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中“技能”与“道”的反思--“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量论坛”(2013年)综述_大数据论文

案例研究的“术”与“道”的反思——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论文,中国企业管理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以下简称案例论坛)同往届一样精心安排了若干有启发性的主题报告,作为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届论坛的主题报告嘉宾有Allen Lee和Sam Garg等。Lee教授是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信息系统专业的教授,曾任管理信息系统领域顶级期刊MIS Quarterly的主编,也是质性研究的权威专家和推动者。Sam Garg博士是案例研究大师Katherine Eisenhardt的门生,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有案例研究论文发表于 AMR等管理学顶级国际学术期刊。Lee教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指出统计检验的缺陷以及案例研究的严谨性和机遇。Garg则从操作层面介绍如何进行案例研究,基本是对Eisenhardt的方法(1989)的延伸和细化,本文不做再赘述。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案例论坛的长期组织者,也结合个人研究心得与过去七届论坛稿件的评审经验和观察,做了主题报告并指出目前本土案例研究论文中的常见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本文主要由该报告整理而成。

以下本文包含4个部分:首先简要介绍Lee教授主题报告中的主要观点,然后分别在“术”和“道”的层面讨论本土管理学案例研究现状和改进建议,最后总结本届论坛情况。

二、为什么需要案例研究?

Lee教授的报告题为《错把统计当严谨的北美商学研究:中国学者应该追随还是另辟蹊径》。他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学术研究中,中国的工商管理研究者应该采取怎样的研究策略?”并且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对理论进行的统计检验可以是严谨的,但是这种严谨性可能仅限于统计检验本身,而无法保障理论本身或应用理论所做解释的严谨性。”对统计检验的推崇导致工商管理研究尽管具有统计上的严谨性,但却与实践脱节。由于这些结论在统计上过于复杂使得企业管理者和MBA学生无法理解研究结论。过于依赖严谨的统计方法使得研究结论的影响非常有限,甚至会削弱相关的应用。随后他对针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首先,他肯定了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自己并不反对统计方法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他利用物理学中的一个例子阐述了统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例如,物理学中有描述某个固体在液体中自由下落过程中受力情况的公式。固体受力 F是物体下落速度v的二次函数:。通过多次观察,利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的取值。即使改用不同的液体,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得出新的参数取值。可见,统计学的优点就是可以非常简单地将一般理论应用到某一特殊情境。通过这个例子,Lee教授也指出了统计检验的局限性:统计方法不能创造、发展或是构建理论。统计检验要求理论必须在检验之前就存在;同时,统计检验也不关注理论本身是否正确。统计检验关心的只是分析结果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统计检验进行的是假设检验,并不是针对理论本身进行的检验。因此,统计的严谨性不等于理论的严谨性。这二者的关系也可以由以下形式逻辑来说明。一个命题提出如果有前提条件P(例如:外面下雨)成立,那么结论Q(地面湿滑)成立。那么就有如果非Q(地面不湿滑),则非P(外面没有下雨);但如果Q(地面湿滑)成立,那么P(外面下雨)是否成立则不确定。同理,如果P代表理论, Q代表统计检验,则有如果理论P成立,则证据Q成立;但是证据Q存在,却不能说明理论P成立。这种统计的严谨性不等于理论的严谨性的后果之一就是使得统计检验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预测性。Lee教授举了一个管理学中的例子(Davis,Bagozzi & Warshaw,1989),来说明尽管统计检验能够很好的验证假设,但是却没有预测性。而科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预测,如果管理学研究者要想让他们的研究成为科学,就必须寻求有预见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然后,Lee教授解释了为什么统计检验会成为北美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标准范式。20世纪50年代的北美商学院过于职业化,在学术研究方面相当不足,甚至引起了商学院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里存在的担忧。这样的担忧使得商学院走向了强调科学和统计的研究道路。而且直到今天,北美的研究依然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统计方法的特征就是采取较大的样本,这也是统计检验方法支持者在反驳案例研究方法时常用的理由:“你无法将从单一或是极少几个样本中得出的发现批普适化。”但事实是,大样本也存在着能不能普适化的问题。如果观察发现与理论不一致,无论样本量有多大,都不能为理论是否正确提供证据。反之,即使是采用单一样本的案例研究也能够将发现和研究普适化。Lee教授用Markus的一项案例研究(Markus,1983)向听众展示了如何进行这种扩展。

最后,鉴于前面提到的统计检验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案例研究也具有产生普适性结论的优势,Lee教授建议中国学者如果想另辟蹊径可以采用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尽管行动研究有很多种形式,但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组织或是特定情境中发现问题。

