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物流公司绩效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兼论与中国物流公司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公司论文,微观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组织细胞或基本单元,企业稳健发展对一个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从理论上讲,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包括宏观与微观两方面,从宏观方面来说,由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较复杂,企业自身无法驾驭,而且它们对绝大多数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是相似的,没有特殊性,此外由于宏观因素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得,实证分析无法展开;从微观方面来说,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是与其人力资源配置、市场结构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包括作为企业低层的操作员工与中、高层的企业管理团队,不同的配置会使企业运营效率相差悬殊,从而影响到企业绩效。市场结构是指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形成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差异。企业规模与业务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两个重要因素,它对市场内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学者开展了企业绩效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如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1-6]、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7-8]、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关系[9-16]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研究样本、社会制度环境、行业等因素存在差异,上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出入较大。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和跨地区的新老结合的产业,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三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能力与带动效应,物流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一国国民经济发展[17]。研究物流企业绩效影响因素进而改善我国物流企业绩效,使物流业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在华跨国物流公司(以下简称为跨国物流公司)为样本,选取“人力资源、规模和业务集中度”三个微观因素,研究它们对跨国物流公司绩效的影响问题。另外,本文还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中国物流企业(以下简称中国物流公司)作为跨国物流公司的对比样本,试图发现上述三因素对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绩效影响的异同,并结合中国物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中国物流公司绩效的对策。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而且还可以给我国物流行业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有利于提升我国物流业的竞争力,促进物流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文献与假设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技术更新加快和日益加速的工业化的挑战。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科教兴国”战略,而企业也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所有这些都说明从国家到企业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西方学者爱德华·丹尼森通过对1929-1957年间一些重要国家经济增长的分析,发现其中23%的份额来自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大约1/3份额可以归结为劳动和资源的增长,2/3的份额则应归结为教育、创新、规模效益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所导致的增长。
当然,较早的关于人力资源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来的学者如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马歇尔等也多有提及。李斯特非常重视教育,其关于“精神资本”概念的论述,已经包含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主张。20世纪后半叶,现代人力资源理论逐渐形成。Schultz(1961)和Becker(1964)分别从人力资源的内容、形成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定义,肯定了教育对人力资源积累的促进作用。在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增长极理论,首次在理论上强调了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代表人物Romer(1986,1990)和Lucas(1988)均将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单独的解释变量加入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
为了使人力资源研究的成果更具有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已从注重宏观层面转移到更注重微观层面。Weisberg Jacob(1996)用工作年限代表企业专用型人力资源,用受教育年限代表一般人力资源,对1990年以色列一家市政公司65位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工作年限和受教育年限与不同小组的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Nick Bonits(2000)研究了马来西亚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的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人力资源对客户资本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源与结构资本的关系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表现,结构资本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2]。Steven Firer(2003)对南非企业智力增值系数VAIC(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物质资本、结构资本与企业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关系,而人力资本在南非的企业中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3]。
国内关于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实证检验的文献并不多。程承坪(2001)认为,企业绩效是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企业家掌握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环境的随机因素的函数[4]。方润生等人(2002)对企业管理层人员变动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管理层人力资源结构变化能够提高企业绩效[5]。李春涛和孔笑徽(2005)通过对1999年到2003年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经理层的整体教育水平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6]。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欧美等国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50年代,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热潮,且来势迅猛,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达到最高峰。进入80年代,欧美等国家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开始退潮,出现了“反混合兼并(de-conglomerating)、“反多元化”(de-diversifying)、“回归主业”(getting back to basics)的呼声,大公司纷纷以各种手段清理业绩不佳或与主导业务相关性不大的非核心业务,加强其核心业务,即进行归核化经营。日本学者山下达哉和中村元一于1993年推出《企业(业务)战略的展开》一书,认为“回归主业”能够改变企业家精神的不足,以避免进入陌生领域的失败。在中国,经历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的企业多元化扩张热潮后,企业也出现了强化核心主业、削减副业的业务重组,尤其是在“巨人集团”因多元化失败后,这种强化核心业务的归核化经营趋势更加明显。
