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文明建设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次载入政治报告和党章,这是很有理论 和实践意义的。本文拟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学习体会。

一、从两个文明发展到三个文明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十一届四中全会通 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经过 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倡导,两个文明都搞好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是从十一届三中 全会一开始就强调的民主与法制等政治建设问题,同两个文明是什么关系,人们的看法 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政治民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1986年通过的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决 议把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和法制等重大问题同培养四有新人中的“纪律”挂钩,纳入“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这一框架内。这种写法使人们再次感到对文明的 两分法,难以涵盖介于两个文明之间而又极为重要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后来有些学者 便建议增加一个“政治文明”或“政治文化”或“制度文明”。有的则认为它是西方的 提法,某些辞书说“政治文化”一词是1956年美国学者首次使用的。

其实,早在1844年马克思已有“政治文明”的提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 卷第238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用法,我国在20世纪初就通行了。列宁于 1920年曾分别有“民主文明”、“政治文化”的提法,随后又将“文化”分为“纯粹文 化方面”和“物质方面”(《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第4卷第306、774页),可以认 为这是对“文化”采用三分法的开端或探索。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分为新民主主义的 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指明这里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 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文明”或“思想文化” 。邓小平主持起草并于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中,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几条之后,分别列了“逐 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十三大 制定的基本路线中“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际上就是 两个文明加民主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十五大制定的基本纲领有三大方面: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同时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一致的。以上都是使用三分法,又从观念形态意义上讲“文化”。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 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不仅正式使用了“政治文明 ”的概念,而且把它同“精神文明”并列起来。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将三个文明并列使用 ,表明我们党已从对文明的两分法发展到三分法,既在社会文明系统中为政治建设、民 主政治定了位,又理顺了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从“五 四”前后先进人士想超越前人制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机械割裂与绝对对 立,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到我党进入新时期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都要搞好,再到本世纪初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前后经历了 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理论创新

十六大报告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增加了“政治文明”,又用很大篇幅 论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文明”与“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文明 ”与“文化”在中西文里是两个不同的词。但英国泰勒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称: “文化或文明在人种志学中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 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里“ 文明”与“文化”指同一对象,同我们说的“精神文明”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差 不多。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化论》,主张把“文明”与“文化” 区分开来:“文明”专指“较进展的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方面”。“文化”则包括“器物 ,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直到“社会组织”,即从物质到精神的广义文化 。美国克罗伯和科拉克洪1952年发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在考察100多种 文化定义后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 各种具体式样”,强调文化“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我国《周易》 中的“天下文明”指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有文采而光明”。古籍中的“文化”含文治与 教化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文明”和“文化”一般都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因 而也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其中狭义指精神、思想方面。“文明”和“文化”既可 通用,又有区别。讲区别时,“文化”侧重指经过人类加工制作的东西。如石器是文化 ,石头却不是。西方源于拉丁文的“文化”一词,原指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培育 。“文明”则侧重指文化的进步方面,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社会的进步状态。如人 群都有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西方源于拉丁文“文明”一词,意为公民的、有组织的 。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用“文明”一词表达对未来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向往。19世 纪德国学者却称社会的精神成果为文化,物质成果为文明。这种用法在马恩著作中也可 找到。美国学者摩尔根1877年发表《原始社会》,将文明阶段提前到从使用文字开始。 恩格斯把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称为“史前各文化阶段”,而将有文字有商品生产和阶级 剥削的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称为文明时代。现在人们已将社会发展取得的先进成果都 纳入“文明”一词。十六大报告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增加“政治文 明”,就是要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的协调发展。这三个“文明”都是从社会进步意义 上使用的。只有先进生产力、先进政治、先进文化,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 性。这是对社会“文明”认识上的加深。报告中讲的文化建设,是狭义文化的意识形态 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现在讲的“政治文明”同西方讲的“政治文明”或“政治文化”有什么不同呢?报 告讲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借鉴更有创新。当今 国际上讲的“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人 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1986年,党的第一个精 神文明建设决议中已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我们的“政治 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 权条件下的新型政治文明,其名称和内涵都有质的不同。国际上讲的“政治文化”通常 指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及基本价值观的总和。江泽民1996年说:“我 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他指出“政 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又强 调“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 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 ,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 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 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如果再加上我们党一贯坚 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所有这些表明我们虽然没有在党的最高文献中 使用“政治文化”一词,却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定内容和要求,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

