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再造_环境管理体系论文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再造_环境管理体系论文

再造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管理体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由于工业化过程中处理失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加之人口的迅速膨胀,造成资源匮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定义,但其核心就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环境管理,其着眼点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就环境问题而言,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过度开发;二是废弃物的过量排放。工业企业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焦点。因此企业环境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ISO14000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以质量、环境保护、安全措施为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国际标准化组织首先于1987年颁布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族标准。

ISO14000是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其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按照标准建立体系;二是按照标准控制体系。

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ISO14000要求从环境方针出发,对体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而规范各职能活动以保证环境方针的实现。环境方针除了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并未提出对环境表现的绝对要求。由于环境方针、目标可以公开,成为众人可以知道的水准,因此同样通过认证的企业之间的差别仍然是可见的,这为企业继续追求更高的水准施加了压力。

2、环境管理体系的控制

为了保证体系有效性和符合性,企业建立了可见的标准如环境保证手册、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同时保留可见的实际运行情况即环境记录。内部审核机制不时监测企业标准与环境记录之间是否存在偏差,若有偏差则检讨是文件问题还是实际运行问题,并就此分别通过文件控制和检查与纠正措施消除偏差,使之恢复一致并保持,从而保证环境体系的适宜性与符合性。

二、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比较分析

ISO14000与清洁生产对环境的管理都实现了从传统的“治理型”向“预防型”的飞跃,因此,都是积极的措施。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异,其核心在于“以标准为基础”与“以人为中心”管理之间的差别。

ISO14000标准的实施以提供保证符合性为目的,必然是以标准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连续的符合性,因此,是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标准为改进提供了基础并使改进程度能够度量,从而保证改进成果经过标准化而不致于淡化甚至丢失。标准还能总结每个人员的优秀技术和经验并标准化使之成为企业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增加了企业的技术积累,实现了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统一。但是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容易使人误入“陷阱”,使人们满足于甚至陶醉于对标准的符合性。标准本身不能带来进步,进步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而采取的改进措施,这正是清洁生产的要旨。

清洁生产对人们提出了无止境改进的要求,它以创新性为基本特征,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其成效取决于人的因素,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但是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这种不断改进由于缺乏标准化而无法巩固成果,同时随意改进可能使生产线变成了“试验场”,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另外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清洁生产又往往缺乏动力,从而丧失了以人为中心管理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差。

三、再造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具有可操作性但缺乏创新性;而清洁生产有创新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造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这种新思路是:以持续符合和不断改进为目标,以人为中心辅以标准化的管理,实现控制与改进的统一;其基本条件是人们自觉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技术素质,在实施时可以分阶段通过教育达到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1、以顺向思维模式构造环境管理新体系

顺向思维模式是从环境方针出发对各系统职能要素提出要求、形成方案并依此构造体系、实施、控制与改进,从而实现方针和目标。

ISO14000基本上采用了这一思维模式,但其环境方针以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为最低要求,在被动条件下这个最低要求实际上就成了企业标准。这样,由于法律、法规的刚性使得企业环境方针、目标缺乏改进,导致整个系统停滞不前。输入环境方针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根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的,并且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通过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系统呈现不断改进的动态功能,从而保证体系持续适宜性和符合性。

2、改进与标准化有机结合

标准的目的在于通过约束人们的行动达到符合性,而改进则要求人们突破标准。“过”在标准化中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标准与改进是互为矛盾的,但两者又缺一不可。新的处理是在标准化的体系中必须照章行事,但要有问题意识、改进意识,找到“问题”、组织讨论,并在体外试验、攻关,当创新成果被证明有效后,进行标准化并引入体内,从而使体系得到不断的改进又不失其符合性。应该指出:标准化的体系不允许做为不成熟思想、方法的“试验场”。这些“试验”只能在体系之外进行。

3、实行全过程的管理

环境的全过程管理比全面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市场与社会调查、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消费、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置,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环境,而且各环节之间还互相影响、互相约束,如设计确定的原材料材质直接影响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置。因此,应根据产品生命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来组织资源、规范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保证在产品生命的全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并通过弃废物处置来恢复自然,尽量减少污染。

4、全员参与管理

以产品全过程为基础构建的环境管理体系客观上要求与过程有关的人员(实际上就是全体人员)都要对体系有所贡献,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现问题,寻找一切可以改进的机会,保证体系不断进步。

5、以人为本、教育先行

环境管理新体系以“保持→改进→保持…”的形式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这就要求全体人员既要“自律”即做到知(知道职责、程序)、行(按照程序工作)、凭(做好工作记录)合一,又要富于突破创新。因此,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及专业技术知识,使环保技术创新与工艺创新相一致,从而保证符合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对人员进行教育,包括环保意识教育、环保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以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对人们的要求。

标签:;  ;  ;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再造_环境管理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