(2)根据理论设计行动。

(3)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或改进现状为目的,在现实情境中采取行动。

(4)从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能否做出预测两个方面来评价行动。

(5)根据从行动中得来的经验性知识来发展或改进理论。

(6)针对新的理论重新开始以上过程,开始新的循环。

总之,Lee教授从科学哲学角度和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渊源等方面论述了案例和质性研究的必要性,并推荐了行动研究方法。

图1 案例研究论文中常见的两个“鸿沟”

三、案例研究之“术”的反思

已经举办多届的案例论坛无论从来稿数量和质量都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本土管理学案例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提供了一个可以评估案例研究现状的较大样本。近年来,国内案例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列举文献+讲故事+给结论”的生硬三段式结构进一步减少。在更早几届论坛中,很多论文就是基于这样简单机械的三段式(如图1所示),在论文中首先列举文献,不管文献是否与研究问题相关;之后,就开始讲故事,对案例进行描述,缺乏数据分析方法和客观数据呈现。讲完故事以后,直接给出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具备严谨性,很难使读者信服。另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在数据分析方面,有大量研究开始使用扎根理论等较为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编码方法,与国际主流案例研究有了更大的“型似”。因此,由于文献研究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增强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改进,“文献—数据—结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增强。这些规范性方面的改进都可以称之为“术”的层面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以下五类常见问题。

(一)标题、摘要和引言过于笼统和轻描淡写

很多作者对于论文标题、摘要和引言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应该深入体会著名金融学者Jay Ritter这段话:“论文标题的目的是告诉读者为什么要阅读摘要,摘要的目的是告诉读者为什么要阅读引言,引言的作用是告诉读者为什么要阅读全文,而结论的目的是告诉读者应该记住什么。”读者拿到一篇论文,第一印象非常关键。而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引言就起到了第一印象的作用,它们决定了读者是否会阅读全文。一篇好的论文的标题应该明确具体,凸显研究问题和方法,甚至理论视角,便于读者识别论文的特色、亮点以及主要贡献。我们在审稿时最常遇见的问题就是论文标题过于宽泛和宏大,缺乏对读者的指导意义。有些论文的摘要是论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若干段落的简单拼凑,而真正有价值的摘要则应该是全文精华的浓缩,覆盖研究问题、意义、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以及创新点。

引言至少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论文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是什么,重点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针对这个研究问题,借助少量关键文献简要说明有哪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哪些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关于这个研究问题有哪些理论视角以及已经进行的(实证)研究有哪些主要的发现?此外,关于这个研究问题,文献中未解决的问题、存在的争议或矛盾是什么?为什么解决这些争议或矛盾是重要的?这些内容正是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文献中存在的争议和待解决的矛盾往往是比空白和缺陷更重要的研究意义。三是,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学到什么?你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或是挑战现有的理解吗?答案也就是常说的创新点或潜在研究贡献。论文的引言应该能够尽量回答以上问题(Grant & Pollock,2011),才能吸引读者。我们在审稿中发现,不少论文的引言在这三方面都有严重缺陷,论证不够充分到位,引言的篇幅过短。相比之下,实践意义一般论述比较充分,但完全忽视理论意义。殊不知如果审稿人和读者不认同研究的必要性,后面的长篇大论没有任何价值。关于研究问题的缺陷在下面进一步单独讨论。

(二)研究问题的缺失和不当

从内容方面来讲,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重要、新颖、有趣、泛在、可实施(Colquitt & George,2011)。首先,论文的研究问题要是重要的,要解决明显的、在文献或是实践中没有解决、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或者是能够挑战现有解释的研究发现。第二,研究问题要新颖。新颖的研究往往来自于知识的融合,当在两种不同的文献、理论或是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时,往往能够得到新颖的研究问题(George,Kotha & Zheng,2007)。此外,对现实的观察也能帮助研究者获取新颖的研究问题。第三,研究问题要有趣。很多学者都强调研究问题要有趣,因为只有有趣的问题,才值得去研究,才会吸引读者去了解你的研究问题(Kashdan & Silvia,2009)。要想使你的研究问题看起来有趣,可以通过比喻、或是问答等方式来对论文的题目进行修改(Alvesson & Krreman,2007;Alvesson & Sandberg,2011)。在本届案例论坛接受的投稿中有很多论文题目都是采取问答的形式给出的,这也体现了国内学者在写作技巧方面的进步。第四,研究问题涉及的领域应当适当的宽泛。即使一个研究问题很好,但如果它所针对的领域非常狭小,适用的空间有限,那么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会降低。例如,来稿中不乏“海尔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或“××企业创新战略研究”一类的题目,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泛在性极低。读者为什么要关心“××企业创新战略”本身?这显然不是一个有一般意义的研究问题,读者为什么要关注某企业的特定管理问题?研究问题的泛在性要求研究者适当放大自己的视界;在选取理论视角时,应该把知识领域扩大到相似或是相近学科中,尽量找到更新颖的理论视角。最后,研究的可实施性指的是研究问题要有实践意义,结论有可操作性,能为管理或是组织时间提供有价值的见解(McGahan,2007;Vermeulen,2007)。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研究智商对员工个体采纳信息技术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即便结论是显著的,但由于员工的智商无法改变,对管理工作也不具备可实施性。