十六大讲的“政治文明”是不是从我党原先讲的“精神文明”中另列出来的呢?看来不 好这么解释。1979年9-10月叶剑英“讲话”、邓小平“祝词”分别提精神文明建设时, 都先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再讲精神文明建设。后者是 不包括前者的。十二大报告第三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解释“ 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质 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 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 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这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政治、 道德水平”显然属于意识形态,它是同“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分列的。十二 大报告第四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将“社会主义民主”单列,而 且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可见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这一范畴中,一开始就不包含十六大报告所讲的“政治文明”的有关内容,因 而从“广义的精神文明”中不可能另列出一个“政治文明”来。何况“精神文明”已是 相对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明”而言的狭义“文明”,说它还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更使人不好理解了。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我党使用我国由来已久的提法而又赋予了新义,人 们对它有各种解释,这是不难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 产两大方面。前者生产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后者生产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马克思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物资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等提法。物 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各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不就是我们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 及对文明两分法的由来吗?但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却复杂得多。马克思说:“人们在 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 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 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 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恩选集》1995年版第2卷第32页)物质文明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紧密相联 。精神文明同精神生活和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 术、哲学等意识形态)紧密相联。政治文明则同政治生活和政治上层建筑紧密相联。政 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对社会生活 、社会结构的上述划分,后来被简称为经济、政治、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文化)三大方 面,这正是对文明采用三分法的由来。从两个文明发展到三个文明,不仅反映我党对社 会文明认识的深化,而且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 著成就的今天,只有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建设政治文明有新思路新举措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 有新举措。对比十五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部分,可以看到十六大报 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几个大项,都是新增加的,不 仅很有高度,而且抓住了根本。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开始,重点放在扩大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说前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 作”,后者“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又根据这些年的 经验增写了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等。这些都 是切合广大人民和广大党员心意的。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抓住了决策和执行、 选人和用人两大环节,提出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干部的任期制、辞职制和责任 追究制以及政务公开制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或切实可行的。在健全法制方面,强调党 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办事,司法人员执法公正,增写了“党员和干部特 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报告对执政党、人民和法治三者关系的表述,比十五大更精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并指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 方略。在党的建设部分新写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 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又吸收代表意见,在定稿时增加了“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内容。这些对于建设政治文明都具有 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四、政治文明建设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十六大报告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 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 制度的模式”。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有些国家由于把改革变成“改向”,照抄西 方一套,有的毁于一旦,有的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某些书籍和文章一讲政治体制 改革,就首先要改掉“执政党在国家政权之外另设相应的机构”的“权力结构”;一讲 法制和法治,就说一切人订的法律之上还有时时处处适用于每个人的普世法律,根本否 定国家和法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一讲发扬民主,就宣扬不分社会性质和不顾具体国情的 “一般民主”等等。报告的上述论断,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做法和观点的正面回答。报告 提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 中制。而在民主、法制、人事制度和权力制约等具体举措方面,既总结了我国的成功经 验,又借鉴了国外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报告说“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建设推向前进”。这里使用的“政治发展”一词,就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 一例。“政治发展”这一概念和有关的“政治发展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后由西方首 先提出的。有的学者宣扬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趋向西 方的国家模式才是“积极发展”,否则就是“消极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我国的现代 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的政治发展绝不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政治现代化”,而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从中国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出发,走 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从十二大起就首先正式使用“政治体制”的概念,坚持政治 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搬西方的三权鼎立、多党竞争、 轮流执政那一套。我们讲的民主、法制和法治国家,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冠以“社会主义”一词,以示与西方有根本区别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道路,我们才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才能 巩固和发展报告中说的“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才能在当前国 际风云变幻,世界很不安宁的大环境中,出现“这边独好”的社会稳定和“一枝独秀” 的经济增长。

十六大报告结尾部分有一段鼓舞人心的话:“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 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布的“占人类 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 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高兴地看到, 这一切正在一天一天地变成现实。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