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挫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挫折论文,原因论文,青年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挫折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量存在或者说是相当普遍的存在于当前青年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或行为科学将心理挫折解释为: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目的无法实现,动机和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心理挫折对于青年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可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放任自流,就可能产生一些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年心理挫折的形成及应采取哪些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引导、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
青年心理挫折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既与青年追求的目的、需要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又与实现目的、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挫折形成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目的和需要是一种主观要求,它们同客观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即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心理挫折的基本原因。根据心理学的层次,形成心理挫折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外部挫折
是指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使某些目的无法实现,需求和愿望无法满足。这是形成心理挫折的客观原因。外部挫折包括自然原因造成的挫折和社会原因造成的挫折两部分。
自然原因包括各种非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天灾人祸,由此造成的挫折,每个青年都可能遇到。社会原因则包括青年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政治、经济、道德、社会风尚、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外部挫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缺乏性挫折。指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如在经济、财富上的贫乏及非独立性,使一些青年长时间与其它家境或本人经济条件较好的青年存在差距,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受别人鄙视,得不到来自同龄人的羡慕和尊重,致使自尊得不到满足。
2、压迫性挫折。指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导致心理上压迫而形成的挫折。如改革开放给青年的思想、行为、心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对此,有的青年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有的青年却感到思想上有压力,大有受挫之感,从而做出一些消极的反应。
3、干预性挫折。指由于受到外界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干扰阻止而不能达到满足需要的目标所引起的挫折。如有的青年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受到卫生管理人员的制止和处罚,受到外界的积极干预;有的青年搞科技发明创造,却由于受到外界的冷嘲热讽而退却,受到外界的消极干预。
4、损伤性挫折。是指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意外的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一个很有才华的舞蹈专业的青年学生,由于意外事故,身体致残,不能再旋转于金色舞台,从而失去了施展自己舞蹈才能的机会。
(二)内部挫折
是指受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使某些目的得不到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是形成心理挫折的主观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失意性挫折。指自己虽经过努力仍无法使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挫折。如一个青年一心想成为演员,虽经过艰苦的努力仍未能如愿,对别人不能欣赏自己而感到失望,从而产生一种失意的情绪。
2、缺陷性挫折。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它个体内部条件的缺陷而不能满足需要所引起的挫折。如某青年学生想参加校篮球队,虽然技术不错,却因为个子矮不能如愿。
3、抑制性挫折。指自己从心底里抑制所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挫折。如一个青年,当别人请求他帮忙时,他因害怕耽误了自己的事而不愿帮助别人,而在事后,又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悔不该当初拒绝求助人。
4、损失性挫折。指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挫折。也就是说,当满足某一需要或动机时,则必然会损失另一需要或动机的实现。如一些工作条件好、工资高的青年人,既想脱产学习,又舍不得损失眼前的优厚待遇,从而产生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心理。
在青年身上存在着上述的心理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恰当的解决,不仅可能造成青年巨大的心理痛苦,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或心理变异,甚至导致有悖于社会的行为。
二、心理挫折的反应
通常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后,心理上、生理上都产生种种反应。有的情绪反应强烈,有的不明显,有的以变相的行为表现出来,有的以积极的方式反应出来。这些反应经过强化和重视,逐渐成为对待心理挫折的一定习惯表现方式。一般心理挫折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类:积极的行为反应、情绪性反应、心理防卫反映。
(一)积极的行为反应
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
1、坚持。指青年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如某青年歌唱演员,自然嗓音条件并不十分好,但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2、表同。指青年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上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3、补偿。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它高度发展的能力来代替和补偿,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和成功的心理快慰。
4、升华。指较低的目标或需要受挫折后,将感情或态度转移到较高境界的目标或需要上去。升华是心理挫折反应方式中最富有建设性的一种。
(二)情绪性行为反应:
是指当青年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常见的情绪性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指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的挫折,就可能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形成刻板化的反应方式,固执盲目地重复同样无效的行为。
2、退化,又称回归。是指当有的青年受挫时,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盲目地轻信他人、跟从他人等。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像孩子一样依赖他人。
3、逆反。逆反行为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你要我朝东我偏朝西”。当个体遇到挫折后,不仅是一意孤行,而且对正确的方面盲目地持反抗、抵制与排斥态度。平时所讲的“变本加厉”也是属于一种逆反行为。
4、厌世情绪。指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沉重,受挫者在得不到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很可能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厌世、自杀自残的行为,以此来获得内心痛苦的解脱。
5、攻击性行为。当青年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或物的攻击性的抵触反应,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痛苦。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攻击性行为。是受挫者以行凶、殴打、谩骂等方式直接攻击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夹杂着强烈的恐惧心理与愤懑情绪。另一种是间接的攻击性行为。当挫折来源不明或受挫者发现对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无法直接攻击时,就把愤怒的情绪转移到其它对象上去。