研究问题除了要具备以上5个特点外,案例研究对于研究问题还有特殊的要求。在决定用那种研究方法之前,往往需要考虑3个方面的条件:(1)该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的类型是什么;(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3)研究的中心是过去发生的事,还是当前发生的事。根据这3种条件不同,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之对应(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使用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Why)?如何(How)?”,研究对象是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而研究者对于当前发生着的事件不能进行控制或是仅能进行低程度的控制(Yin,2009)。反之如果研究问题属于“是什么因素;有什么特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问题(What类型),大样本定量研究更恰当些。在大样本实证研究占主流的情况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需要特别解释为什么,通常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研究问题的类型。

从表达形式来看,很多论文的引言中的研究问题不够明确具体,或者没有表达成问题形式,有的甚至完全没有研究问题,让读者蒙在鼓里慢慢猜测。研究问题采用问题的表达形式也很重要,对作者和读者都一样有引导作用。一旦把研究问题明确地表达出来,作者有时会发现它并不适合用案例方法去研究,需要调整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才能使二者匹配。例如,有些来稿实际关注的是What类型的研究问题,但是却选用了案例研究方法。这也是必须明确研究问题的类型的原因,是缺乏经验的作者容易忽视的问题。

(三)案例选择的依据与说明

论文的“研究方法”一节除了需要说明采取案例研究方法是因为要解答“How或Why”的研究问题,还要对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案例进行解释。不同于大样本研究中的随机抽样,案例研究的抽样规则是理论抽样(即所选择的案例是出于构建理论的需要,而非统计抽样)(Eisenhardt,1991;Yin,2009),而不是仅根据数据的易获取性和行业的代表性等表层因素。所谓理论抽样是指所选择的案例要体现研究问题的独特性,最适合回答该研究问题。对于单案例研究,进行案例选择是要注意案例的极端性和启发性(Eisenhardt,1989;Eisenhardt & Graebner,2007)。这是因为面对这样的案例,研究者有机会去观察和分析先前无法研究的科学现象。通过对这样极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排除典型情境下非研究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干扰,这样得出的结论有更强的解释性。

对于多案例研究,案例选择同样是要遵循理论抽样而不是统计抽样。它所遵循的是复制法则,每个案例相当于一个独立实验(Yin,2009),所以对于挑选的案例有如下要求:(1)所挑选的案例能够产生相同的结果(逐个复制),或者(2)所挑选的案例由于可以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与前一案例不同的结果(差别复制)。通过遵循复制法则,多案例能够相互比较,澄清新的发现是仅为单案例所特有的还是能够不断地被多个案例重复印证。因此,多案例研究的案例选择不再基于特定案例的独特性,而是基于案例群对理论发展的共献。具体而言就是多案例的选择是基于理论原因,如可重复性、理论拓展性、对立重复和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Eisenhardt,1991;Yin,2009)。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非常重要,会影响研究发现和理论贡献。

来稿中关于案例方法的采用和具体案例选择的问题比较多:有些论文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用案例研究方法,有些解释了为什么使用案例方法,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采取选用特定的案例。有些研究片面追求选用知名企业,如华为、海尔等,或者强调所选案例具有行业代表性,没有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说明案例选择要遵循理论抽样原则,适合回答研究问题。

