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还可以及时了解学情,采取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夯实“问”环节,多角度设计问题,提高“问”的质量,促进学生主动思索,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环节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围绕问题给学生充分自主思索的空间,围绕问题展示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参与探究,学有所获。当然,在实施问题教学活动时,要注重问题的质量,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注意提问的技巧,提高问题思索的效度。
一、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课堂探究,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实施的第一步骤。在情境设计时,要将问题寓于丰富的情境活动之中,围绕问题的关注点,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索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结合历史史料创设课堂情境,注重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引入新的课题,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索。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历史资料已经熟悉,在电视银屏中也有所了解,但对于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经过,历史意义等没有深入细致的探索。为此,在课堂情境的创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首先让学生对民族爱国英雄林则徐有大致的了解,从人物画像,再到历史事件,通过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将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他们会自然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英国为何要向中国人倾销鸦片,他们有怎样的目的?如果林则徐不去销烟是否可以避免战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侵略者对国民的残暴统治,从历史事件的本质去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通过分层提问,突出学生个体差异
以问题为载体,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围绕问题探索,这是教学的第一步。同时,教师要通过问题引领课堂,设计各种不同难易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探索,突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注意问题分层,同时问题也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对“三民主义”的探究,可以设计两个不同层次性的问题,让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问题(1)“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与同盟会纲领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问题(2)“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对于简单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可以解决,对于稍难点的,需要学生认真分析理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解决。当教学进程不断推进中,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学生能够层层推进,自主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对新问题展开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紧扣目标提问,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以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能够让课堂学习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仅仅抓住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率。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防止“满堂问”的现象,要紧扣目标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将这些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从目标的基本知识角度,夯实学生的“双基”,设计这样几道基本问题: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角度设计问题,请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针对教学目标,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课堂达标率。
四、通过问题指导,帮助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问题指导,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并形成系统性的历史知识。比如,上述学习《洋务运动》时,从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结合“唐胥铁路”“甲午海战”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说一说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构建知识整体的联系。尽管有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较好地解决,但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点拨,在问题分析中给予合理引导,在问题出来的关键点处给学生思考空间,并给予重点的讲解与理解,让学生能抓住重点,发散思维,提升历史素养。例如,在探索《战略大决战》中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时,需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并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五、利用“角色扮演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理念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角色扮演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素材和话题引导下,自主编写话剧,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例如,在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为了解决齐桓公称霸的实质和作用这个难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代表春秋五霸,一组代表战国七雄。让他们站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立场出发,关注对方的行为状态,进行一个简单激烈的利益争论。通过角色扮演的故事体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形式动荡,各路诸侯为争夺霸权分裂势力、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争夺的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地域统一,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从客观上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文化的统一。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把握历史知识。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两方面看待历史问题,提升自身的辨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出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得到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论文作者:莫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洋务运动论文; 历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