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_科学哲学论文

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_科学哲学论文

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会议论文,第七届论文,哲学论文,科学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山西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于1995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18 个省市的7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先后有50余人在会上作了报告。此次会议由于采取了事先发布会议主题背景报告、会上分专题组集中报告后再展开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使得主题突出,论证充分,讨论既热烈又不乏深度,不同观点在会上会下都得以交锋、交流及部分交融,促进了彼此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会议,这不仅仅是指会议的学术内容,也包括具体承办会议的山西大学哲学系的会务工作,他们所作的包括由山西大学音乐系演出的专场音乐会在内的多项精心安排和组织,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赞扬。

本次会议的专题讨论综述如下:

专题一、实在概念

针对“实在是什么:对象还是关系”这一论题,罗嘉昌首先从关系实在论的立场出发,提出在认识论范围内,实在为“主客观统一体中的可客观化方面”,是“关系中的对象”,而在存有论领域,则应该用“关系和关系者”这对范畴取代“对象和关系”这对范畴,然后结合马克思的对象观、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和玻恩的不变量思想,阐述了他的实在性就在于变换下的不变性的思想。胡新和则着眼于“实在概念辩析”,从实在的规范性和描述性这两种定义方式及其各自的困难入手,分析了物理实在的概念和构造,指出了经典的“性质实在观”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由此产生的反实在论倾向,提出克服它的途径之一,就是用关系实在论来修正、补充和丰富传统的实在观。

张华夏在专题报告中不同意罗嘉昌主张的“终极实在”是关系本身,“属性和关系可以无需实体承担者而独立存在”,认为活动作用和关系总是关于“什么东西”的,并进而提出实体实在论作为补充,认为实体范畴不能消除,实体实在论与关系实在论互补。范岱年对关系实在主张的“实体和属性可以关系化”和“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先于关系者”这两点表示怀疑,并结合电子与仪器、母与子的关系这两个案例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推荐了胡克的自然主义实在论。

围绕本专题展开的答辩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终极实在、关系先于关系者等。

专题二、量子力学与实在论

针对“有关量子力学的论战与实在论是否相干”这一专题,洪定国阐述了他的“量子力学最小结构”说,认为量子力学最小结构作为量子算法系统,是以几率幅概念为核心、关联于宏观量子测量系综的,是一个完全自洽、免除一切概念困难的理论。由此可拓展出不同的哲学解释谱,如经验实在论、单次量子事件的本体论解释(玻姆)、参与者的宇宙、多世界理论等等。邱仁宗由相干性概念分析入手,基于他的实在概念和个体本体论,通过对测不准关系和EPR关联两个案例的研究, 提出其中状态受干扰和性质的奇异性并不涉及粒子本身的存在,因此量子力学问题并不提供以接受或拒斥实在论的根据,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不相干。

陈晓平在专题报告中也从相干性概念入手,指出微观现象的任何特征都不足以证实或证伪一个哲学理论,但却可以对某一哲学理论的评价发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应当是相关的,并且量子力学所指示的微观现象不利于邱仁宗所主张的那种在宏观领域得到支持的实在论。他接着提出了实在作为“第一性的存在”的概念和“相对多元论”的设想。殷正坤同意,在邱仁宗所说的强相干性的意义上,量子力学不构成对实在论问题的直接支持或拒斥,但认为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现象的特异性,确实是与宏观领域中的实在观念相冲突的,由此可以作出不同的哲学解释。

在接下的讨论中,围绕量子力学的最小结构是否有概念困难而无须解释(如波函数和几率等)、相干性概念、第一性的存在等展开了提问和答辩。

专题三、科学与价值

针对“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这一论题,王顺义认为,从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看,科学并非“价值无涉”的。人们所持的价值体系是从三个不同层次即科学事业发展层次、科学知识的社会构造层次、科学知识的认知构造层次上介入科学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认知活动的。把科学中的价值体系分为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类,则前者主要是介入第三层次,后者主要介入一、二层次。

李国秀通过分析价值这一哲学范畴的内涵,指出它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她认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能截然分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均与价值有密切的联系,因而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具有认知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精神价值,并受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制约。刘永富提出要区分科学的价值、科学中的价值及对科学的价值三者。前者是指科学对人的价值,因对人的不同活动产生影响而区分为认知、社会等不同价值,中者是指科学中的价值取向,它取决于活动者为有效顺利地实现其目的的需要,一般是非唯一的;后者是指科学内外诸因素对科学的影响。

张华夏在专题报告中首先界定了什么是价值,什么是科学的价值,接着回顾了哲学史上科学与价值二分的由来,指出主张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观点是: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客观地、不带价值偏向地、不带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科学对它的应用不负社会责任,科学家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应当坚持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价值无涉的和价值中立的。

