,成为一名干部。每当想起初创时的“东影”革命大家庭的生活战斗情景,就情不自禁地怀念好领导袁牧之和陈波儿,想起他们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袁牧之,1909年生于浙江宁波。1927年他还在大学读书时,就接受了辛西剧社的邀请,主演了《万尼亚舅舅》等剧。“九一八”事变前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在党的影响下,袁牧之正式走上了戏剧舞台,主演了《怒吼吧,中国》等剧,深受观众欢迎。这一时期,他还写作并出版了《戏剧化装术》、《演剧漫谈》等书。

由夏衍为组长的中共地下党电影小组成立后,袁牧之加入了被称为“共产党大本营”的电通公司,拍摄《桃李劫》(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影片描写一对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旧社会迫害,造成家破人亡的悲剧。袁牧之、陈波儿表演真实、细腻,轰动了影坛。从此,袁牧之与陈波儿成为著名的影星。1935年,《桃李劫》参加了莫斯科国际影展,受到了好评。在《风云儿女》(原作:田汉、分场剧本:夏衍、导演:许幸之)中,袁牧之饰诗人辛白华,描写他从迷恋爱情到觉悟,并走上抗日道路的故事。影片最后,辛白华出现在长城脚下的抗日民众中,高举火把,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英勇前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袁牧之又自编自导了《都市风光》影片。

电通公司被迫停业后,袁牧之进入明星公司。1936年,他与陈波儿主演了阳翰笙编剧的《生死同心》。之后,袁牧之成功地编导了《马路天使》,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赞扬,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上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5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萨杜尔说:“《马路天使》是新现实主义的先驱,是中国电影的光荣。”1981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马路天使》参加了展映,再次受到高度赞扬。

“八·一三”抗战后,袁牧之与陈波儿主演了《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影片描写“八·一三”日寇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近八百名爱国官兵坚守阵地,英勇顽强,抵抗到底的故事。袁牧之饰团长,表演真实,士气高昂,富有激情,生动感人。公映时,正值全民抗战开始,鼓舞了奋起抗战的爱国军民。中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为了向全世界揭露日寇侵略中国的真相,极力向外输出自己的作品,影片《八百壮士》于1938年开始,先后在菲律宾、缅甸、法国、瑞士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公映了。

在周恩来同志的引导和支持下,袁牧之从香港买了电影器材, 于1938年奔赴延安。在延安电影团,他编剧了《延安与八路军》。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与吴印咸、徐肖冰长期奔走在前方。1940年,袁牧之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党派他与冼星海携影片底片、素材去苏联考察、学习。在苏联,袁牧之同爱森斯坦等一起拍过影片。在德苏战争激烈、艰苦的日子里,他度过了5个春秋, 终于盼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覆灭了。 在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周保中的领导和苏军的协助下,中共地下党员刘健民、赵东黎于8 月下旬及时地进入原“满映”,发动职工护厂,并于10月1 日创建了东北电影公司(简称“东影”今“长影”)。

1946年,袁牧之回到祖国的东北。4月,我军解放了长春。舒群、 袁牧之、田方、钱筱璋、许珂代表我党我军接管了东北电影公司,从此,“东影”由我地下党领导过渡到由我党我军公开领导。舒群任经理,张辛实任副经理,袁牧之任顾问。正要开展工作时,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为了消灭敌人,我军有计划地进行战略撤退,“东影”也决定迁厂。当时,“东影”有些职工曾认为这些来接管的是“土八路”不懂电影,怎能领导好?谁知,经介绍,这些从延安来的“土八路”都是文化电影界知名的老前辈,因而很是敬佩。当知道是由《马路天使》编导袁牧之当顾问,大家更有信心了。由于这些领导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身作则努力工作,所以,当动员迁厂时,数百名职工报名,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电影大军,将远东最大的制片厂的全部电影机械、器材运走,顺利地迁往佳木斯以北的兴山(即鹤岗)。