(四)一手数据薄弱、来源单一

此外,我们注意到有些论文的数据质量不高,来源单一,数据量单薄,造成整个研究的先天不足。不少案例研究是基于对企业的一两次集中采访,访谈对象很有限,数据分析与数据搜集没有按惯例有一定重叠和迭代(Eisenhardt,1989)。数据来源很重要,访谈对象是需要具有相应的资质并掌握相关信息,例如企业战略层面的研究必须有足够多的高管甚至一把手接受访谈。此外,为了增强数据的丰富性和结论的可信性,对同一问题应该向不同的受访者寻求答案,互相印证(Glaser & Strauss,2009; Langley,1999)。访谈时应该至少有两位访谈者在场,确保理解准确。为确保能访谈结果进行互相印证,还要有三角测量(Eisenhardt,1989),使用多种类型和多个来源的数据。例如,除了访谈记录外,最好争取查看原始会议记录和现场观摩等其他数据来源。有些来稿强调使用了三角测量,但在数据分析部分却完全看不到多种类型的数据。

(五)数据分析方法的说明与数据呈现

案例研究的数据往往不是定量的,因此数据分析方法也不同于标准的统计分析方法,但又没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鉴于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存在多样性,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抽象能力也比较重要,因此如何确保结论的客观性额外重要。研究者所选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步骤必须描述清楚,以便读者判断结论的客观性和可复制性。如果数据分析方法在论文中没有讨论而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又缺乏充分的数据呈现,就会在原始数据和结论之间留下鸿沟。本届论坛收到的投稿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数据分析方法的说明;数据分析部分的原始数据呈现不足,证据链不够充分,因而降低了结论的可信性。

质性资料的分析也有独特的分析策略,一般来说主要有4种(Yin,2009)。第一种是依据理论观点进行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的初衷和方案设计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而反过来,这些理论基础又为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指导,理论会为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指导研究者检索相关文献,以及产生新的理论和假设;第二种的分析策略是进行案例描述,当依据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存在困难,而且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对现象进行描述时,可以为案例开发一个描述性框架;第三种策略是整合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有的案例研究中会出现一些定量化的数据,比如说设计到“结果”、“绩效”等问题时,把这些定量数据与质性资料进行联合分析,也是案例数据分析的一种策略;最后一种数据分析策略是检验与结论的解释之相反的竞争性解释。在很多案例研究中,竞争性解释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论文使用词条数目和词频等量化分析方法,但并没有呈现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这种情况下,需要针对至少部分数据由不同编码者独立编码之后测试一致性。

只有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充分的原始数据展示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表格是比较好的数据压缩和呈现形式,可以增强案例研究的客观性直观性,提供完整的证据链,增强案例研究的信度。

四、案例研究之“道”的反思——理论指引和理论贡献

以上讨论的问题,基本都是属于规范性方面的问题,表现在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等“术”的层面。整体而言,随着国内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掌握,“术”方面的问题在逐渐减少。尽管在讲故事和给结论之间添加了严谨的编码这一环节,但更为严重和普遍的问题是很多的论文缺乏明确的理论贡献,甚至没有足够的理论贡献意向,我们称之为“道”的缺失。具体问题表现为,首先,案例研究并不是以修正或延伸某个管理理论为出发点,而是单纯解析现象。其次,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缺乏理论的指导。这种情况我们把它与“农民解剖麻雀”类同,不管做得多么认真细致,结论即便正确也不过是就事论事,对读者和管理者没有任何意义。试想如果真的给一百个农民去分别解剖麻雀,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对于生物学或医学知识的发现或积累毫无助益。同理,如果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没有理论的引导,只是简单机械的归纳,也不可能做出理论贡献。理论贡献这个“道”的问题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献、数据和结论这三者的内在联系问题。

科学研究以理论贡献为目的,通常是以一般性概念及其关系为核心;数据分析本质上也是概念和关系的测量。案例研究也不例外。以下我们从理论、理论贡献、案例研究的归纳逻辑等方面说明如何做出理论贡献。简而言之,理论就是客观现象的规律,及其背后的解释(原因);实证研究中,最常见的规律表现形式是命题,亦即概念之间的关系。而理论贡献是对已有理论的延伸或修正;衡量其大小则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现象的理解,亦即新颖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研究者不关注已有理论,就无从延伸或修正;如果数据分析中不使用一般性概念和关系,也无法对现象给出一般性描述和解释。无论缺乏哪个,都很难做出理论贡献。

