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能力培养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践行素质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念,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为学习性社会构建培养实用性基础建设人才的需要。只有他们掌握了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才能进入高阶思维层次,才能在逻辑层面、抽象层面的知识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内化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提升自身利用已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彰显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让数学真正的成为一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发展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呢?根据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如下三种办法,现结合教学实际呈现如下——
1、以境引情,驱动问题发现
问题的解决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基础的,而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现问题,我们就务必要唤醒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认知主动性,让学生们有能力、有心情去主动的发现问题。而与数字、符号相比,教学情境显然是更容易吸引学生,且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感知的。故要想发展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不妨以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提升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资料获取速度,让学生们在多重感官刺激和多种感性资料辅助之下,轻松的完成对数学问题的主动发现任务。
例如:在对《图形的周长》知识教学过程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学校小花园图片,然后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学校的鲜花美丽吗?”“美丽。”学生答。“可是最近,园林师傅总是发现花圃被不知名的小动物破坏,十分着急和心疼,你们可以帮帮他们吗?”我又问。“给花坛围篱笆。”学生答。“哦?加多长,我们如何测量围花坛一周的长度呢?”我继续问道。接着,学生们纷纷就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发表了意见,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中,找到了各种图形的周长构成,获得了对周长知识的初步感知。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给设定生活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共情,助力学生感性认知素材的获得,推动了学生对周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2、合作共享,引领问题探究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基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不强的教学实际,在大部分的数学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问题解决过程都是由老师完成的。这不仅损害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认知积极性,而且阻碍了生本课堂的构建。而要想在解决该问题的同时关照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教学实际,我们不妨以合作共享的方式推进数学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自己对学生知识认知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图形观察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了解,将学生分成了认识适宜的分数知识探究小组,然后让其以组为单位对如下问题进行探究:
(1)将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得到月饼的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呢?
(2)一块月饼的“1”和孩子手中的“1”是否一样呢?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3)分数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接着,学生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在讨论中找到了问题的最终答案,参与问题探究过程。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合作学习,坚持了不越俎代庖、过度干预的原则,为学生们预留出了足够的自主认知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问题解决。
3、知行合一,践行问题结论
问题结论的得出,是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学不用的知识是无效的。故要想提升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就应该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以组织数学实践的方式助力问题结论的践行。因为,只有当学生们以自主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堂探究中的得到的结论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去,课堂知识教学过程才算圆满完成,学生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才能在实践中强化。
例如:在《动物趣闻》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照应教学情境,以让学生参观动物园并辅助管理员将动物们的体重数据填写完整的方式收束结尾,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知识应用空间,让学生们在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中强化了对重量单位知识的认知,掌握了重量单位的使用技巧。
该教学环节的设定,既保证了课堂情境的完整性,促进了学生完整认知体验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形成了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正确看法,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问是思之源,对作为数学初学者的小学生进行培养问题解决培养,就相当于将学习的法门、认知的途径教给他们。只有充分的掌握了该技能,学生们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探究,才能将在无垠的知识沙漠中建设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
参考文献
[1]高世录.小学数学高年级“精教活学,自主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0(03):19.
[2]李珂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0-151.
论文作者:王建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认知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