陈波儿,广东潮州人。生于侨商家庭。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以鲁迅为首的“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和上海艺术剧社,开始了左翼戏剧活动,演出了《炭坑夫》、《街头人》等剧,轰动了剧坛,成为名演员。因遭特务追捕,她避居香港教授英语。1934年她重返上海参加左翼电影运动,主演了《青春线》,塑造了一个伸张正义的妇女形象。她的成名作是电影《桃李劫》。不久陈波儿与袁牧之又主演了《生死同心》。与此同时,陈波儿还埋头于写作,发表了小说和多篇文章,被誉为“女明星作家”。

陈波儿一腔热血,她在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的支持下,与史良、沈滋九、胡子婴率先成立了“上海妇女救国会”,并当选为“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的执行委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国活动。

她与崔嵬为前线抗日将士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1937年,陈波儿在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她在武汉与袁牧之主演了影片《八百壮士》。

在延安陈波儿先是奉命率“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经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到达重庆,历时一年多,历尽艰辛,深入调查,宣传群众,扩大我党和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并导演了反法西斯名剧《马门教授》、《俄罗斯人》;还协同姚仲明修改《同志,你走错了路》,并兼任导演,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赞扬。在延安期间,陈波儿还被评为边区文教英模。

“东影”迁兴山后,由于党对电影事业的重视, 成员不断加强。 1946年8月的一天,有一位穿着打扮不俗、秀丽典雅的女士漫步街头, 她就是主演《桃李劫》、《八百壮士》等进步影片的陈波儿。她息影后投入八年抗战,这次是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离开延安,乔装打扮绕道国统区,辗转来到兴山“东影”的。9月延安电影团并入“东影”。 1947年后,西北电影工学队、东北文工一团、东北青年文工团相继并入“东影”,还开办了四期训练班。

袁牧之与陈波儿自从1939年分别后,袁牧之去了苏联,陈波儿留在延安,再没见过面,这次在兴山“东影”重逢,真是异常高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他俩自30年代合作主演《桃李劫》起,就经常在一起研究艺术、探讨人生,共同抗日走革命道路,为艺术献身,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彼此爱慕之心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感情基础的,不过,波儿对牧之说,“东影”创建工作,任务很重,二人结婚之事要往后推迟一下,牧之也同意了。后来,他俩去东北局汇报工作时,李立三同志风趣地说:“你们这一对银幕老情人,是不是可以真的生活在一起了?什么时候喝你们的喜酒啊?”听了立三的话,牧之看了一下波儿,波儿会意地微微点头。这时,牧之开口道:“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关心,我们过一段时间再办,到时候一定请你。”不久,他俩在哈尔滨举行了婚礼,成为情投意合,并肩战斗的好夫妻。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 厂庆一周年的宴会上,全厂同志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频频举杯。我被这激动人心的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时,袁牧之亲切地对我说:“小邵,你是不是想家?家乡解放后有机会可以回去看看嘛。”我答:“谢谢领导的关心,我没有想家。”

1946年末,舒群同志不再兼任“东影”厂长,即由袁牧之接任厂长,吴印咸、张辛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任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在迎接1947年新年联欢会上,人们互赠小礼品。说来也巧,经抽签,我有幸获得陈波儿和袁牧之送的精美礼物,于是高兴地向两位领导者致谢。

1947年初,我曾申请调出“东影”学习。袁牧之得知后,立即找我谈话,他亲切地说:“你想调出学习是好事,但电影这一行,也很需要人。目前我们的电影制片发行业务还未开展,还处于初创阶段,随着形势的发展,将来全国解放了,电影事业要大发展,那时需要更多的干部。因此,你还是留下来为好,最近决定抽十名同志去中国医大政治班学习,你也去学习。学习后如还要走,我们再商量。”学习后认识提高了,也就不再要求调动了,从这件事我感到牧之同志是位有远见卓识能够广泛团结同志、细心做思想工作的好领导。