这一论题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焦点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的、事实命题是否有价值、如何区别有价值与价值中立、事实命题的真值是否因价值取向而改变等等。

专题四、经济领域有无麦克斯韦妖

在专题报告中,张华夏借用热力学中的麦克斯韦妖以指一种自然界中对抗熵增、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机制,并探讨了它是否存在于经济领域,认为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和社会伦理调控正是经济领域的这种麦克斯韦妖,因为市场有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的协调机制,市场经济有良好的决策和执行的激励机制,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能补市场之不足,促使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增进人的福利,有效促进公平分配、保护环境、发展文教事业,而社会伦理则不仅通过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对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和人类的经济行为起调节作用,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管理和政府调控的决策行为。市场、政府和伦理三者的协调运作,就是近似的社会经济麦克斯韦妖。

针对张华夏的理论,邱仁宗在报告中强调了三点,一是经济领域不存在最佳的资源配置机制,这是索罗斯自反性理论的逻辑推论。市场经济,是比计划经济更优的机制,是现代人类社会唯一可能的机制,但不是最优的机制,也不应试图去追求最优的机制。二是政府调控和社会伦理约束并非占市场机制并列的资源配置机制,而是类似于放大器或制动器之类的东西,它们也摆脱不了自反性效应。当把经济领域中的问题与自然现象类比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思想的原子与有思想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理想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奢望。在现实的经济领域,“摸着石头过河”是有道理的。

金吾伦在评论中认为,第一类即物理学中的麦克斯韦妖是不存在的,第二类即张华夏所设想的经济领域中的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麦克斯韦妖也不存在,但第三类,即经济运行实践中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和伦理约束互相协调,资源达到次佳配置的麦克斯韦妖是存在的。

本专题中讨论和答辩的问题,有如何理解麦克斯韦妖,在经济领域这一开放系统中引入它是否妥当和必要,经济领域中的“分子”应当是个人还是法人,政府调控和伦理约束是否在经济运行系统之内及系统运行的理想目标是什么等。

专题五、当代科学哲学前沿

郭贵春在专题报告中,分析了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兴起,认为这是一种具体存在于当代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研究战略,它渗透了后现代性思想倾向和方法论倾向,体现着现代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修辞学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复兴。这种研究战略的后现代性特征主要有(1)整体论的扩张:强化科学解释学;注重科学语言和符号化劝导;对问题的自然主义解决,力求规范与描述的统一。(2)意义理论的深入:认为意义大于指称,消解直指;自觉地借鉴隐喻方法,注重语义分析;在测量意义上消解问题,以测量作为意义。这种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在中国的影响表现为对西方种种实在论思想的评价,对科学家实在论思想的发掘和对科学实在概念的修正等,体现了一种开放和重构的趋势。

施雁飞在报告中介绍了他近年来追踪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收获和心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倾向和特征。他认为我们的研究应立足于大量阅读外文文献的基础,应熟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提出的背景和已有成果,减少低层次的重复或曲解,增强介入国际交流与对话的能力。

吴国盛在发言中提出建立第二种科学哲学,以区别于他所界定的第一种科学哲学,即在英美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第一种科学哲学的特点是为科学辩护,以揭示其科学性为主要任务,同时又力图使自己成为一种实证科学,这种既作为规范性哲学又作为描述性科学的内在矛盾导致了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对立。第二种科学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批判科学,其可能性和意义在于哲学是批判事业,科学成了时代精神的教条,从人性的角度揭示科学的局限性,是哲学本性的要求。通过对科学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批判,旨在揭示出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新的自然科学中科学方法论教条的先验基础正在崩溃之中。

徐向东在报告中着重评介了当前英美科学哲学中若干理论和趋势,并重点介绍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董国安则介绍了孙慕天提出的关于不同于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第三种知识,即所谓前提性知识或预设性知识的理论。

讨论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意见有:后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许多问题但难以提供确定性或规范,第二种科学哲学的论题在主流科学哲学中已包含等。

专题六、女性主义哲学

有关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是近年来国外学术界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设立这一专题,意在介绍有关动态,增进国内同仁的了解,推动相关的研究。唐热风首先介绍了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指出其核心为主张“边缘人群的生活”是更好的知识来源,因为它能保证更强的客观性;所有知识打上了社会历史的烙印。立场认识论显然与传统认识论的客观性理想是相悖的,但它认为自己既与种族中心主义划了界,也并非相对主义。这种认识论的主体是多样化、非均质的,与客体处于相同的因果层次上,对自身的局限有强烈的自省。