过度多元化会使企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多项业务上,从而导致绩效的下降,因此,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应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核心业务上,剥离次要业务。业务集中度是描述企业资源配置集中程度的指标,它由资源的组合、业务的组合以及针对各业务投入的程度共同决定。企业业务集中度的高低对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谢获宝和张骏飞(2007)通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企业业务集中度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认为就整体而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业务集中度与绩效间无显著相关性[7]。但是,大多数学者通过研究仍然认为,较高的业务集中度有助于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资源的集中利用,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物流公司适当的业务集中会增加其价值,即业务集中有益于企业改善绩效[8]。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企业规模与绩效之间的两难冲突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古老谜团。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监管制度、不同的样本选取等对研究结论都有影响,因此,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此的研究没有趋于一致的结论。Berndt、Friedlaender和Chiang(1990)利用生产函数方法对汽车产业中的企业规模经济做了典型的经验研究,发现了规模不经济的证据[9]。Zenger和Lazzarini(2004)对美国硅谷小企业的创新、激励和绩效进行了经验研究,从另一方面得出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小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创新激励,从而具有更高的企业绩效[10]。Hoskisson等人(1994)的研究也发现规模对于企业绩效存在着正向的影响[11]。但Schmalensee(1989)和Robins与Wiersema(1995)的研究认为,在企业规模与绩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影响[12-13]。我国学者郭斌通过对软件业的研究表明,软件企业规模对于产出率存在着一致性的正向影响,但对于利润率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14]。方芳等人(2004)通过对我国证券业的企业规模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15]。李陈华和张伟(2005)通过对中国保险企业规模经济的经验研究,发现大企业的效率不一定高,效率高的往往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保险企业[16]。虽然上述研究没有对企业规模与绩效关系做出一致性的结论,但一般而言,物流行业是个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企业运营效率因而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各项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及计算方法见表1。
三、研究方法及样本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上述所列的企业绩效微观影响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了解各单个微观因素是否对跨国物流公司、中国物流公司的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两者是否存在差异等。然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是否对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的企业绩效有显著性影响,并对计量检验的结果给出经济解释。
(二)样本、变量定义及数据
本文中的跨国物流公司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问卷调查。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之后,进行中英文双语问卷设计,通过一家国内著名的咨询公司向100多家跨国物流公司在华子公司发放问卷(问卷主要内容为表1中的各指标,具体为2004-2008年间发生的数据),调查对象主要是公司总经理或者公司财务主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问卷回收率为80%。中国物流公司的选取则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对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划分标准中的F类(交通运输、仓储类)作为总体抽取样本,为了具备比较性,中国物流公司的样本企业也必须是2004-2008年持续经营的企业,并已发布了2008年年报。另外,本文对中国物流公司数据明显异常的样本进行了剔除,而且对财务报告中关于主营业务的内容没有详细披露的企业也予以剔除。经过筛选,最终获得266家上市公司作为本研究的观测点(2004-2008年份年度数据为35、48、55、62和66家)。
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因变量——“企业绩效”,为2004-2008年各物流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自变量是表1中各个绩效影响因素的具体测量指标,具体数值由于数据量过大,无法全部列出,表2、表3为部分计算结果。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虽然跨国物流公司的绩效值要远远大于中国物流公司,但两者的绩效值历年比较平稳。在人力资源方面,跨国物流公司的平均值为84.76%,中国物流公司的平均值为34.19%,表明大多数中国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都不是太好,绝大多数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处于大专以下。在业务集中度方面,跨国物流公司与中国物流公司的差异不大,前者所涉及的行业平均数为1.88个,后者为2.34个,两者都进行了有限的多元化经营,总体的业务集中度水平较高。中国物流公司的企业规模平均值为8.72,说明中国物流公司资产规模都较大,平均总资产过亿,而跨国物流公司的规模则相对小一些。
(二)单变量检验(偏相关分析)
影响物流公司绩效的因素比较多,而且相互关系复杂。为了在消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检验某个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偏相关分析工具对上述三个假设进行检验,然后再运用回归分析工具对物流公司绩效的所有因素影响进行全面检验。表4是利用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企业绩效与企业规模、人力资源和业务集中度之间偏相关分析的结果。
1.假设1检验结果。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偏相关系数为0.851(或0.433),P=0.001(或0.009)<0.01,表明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假设1成立。虽然检验结果说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但相对于跨国物流公司而言,中国物流公司的偏相关系数不高,即影响的程度不大,这不仅与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即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相左,也与常理不符。本文的解释是,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物流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国有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由于受市场环境影响,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企业时,或多或少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机制进行运作,没有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进行企业的科学管理,当然不可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2.假设2检验结果。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的偏相关系数为0.492(或-0.649),P=0.003(或0.007)<0.01,表明跨国物流公司的规模与绩效为低度正相关(假设2成立),但中国物流公司的情况却相反,为中度负相关,即资产规模大的企业的绩效相对较低,资产规模小的企业的绩效相对较高(假设2不成立)。中国物流公司的检验结果与徐超(2005)的研究结论一致,但在解释其原因时,本文与徐超略有不同。徐超认为,中国物流公司之所以没有解决好规模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中国物流公司的扩张仍是低水平的数量上的扩张,属于粗放型经营,而非质量上的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不能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如要改善企业绩效则必须在经营方式上进一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除徐超所述原因之外,本文认为还应有其他的原因,即中国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①,国有股比例较高,由于国有股东的虚置,对经理人监控较弱,经理人更倾向于滥用现金,代理成本因而较高。