身为“东影”厂长的袁牧之和身为“东影”党总支书记兼领导创作的陈波儿,为人正直、谦虚、热情、开朗,重视从政治思想入手培养人才。他们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配合其他厂领导,在“东影”创建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起新的厂房,培养和团结了广大职工,使“东影”面貌一新,摄制和发行了多辑《民主东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民主东北》后,一致肯定影片的成功。

陈波儿、袁牧之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卓有成就的事业家,在人民电影初创时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显示了他们卓越的领导才能。袁牧之、陈波儿正确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总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其他领导的配合下,继摄制和发行《民主东北》后,《桥》、《光芒万丈》、《内蒙人民的胜利》、《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等崭新的影片问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扬,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东影”被誉为“人民电影的摇篮”,为全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1948年秋,陈波儿率领编导组来到哈尔滨,同“东影”驻哈办事处在一处办公。我们又相见了。由于长期艰苦劳累,她比以前身体虚弱了,心脏病越来越严重。她抱病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创作。此外,她还挤出时间到影院观摩一些值得借鉴的中外影片。一次我们去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她被影片丰富的内容,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吸引,看得入神,激动不已。不久,《桃李劫》在哈再次公映,陈波儿要我陪她再看一次《桃李劫》。我们走进影院入座后已是座无虚席。陈波儿真实、细腻的表演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博得了好评。陈波儿默默地看完了她当年主演的这部影片。

1949年,袁牧之首任中央电影局局长,陈波儿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副主席,领导电影创作,成立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培养艺术人才,他们在其他领导的配合下,领导发展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如创建“北影”、“上影”和洗印厂,加强故事片、纪录片和译制片的生产,在全国成立影片经理公司,扩大发行网,开办南京放映训练班,大力发展放映队,使进步影片占领城乡阵地,活跃了亿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相继召开两届中央电影局扩大行政会议,制定了制片、发行和经营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则。1951年举办了“新片展览月”,展出了《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和《翠岗红旗》等26部新片,反映了新中国电影的辉煌成就。所有这一切,都为人民电影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3月,我到“东影”在沈阳创建的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工作。 波儿同志为拍《人民的新旅大》于5月初来到沈阳。 她让我为文代会白杨等代表访问团安排一场电影。我们在最好的东北影院举行了电影招待会。

1949年10月中旬,我到北京出差,曾到牧之、波儿同志家看望二位老领导,他们热情地接待我。分别时,他们送我到大街上,我走出很远很远,回头望时,还见他们依门而望的身影。万没想到这次竟是与波儿相见的最后一面。

由于长期的艰苦劳累,陈波儿的心脏病越来越重,终于1951年冬在上海去世。当时她刚步入中年,正是可以红红火火在电影事业中拼一阵的年龄,她还有很多设想很多计划。或许,她是带着很多遗憾走的。

由于长期的艰苦劳累等情况,袁牧之也病休了,但他仍关怀电影事业。1953年春,他与吴印咸同志在大连疗养,我出差大连去看望他们,牧之同志热情地接待我,他关心了解电影制片和发行情况,并给予指导。后来,他写了《小小环球》等长篇著作,还出版了《袁牧之文集》。1963年牧之同志来中国电影资料馆选看影片,十年未见了,他亲切地问:“小邵,你在这里工作呀?”“文革”中他身患重病被迫下放湖北丹江。1978年病逝于北京。

袁牧之与陈波儿都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们那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平易近人、团结同志、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严肃态度,为创建人民电影事业忘我的劳动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是卓越的人民艺术家,党的好干部,坚强的文艺战士。他们的光荣事迹与他们的作品将永存人间。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培育的电影艺术之花,将在人间永远开放!

标签:;  ;  ;  ;  ;  ;  ;  ;  ;  ;  ;  ;  

新中国初期人民电影事业的建设--艰苦卓绝--追忆袁牧之和陈伯尔同志_陈波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