从本质而言,案例研究通常遵循的是归纳逻辑(见图2)。研究问题可能来自文献研读,也可以是来自实际管理现象。如果是前者,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针对某个有趣管理现象有哪些已知和未知,进而提出研究问题;然后根据理论抽样原则,选取案例进行研究。如果研究问题来自实践,那么研究过程则表现为:研究者发现一个有趣的实践现象,检索和研读相关文献,得出文献中关于这一现象有哪些已知(现有理论T1)和未知;再通过现象与文献的反复比较,可以聚焦到某一具体研究问题。然后,针对研究问题,系统收集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系统归纳,从而得到新理论T2(命题X→Y或过程X→M→Y),作为对T1的修正或延伸。这个归纳过程本质上是个抽象化、概念化,亦即数据压缩过程,需要数据中涌现出的理论T2与数据进行不断地对比,甚至重新搜集新的数据。因此,从质性数据得到理论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图2 案例研究的归纳逻辑和过程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归纳过程应该在理论T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既使用现有理论中已有的概念也保留数据中涌现出的新概念。T可能就是T1,也可能还加上其他对目标现象有解释力的一个或多个其他相关理论。在整个案例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原有理论T1是理论贡献的基础和始点,研究结果是在理论T的引导下延伸或修正T1,形成新的理论T2,给出对现象的新解释和理解;(2)理论T指引数据收集。研究者在理论T的引导下,系统性地观察现象,搜集数据。如果没有理论指导,研究者的观察就变成了盲人摸象;(3)理论T指引数据分析。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研究者在数据分析阶段也会被埋没在杂乱无序的数据汪洋大海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换句话说,理论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有助于规律的总结,是研究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得到更有普适性的结论;(4)理论T的指导能够给出现象背后超出就事论事的一般性解释,说明哪些因素是重要的,为什么重要,以及是如何产生这种重要作用的;(5)理论T有助于加强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新理论T2的一般性和必然性。这点对于单案例或多案例这样的小样本研究尤其重要。

除了理论的指导之外,案例研究作为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在“道”的层面上还必须进行以下3种对话,才能做出理论贡献。首先,与大样本定量研究一样,案例研究必须与文献对话,需要研究者对已有文献进行大量阅读,确定已知和未知,之后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找出现有文献中的缺口,尤其是现有文献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例如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结论或解释)。缺口和矛盾都提供了理论贡献的机会。这就决定了文献回顾必须对研究现象有高度的针对性,不能笼统宽泛。其次,与实践对话是指研究者要深入管理实践,从中发掘有趣的研究现象,再通过与文献对比确认研究问题。实践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每个企业都面临独特的问题,有独到的管理实践。这些现象或者是与现有文献相矛盾,或是现有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机会。最后,与理论对话是指在案例研究从始至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研究问题的确立,数据的收集、分析等过程都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需要不断将数据和理论进行对比,方可找出理论需要拓展和修正之处,进行系统性归纳,得出新的理论和一般性解释。

五、论坛概况和结语

2013案例论坛共吸引来自海内外103所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136篇来稿,其中案例研究和质性研究125篇,教学型案例11篇。论文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业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等领域。按照严格的“双向匿名评审”程序,每篇论文邀请至少三位专家评审,至少收回两篇有效评审意见。最后,收录到论文集中82篇,总录取率为60.3%。其中案例研究和质性研究论文71篇,和去年相比多了6篇,体现了规范性和综合质量上的进步。其中入选分论坛进行报告的案例研究和质性研究32篇,圆桌讨论39篇。在经过程序委员会三轮双向匿名投票从分论坛报告论文中评选出7篇最佳论文,推荐到《管理世界》发表。本着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的原则,今年的论坛程序有所调整,增加了周五下午的“论文工作坊”,目的是为参与作者提供深度反馈和点评,以便改进论文质量;点评者主要是程序委员和有经验的作者。此外,为了感谢审稿人的付出和贡献,今年还增设了最佳审稿人这一奖项。

本届论坛持续了若干趋势:首先,来稿数量趋于稳定,但是论文的规范性方面普遍有所提高,大多数研究型论文的体例已经中规中矩,不少论文采用扎根理论等规范数据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列举文献+讲故事+给结论”的生硬三段式结构进一步减少,文献-数据-结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显著加强。其次,在研究设计方面,论文中的多案例研究的比例大幅上升,运用理论抽样和多案例复制逻辑较严谨地提出理论命题的论文有所增加。此外,另一个趋势就是明确定位的质性研究论文开始增多,通过对来自较大样本的访谈数据和其他质性数据进行严谨的编码和归纳,与案例研究的差异更加明确。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案例研究的持续进步。研究方法的规范化,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增强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都是非常好的趋势。纵观国际国内管理学研究,案例研究和质性研究都呈上升的趋势,其合理性已得到广泛承认,理论贡献潜质日益受到重视。面对中国特定的文化、社会、制度和组织情境,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强劲呼声,案例和质性研究学者们正处于大显身手的历史时刻。

标签:;  ;  ;  ;  ;  ;  

个案研究中“技能”与“道”的反思--“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量论坛”(2013年)综述_大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