3.假设3检验结果。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偏相关系数为0.954(或0.805),P=0.000(或0.000)<0.01,假设3成立,即无论是跨国物流公司还是中国物流公司的业务集中度都与企业绩效呈高度正相关。企业业务越集中,表明企业把绝大多数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自然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业绩。由表2和表3可看出,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的业务集中度平均值分别为1.88和2.34,总体业务比较集中,这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是一利好消息,将有助于其在更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绩效。
(三)多变量检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三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我们对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造如下线性模型:
为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按其主营业务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分成港口类、运输类和总体三种情况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
1.总体检验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分类(港口类、运输类)还是总体多元回归,结论与偏相关分析相似:业务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虽然也呈正相关,但影响力度比业务集中度小;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对于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而言是不同的,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
就总体而言,回归方程拟合程度的R[2]值分别为0.921和0.971,说明绩效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值之间建立的方程的拟合度非常好,绩效值近92.1%和97.1%的变化可通过它们来解释。另外,从表5中的F值可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较为显著,即业务集中度、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源等企业微观因素与跨国或中国物流公司的企业绩效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线性关系。
2.港口类和运输类检验分析。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中,运输类物流公司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比港口类的要大(无论是跨国物流公司还是中国物流公司),说明相比较而言,业务集中度、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源等微观因素对运输类企业绩效的影响要比港口类的大。另外,无论是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值还是F值,运输类物流企业要强于港口类物流企业。上述两方面说明,港口类物流公司在投入资源时,更应关注上述三方面,加强管理从而改善企业绩效。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模和业务集中度视角,运用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跨国物流公司的绩效问题予以研究,同时结合中国物流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三个方面。
第一,就单个因素而言,无论是跨国物流公司还是中国物流公司,企业的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高度正相关,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低度正相关,跨国物流公司的规模与企业绩效低度正相关,中国物流公司的规模与企业绩效低度负相关。研究表明,就中外物流公司而言,高度的归核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绩效,各企业的人力资源仍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生产效率,规模不经济现象存在于我国新兴的物流行业。
第二,就整体而言,在跨国物流公司和中国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企业规模和业务集中度三因素中,业务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影响最大,分别达到2.922%和2.182%,且呈正相关,说明业务集中度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应的企业绩效就会上升2.922%和2.182%。人力资源因素与企业绩效虽然也呈正相关,但影响力度要比业务集中度小,分别只有0.806%和0.606%。在企业规模和绩效的相关性中,跨国物流公司为0.531%,中国物流公司为-0.343%。
第三,相对而言,三因素对运输类物流公司的影响程度比港口类物流公司要大。跨国物流公司的业务集中度对绩效的影响最大,运输类是3.149%,港口类是1.982%。人力资源对提升绩效的贡献相对要小,分别为0.768%(港口类)和0.905%(运输类)。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小,运输类是0.618%,港口类是0.353%。中国物流公司除企业规模仍然与绩效呈负相关(港口类和运输类分别为-0.503%和0.235%)外,其他情况与跨国物流公司差不多,虽然二者在具体数据上存在差异。同样的三类因素,对不同类型物流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不一样,这表明在同一行业内,三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会因企业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
(二)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要改善中国物流公司绩效,应从四个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第一,改善中国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企业绩效。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和知识拥有量的多少以及利用程度的高低主宰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人力资源越丰富、质量越高,就应该有良好的企业绩效,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此观点有出入,即中国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虽然有影响,但与跨国物流公司相比,其影响程度并不高。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相关从业人员以前大多是从事其他工作,高校开设物流专业或物流相关课程也是近年来的事情,真正懂物流专业知识特别是物流管理的人并不多。