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对象的确定,是该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基本条件,是该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基础。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在对经济学对象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建立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崭新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新形式,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实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要义
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体系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整体结构的深入剖析中,把社会经济关系看作是一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力量,把一切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看作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研究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性质及其规律确定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马克思在这里提及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就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内容。
与本文的论题相关,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要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特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从而不仅把经济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而且还克服了以往的经济学,特别是在马克思那一时代已陷于困境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错误倾向。
其次,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不同层面,既纠正了对研究对象狭义化理解的观点,又避免了对经济学研究对象“泛化”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列宁曾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一研究特点作过高度评价,他把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关系比喻为社会有机整体的“骨骼”,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列宁的评价深刻说明了马克思经济学不仅科学地确定了研究对象,而且还科学地界定了研究范围。
最后,马克思经济学也是以发达的、成熟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着力于对即定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在进行这种一般研究的时候,我们总是假定,各种现实关系是同它们的概念相符合的,或者说,所描述的各种现实关系只是同表现它们自身的一般类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60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以发达的、成熟的经济关系为对象的。19世纪中期,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典型地点在英国,因此,马克思强调,“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8页。)在英国这一发达的、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尽管还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存在着附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中间类型”、“混合类型”等所有制形式,甚至还存在着资本的监督劳动已经消失的“工人的合作工厂”等经济成分,但是,马克思在研究中抽象了这些“次要的”因素,着力于研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着力于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定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对当时经济学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后来的经济理论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概括地说,这一理论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为背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经济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中也包含了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同马克思经济学一样,邓小平经济理论也是以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是在对生产和分析、交换、消费各要素运行的探索中,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性质及其规律性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其核心层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了深入的探讨。他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无疑“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在中国,“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195、357页。)他还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巩固、发展和完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内涵决定: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坚持多种经济成分的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依社会发展程度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仅表现在时间的发展上,而且也表现在空间的转换范围上。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决不能同社会经济关系实际阶段割裂开来,而必须置其于特定的时间、空间的阶段和位置中,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也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了重要的发展。他认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0页。)。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处在特定的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是一种不发达的、发展中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还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才可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中国的这样一种不发达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正因为如此,他在评价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指出:“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3页。)这不只是对《决定》的评价,更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对象和内涵的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评价,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经济理论不是限于对马克思认为的“发达的”、“成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是对中国特定的不发达阶段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
经济关系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该社会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各种经济资源和经济要素,因而也离不开人们对一定的经济体制的设计和安排、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十分注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在内的经济关系的研究,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又一重要创新。
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基本性质和职能,经济体制遵循并实现着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经济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是通过经济运行过程得到具体的实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发挥作用的。邓小平同志既清楚地看到经济关系中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与外在的差异性,而且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研究中,也深刻地论述了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关系。例如,他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0页。),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作了论述;他强调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透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科学地阐明了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他尖锐地指出: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页。)。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或根据经济体制的要求转换经济运行机制。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包含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在内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全面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这一研究对象,对我们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研究对象与当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由于经济制度的发展总是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交织在一起的,决定和影响经济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的、复合的,这就给人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为我们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重要的启示,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避免社会主义经济学只研究经济关系本质,不研究经济体制选择、经济运行机制的偏误。
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较多地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研究,而忽视或轻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这种研究取向的产生,与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解上的偏误有一定的关联。人们往往把经济关系的研究对象误解成仅仅是对基本经济关系的研究,甚至误解为仅仅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研究,从而把对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之外。邓小平彻底地纠正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只研究经济关系,不研究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的偏误,使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对经济关系的研究拓展为对包含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在内的经济关系总体的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既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指南,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奠定了重要前提。
第二,有助于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避免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脱离现实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定和现实发展阶段的偏误。
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没有注重区分马克思设想的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同基本上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差异。在过去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现实的现象。这种研究取向的产生,与长期存在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有着直接关系。现实中经济体制模式的单一性,极大地窒息了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研究的活力。
实际上,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经济利益的差别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因素的复合作用,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相比要复杂得多,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必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为对象。这就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据以确立的基础。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彻底纠正了以往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脱离现实经济关系和发展阶段的偏向,使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真正置于现实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真正根植于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经济实践之中。
第三,有助于我们把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避免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只强调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抛弃经济关系、模糊经济学研究对象本质规定的现象。
当前,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再是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问题,而应是资源配置,应是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问题。这种说法的出现,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有关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具体运作,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经济运作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就此认为这些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全部内涵,则是偏颇的。这是因为,对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研究,是不可能与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形式的研究相分离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总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形式下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它们作为人对物的自然关系,实质上依然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同样对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研究,也是为了进一步揭示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深化对经济关系内在规律性的认识。
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对我们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全方位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为建立起一门真正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基本性质及其规律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并对我国现实经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而努力。
标签: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