刘兵介绍了科学史研究中的女性主义指向,从70年代以关于妇女科学家个人传记为主的妇女科学史研究到80年代转向典型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重点分析了有别于天然生物性别的gender(社会文化性别)这一重要概念,因为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这种性别实际上是按照社会文化的准则造成的;女性主义学者通过批评西方文化传统中将理性与情感、心灵与自然、客观与主观、公众与私人、工作与家庭等截然对立,注重隐喻分析、话语理论、精神分析等非经典论述方法,在近代科学的起源、当代科学史的案例研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的工作)等方面做出了有代表性的工作。

徐向东在报告中从广阔的理论视野中考察了女性主义科学观的概念基础,它对科学实践的批评,它与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的关系,它与实在论、真理、客观性等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等问题。女性主义的科学批判立足于对两个根本事实的反思:什么是女性的真正本质。即性别差异是生物决定的,还是社会文化建构;科学确如传统所言是对真理、客观性和确定性的追求吗?女性主义由此与后现代哲学的批判视野产生共鸣,得出科学(知识)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典型建构的结论,表明性别之建构与文化之建构是相似的。二者的相似和趋同,表明如果它们都可分别为一种“后现代潮流”,则女性主义科学批判没有超越后分析哲学的框架和问题,尽管它或许为理解科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野。

王延光介绍了医学理论学中始于80年代的女性主义转向,女性主义者认为医学是有性别的,被男性感染了的,因此提出要治疗医学、医疗伦理学。对医学伦理学的主要批评有:缺乏对社会政治关系的分析,情境分析不足,因此应以人类存在的自然状态的关怀模型取代原则模型。女性主义主张医学伦理学既要正确地选择问题,更要注意讨论问题的新方式,如注重倾听差异性,注重关系分析,以实际经验而不是原则作为理论的基础等。

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理论很有价值,但自身能否有所建树,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女性主义哲学概念有歧义,如立场认识论非女性主义的,而是边缘人群的,等等。

专题七、社会科学哲学及其它

针对社会科学哲学这一专题,陈昌曙在报告中提出,要给社会科学一点倾斜,缺乏科学的社会政治经济研究,是建国后若干重大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今天,至少在院士制度、课题基金和奖励制度等方面表现出仍然对社会科学重视不够,即使科学哲学工作者自身,在研究中也是偏重自然科学哲学而忽视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研究难、包括重复难、实验难、传递难、预测难、验证难和统一难。克服这种困难的途径之一,或许是反过来从政策研究向社会科学过渡,从而可拓展思路,丰富内容,获得支持,发挥作用,也有益于学科的发展,但这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摆脱文献研究的传统,注意与实际工作者结合,发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殷正坤在发言中分析了社会科学的结构特征,包括其整体上的前科学性质,具体学科中更明显的范式特征,价值倾向明显和实用性更强等,讨论了社会科学中的划界问题,并以可检验性标准为例指出了划界标准的困难,最后总结了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中革命的若干不同点。

王宏波的发言别出蹊径,力图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同之处。他从社会科学的实在性和客观性、社会科学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包括应用社会科学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张琚在发言中,针对当前社会上伪科学泛滥的倾向,强调科学哲学工作者应负起应承担的责任,大力反对伪科学,并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通知精神,努力去做一些造福于后代的科普工作。

关洪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与成素梅关于统计决定性的研究,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决定性的内涵比因果性内涵更丰富,决定性可划分为因果性和非因果性两种。非因果性的决定性所呈现的,只是一种不同现象之间的纯粹关联或相关。决定性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统计决定性无疑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对关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大量事件中多种不同结果的统计分布的特性和演化规律的描述。通过比较普通统计、经典统计和量子统计的异同,他重点分析了量子统计的特点,指出非定域性关联是非因果关联,因而不违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杜镇远在发言中,提出科学哲学工作者应注意追踪科学发展的前沿,探索其中的哲学问题,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研究。

肖显静报告的题目是“仪器实在论”,他通过仪器在本体上和认识中的客观性地位和微观客体的不同关系,分析了仪器这种特殊实在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最后剖析了仪器实在论面临的几个难题。

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邱仁宗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代表们的积极参与和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称此次会议是空前的成功。他要求代表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阅读、选题和论证,并希望有条件的地方象北京和广州中山大学一样,定期举办科学哲学论坛,以繁荣学术研究和交流。会议初步决定,97年第八届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的主题有:反对伪科学问题;科学合理性问题;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问题;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西方科学哲学新进展,等等。

标签:;  ;  ;  ;  ;  ;  

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_科学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