(三)心理防卫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采取一些暂时减轻受挫感的行为方式。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得注意。一些青年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便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如有的青年在公共场合故意大声喧哗、寻衅生事,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以求得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2、合理化作用。也称自我安慰,指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防卫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正如狐狸吃不着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例如某青年一心想当专业运动员,但比赛屡次失利,就进行自我安慰:“参加重大比赛太紧张,还不如当业余运动员好。”
3、自我整饰。个体遭到挫折之后,往往表面上不动声色,把心理上的烦恼、焦虑、苦闷统统埋藏在内心深处,尽量显示自己的长处,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以弥补失败所带来的自尊心的挫折。如某青年学生在学习上不尽人意,但却在社会工作和交往方面颇有建树,并以此来获得同学和他人对自己的承认。
4、责任推诿。当个体遭到挫折后,不是从本身的缺点、弱点方面加以分析,而是把责任推给他人、埋怨他人,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与不安,这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行为。责任推诿如果是属于重大事件的处理方式,那么它就不是一种心理防卫形式,因为这种做法将会引起人际矛盾与冲突。
以上是心理挫折的三种反应方式,通过分析其原因,可以从中寻求和获得如何消除青年受挫后不良心理的方法。
三、消除青年心理挫折的几点对策
青年的心理挫折,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带危险性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应。根据心理学的划分,青年的心理挫折如同其心理发展一样具有双向发展特性,即可向恶性也可向良性一端发展,也就是说,挫折可能是种毒品,能消磨青年的精神和意志,促使青年走向恶性事件;但挫折也可能是一种兴奋剂,能增强青年的挫折容忍力,激发青年的进取心,磨炼青年的意志和品格,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智慧。那么如何变消极为积极,消除心理挫折?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青年自己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青年。如果教育者只见到心理挫折的消极表现就大惊小怪,粗暴对待,不去引导青年从根本上识认和消除心理挫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就只能促使青年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青年在挫折面前意志消沉、忧虑不安、心理失常,甚至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教育者能够以诱导、关心、同情、尊重、谅解、帮助的态度对待青年的挫折,针对不同的情况机智巧妙地加以适当处理,就能够帮助青年减弱或消除心理挫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一般地说,青年心理挫折的消除,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以下对策:
(一)从教育者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钝化矛盾,稳定情绪。青年在受到挫折后,往往一反常态。因此做为教育者就不能象平常一样按部就班地说理,而应在有原则的前提下以宽容的态度,用关心、同情的语言劝慰,使受挫折者感到劝慰者是在关心他、爱护他,从而逐步恢复心理平衡,待青年冷静下来,再进行耐心的教育。这样就钝化了矛盾,避免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可能发生的激烈冲突,使矛盾朝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
2、沟通思想、交流感情。青年处于挫折的情境中,往往会一反常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创造一种情境,可以使青年自由地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感情,发泄他们的抱怨,使其冷静下来,恢复理智状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3、创设条件、改变情境。受挫者消极情绪反应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创造条件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是处置挫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某青年遭遇重大挫折,痛不欲生,如能让他外出旅行、考察,接触新事物,就可能起到转移注意力,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4、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通过对受挫者的个别谈话,出主意、提希望,把受挫者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让陷于苦恼的人化解矛盾、稳定情绪、保持较为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某些青年学生,因家境贫寒而产生一种极强烈的自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通过心理咨询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自我价值只有在学习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就能引导学生把家境的贫寒做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成才的目的和自我价值。
(二)从青年自身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精神准备,增强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就是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它与青年对待挫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具有密切联系。挫折的性质不同,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更不同。有的青年受到挫折后,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有的则意志薄弱、心灰意冷。
挫折容忍力与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对挫折的知觉判断和对挫折的经验四种因素有关。其中,是否具备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挫折容忍力更为重要。青年只有时常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对挫折的预见性,做好精神准备,才能增强挫折容忍力。
2、创造条件,战胜自我。青年一旦遭受挫折,往往陷入苦恼的境地,或者常常因为遭受的挫折与某种情境相联系而触景生情,不时表现出愁闷痛苦,或者失去信心,意志消沉而不能自拔。因此,青年在受到挫折后,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肯定自我,看到今后的希望和目标,或者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一下自己的感情视线,以此来冲淡或减轻因挫折而产生的苦闷,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挫折的关键在“自我”,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战胜自我。
3、分析现实,调整目标。挫折总是跟目标联在一起的,挫折就是需要没有满足,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当受到挫折后,不仅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要分析现实,审视目标。如果是因目标不切实际而造成挫折,就要分析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主观上不具备实现目标的可能,就要扬长避短,调整目标,放弃原来的需要和动机,谋求新目标,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种目标的重新调整,是一种实事求是,创造条件的表现。
4、大度乐观。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挫折。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常常会被人误解,有时甚至蒙受不白之冤,或者由于他人阻碍而不能实现目标等等。在这些不良情况下,青年都应该冷静处之,乐观向上,保持心理平衡。
5、善于思考。青年遭到挫折后,千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发雷霆,或者一味地沉溺于痛苦、烦恼的情绪体验之中,而要善于思考、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力求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善于思考有时还要求青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作几手准备,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困难。这样,即使遇到困难或遭到失败,也会因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而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达到心理防卫的目的。
以上从教育者和青年个体两个方面谈了几点消除心理挫折的对策,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对策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尚不是根本方法。关键在于全社会创造一种健康的心理氛围,以便于青年个体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调整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协调人际关系。作为青年个体,只有保持心情舒畅、心理生活充实、健康,才能抵抗各种有害影响,消除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