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威胁了中国的零售业?_零售业论文

谁威胁了中国的零售业?_零售业论文

是谁威胁中国的零售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零售业市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各国零售商纷纷抢滩登陆,加快了开辟国际市场的步伐。可以说零售业的国际化浪潮会越演越烈,由此导致的企业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不可避免的,中国的零售业正在遭受着来自外商的冲击。美国的沃玛特、法国的家乐福、日本的八佰伴、大荣、佳世客、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等世界大型零售商已成功登陆中国市场。

事实的告诫

我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收入水平近几年来不断提高,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消费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潜力是无法估算的。自1992年7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允许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和深圳等5个特区各试办一二个中外合资合作经济的商业零售业以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有18家,而实际上通过多种途径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约达200家, 十倍于批准的合资企业,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相比之下,我国本来就滞后的零售业力量显得太单薄了,能否抵挡住境外商业的冲击使我们产生了疑问。

1996年8月12日,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玛特在深圳开设分店。 开业以后,仅靠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商品种类, 就使周围的零售额下降了5%—10%。在上海,麦德隆的开张也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每天的营业额平均高达200多万元,在春节前最高的一天达500多万元。与目前上海商业普遍出现市场疲软的状况相比,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在零售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快餐业领域中,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占据了众多大城市的快餐业市场,并且培养着“亲美”的青年一代,为它们在中国未来的市场中,继续扮演主要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的零售业正遭受着境外商业的威胁,尤其是国外的国际性零售业大集团带来的巨大冲击。

几个具体表现

在现阶段,进入中国的外资主要将与国有零售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中国的零售业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其发展显得举步维艰。外资企业对中国零售业潜伏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外资的进入势头过猛,超出了政府的限制。尽管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仅18家,但从1992—1997年,各地引进外资的企业已达200家。 外资企业数量上的失控在两个方面影响着中国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外资之所以抢滩中国市场,目的就是为了瓜分中国的市场。犹如一盘蛋糕,想切一块的人越多,那么最后还能剩余多少留给自己呢?我们的国有零售业近几年来销售额持续下降,处境艰难。如果在国有企业还没扭转局势之前,就让外资企业蜂涌而入,还能有国有企业的生存之地吗?另一方面,许多外资没有通过正常的程序进入中国市场,会造成引资结构上的不合理和流通秩序的混乱。几年来,外资在业态投资方面比较集中,造成业态的单一性和饱和性。如百货商店投入过多,而连锁配送中心的建设方面投入太少。这些都将造成我国对零售业发展规划上的混乱和困难。同时,在现阶段,我们在法制建设上还很滞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及具体的条款对零售业领域进行管理。对于过多进入的外资企业,管理上的疏漏会为它们进行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创造可乘之机。这不利于我国零售业领域市场秩序的正常建立和有序运行。

2.在合资过程中,中方权益未得到应有的维护。在18家合资试点企业中,外商控股的有8个,中方和外方各占50%股权的有6个,中方控股的只有4个。事实上,地方批准的各种变通形式的合资企业, 由于地方和企业的急于求成,对于外商让步过大,中方控股的企业没有几个。再之,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中方资产权益受损的情况屡有发生。如中方无形资产的不予评估,外方投入估算过高等。当然,还有更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的地方。合资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后,外资方往往自持实力强劲,提出增资要求,中方则因资金有限而不得不减少股权。长此以往,一些合资企业可能最终为外方控股,成为人家的资产,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外资在进入中国的第一天,就把目光盯在了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上:企业规模化经营,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很多是赫赫有名的国际性零售业集团。如沃玛特、大荣、麦得隆等。它们财力雄厚,经营规模宏大,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及科学化、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凭借它们的自身优势,一进入中国就想把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各地。沃玛特就扬言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万家连锁分店。我国商业企业的经营追求规模化开始于80年代末,且发展缓慢,迄今为止,有十家以上分店初步实现连锁化规模经营的企业没有多少家。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政策导向外,经常要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抵触,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可支配资金的制约。因此,有些企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多开了十多家店。规模效益到哪里去实现?许多企业能维持生存就十分不易了,相比之下,外资企业在扩张上势如破竹。国内商业企业更多的是捉襟见肘的尴尬。

几点建议与对策

1.国内企业迅速转变观念,培养改革和竞争意识。相对于工业领域来说,我国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比较滞后。这符合我国和其它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惯例。但由于我国的商业企业一直在缺乏灵活机制的封闭环境下开展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缺乏现代改革和竞争意识。有的企业还有抵触情绪,认为我国零售业不宜对外开放。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在现阶段,我们应当提倡零售业的适度引进和开放。国外的商业企业发展十分成熟,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因此,应适度引进外资企业,国内企业要虚心学习,重点应是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我国零售业的长足进步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小额的市场换取对方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制度,就是为了日后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商业集团,来与这些国际性商业集团相竞争和抗衡。改革和开放是必然,也是必须的。

2.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制定明确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法规,提倡适度引进。毕竟,我们的商业企业力量还十分单薄,发展十分落后,如果不加限制地让外资企业进来,那么,中国的零售业市场不会属于我们自己了。目前,近200家外资企业进入的状况是由于多头审批, 政出多门所引起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要制定法规,明确主管部门,一方面可以取消地方政府的越权审批,堵住政出多门的渠道,从总量上限制外资企业的引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另外一方面可以解决管理不严的问题,保持市场秩序的稳定,减少管理上的漏洞,确立以法规解决问题和纠纷。另外,建立法规还可以保护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利益。

3.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组织集团化,连锁化经营,壮大自身实力。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出路。沃玛特、春天百货等世界知名零售商,实力超群。它们凭借优秀的企业形象、良好的声誉、优质便宜的商品,牢牢抓住了一大批中国消费者的心。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改革运营机制,开展连锁经营,提倡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导向的零售业主体与外资企业抗衡。原国内贸易部部长陈邦柱同志提出:“要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组建一批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商业企业集团”的意义就在于此。

收稿日期:1998—03—26

标签:;  

谁威胁了中国的零售业?_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