其二,我国目前仍然大量存在重资历、重学历的现象,企业的“专科及以上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由此,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不显著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具体措施:一是确立、完善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以激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二是除了从外界获取物流相关专业人才外,还应加强职工的在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物流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增加和积累现有人力资源存量,更新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水平;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第二,改善中国物流公司的资产质量,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中国物流公司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低度负相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物流公司的固定资产和投资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但质量不高,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导致总体获利能力不强,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状态;二是中国物流公司管理不善、运营效率不高,中国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扩张规模的偏好,规模扩张必然导致管理层次增多,信息传递不畅,交易费用增加,由此引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又进一步降低了经济单位的有效产出,造成中国物流公司的规模不经济;三是多数物流公司由国有大企业转制而来,国有股比例较高,由于国有股东的虚设,对经理人监控较弱,代理成本较高。对上述问题相应的治理对策,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单纯依靠规模取胜,一味进行粗放式经营会适得其反。企业不应该将规模作为追求的目标,规模充其量只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结果,企业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经营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上来。中国物流公司实行规模化发展战略,根本目标必须是追求效益的提高,无论何种形式的规模发展如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中国物流公司规模化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与集约化经营的关系,最终做到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调整现有发展战略,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盈利模式。中国物流市场已是买方市场,在此种市场条件下,中国物流公司依靠传统业务支撑自身发展的空间已经大幅度压缩,如果一味追求大规模而不考虑业务同质化问题,不实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战略,则是死胡同一条。因此,实现业务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可从体制、业务、技术等方面提高相对竞争优势,学习和引进跨国物流公司成功的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内部组织结构,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品种,探索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盈利模式。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国物流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1)改变畸形的股权结构,优化股本结构,培育多元持股主体。只有逐步减少国有股,形成多元持股,才能增加股东间互相监督和约束的可能性,形成健全的企业内外部权利制衡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2)充分重视CEO等高级人力资源在促进公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真正使CEO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对等,与他们在促进公司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对等,提高他们的管理积极性,使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为促进公司的发展而尽心尽责。(3)建立行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发挥独立董事在监督企业管理者、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在独立董事聘任、履行职责、解聘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独立董事工作的正常开展。(4)从委托人关注公司长远发展而代理者关注企业短期目标的激励视角而言,委托人在给代理人设计报酬制度时,应进一步完善股票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尤其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妥善解决股票期权的行权方式,尽量增大行权人的权利。
第四,实施归核化战略,提高中国物流公司业务集中度进而改善经营绩效。在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中,业务集中度的影响程度是最明显的。李善民等(2006)也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内生资源、品牌、技术等优势后,才能寻求的快速扩张的战略行为,目前中国物流公司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进入时间、资源、品牌等方面而言,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不适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因此,企业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实施归核化战略[11]。(1)企业优化业务集中度的过程是国家产业集中度提升和企业资源投向集中互相统合的过程,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减少行政干预,控制“关系资源”的误用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滥用,杜绝人为的“市场分隔”,减少“拉郎配”式的企业并购,努力给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保障。坚持市场优先原则,尽量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产业集中和企业业务集中的动态统合,降低企业在优化业务集中度过程中的交易费用。(2)中国物流公司的业务集中必须遵循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利润转移的规律和趋势。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价值网与价值网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若干产业或单一产业的利润总和是增加的,然而伴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利润在各个产业之间、各个价值网之间、各个价值链之间、同一价值网所属的各个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内部不同业务环节之间的分布是持续变化的,有些领域属于利润转入区,有些领域则属于利润转出区。企业若能在利润持续转入的领域不断扩展并逐步收缩利润转出领域的业务,才能比较容易获得稳定的经营绩效,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利润转移的规律和趋势,顺势而为,动态地保持合适的业务集中度。(3)识别、培育核心业务是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进而提高业务集中度的重中之重。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可以将多元化经营中的弱势业务或损害企业价值的部分予以剔除,使企业具备把握未来市场或产业创新的能力,并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用于核心业务,依赖核心业务提升企业绩效。但是,对于企业“如何识别核心业务”这一问题,理论界与实践界有不同的认识,基于认识上的差异提出了各种企业核心业务识别方法。因此,如何选取一种科学、合理又具有操作性的核心业务测度方法,将是中国物流公司采用归核化战略时应关注的重点。
注释:
①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体改委1994年颁发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相对控股临界点是30%。以股份比例30%为界(大于此值为政府直接控股,小于或等于30%的为非政府直接控股),在所选取的266家中国物流公司中,政府直接控股的有207家,占总样本量的77.81%。
标签:企业规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物流公司论文; 人力成本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