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新发展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4)09-0007-04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 个新命题,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 展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与不断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好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还是对 于在实践中有效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的思维范式上,实现了从通过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向根据人民的 需要谋发展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的重大转变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 决定了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的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我们党的最高宗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的思维范式上遵循的是通过发 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发展的问题上特别突 出党政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的作用,即强调在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后,通 过党政干部制定相应措施去贯彻落实以实现为人民谋利益。与此同时,对这些政策、措 施及其贯彻科学与否做出判断的也是党和政府,主要是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这种发展的 思维范式的产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一是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总以为我们党既然 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那么我们的党政干部所制定的一切政 策与措施都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虽然我们在 实践中强调实施群众路线,但群众路线却未能真正贯彻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是过去不健全的干部考察标准又促成了这种思维范式的膨胀。导致一些干部实际工 作中的唯书唯上,导致一些干部实际工作中的不顾客观实际与群众需要,唯“GDP”是 论。正因如此,通过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实践的发 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从 而使我们有关发展的思维范式实现了从通过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向根据人民的 需要谋发展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的重大转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 发展观在发展的思维范式上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根据人民的需要谋 发展。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要细心研究 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1](P19-20)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根 据客观实际与群众需要谋发展,防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二是科学的发展 观把群众确定为发展的评判主体。胡锦涛同志早就指出,要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要求,就必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 我们的一切决策。”[1](P19)这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大发展。再者,科学的政 绩观把群众是否满意与认可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这三点,正是“以人为本” 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题中之义。

二、在发展的内涵上,进一步突破两个文明建设的局限,要求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邓小平在这一阶段的许多论述和党的文件中都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为了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同时也是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党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 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 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 特征和目标。由此可见,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 们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发展战略问题上的两个基本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面临着三个主要的新问 题:一是以苏东剧变为标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为剧烈地变化,正 在走向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二是自中共十四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新阶段,从对旧体制的“破”为主转变为对新体制的“立”为主。三是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政治体制与不断变革的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方面日益显露 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不断推进邓小平“两个 文明建设”思想的同时,又与时俱进,提出和深入阐发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江泽民 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他指出:法 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制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4](P31)至此,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内涵上 ,最终实现了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的根本转变。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 程中,又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基本内涵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并紧紧围绕这一 科学的发展观阐述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在“五个统筹”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就是指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正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事实 上存在着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着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 等事业,着力解决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理顺好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 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指我们要敢于面对当前已经形成的生态环 境恶化状况,及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不断增长 的需要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措施。所以,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阐明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思想,同时又 在事实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至此,经过艰辛地探索,着眼于解决现实的问 题,我们党在发展的内涵上进一步突破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局限,事实上形成了“四 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新的发展要求。

三、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对人才进行正确的定位,要求最充分 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个新命 题,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发展观中,胡锦涛同志强 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又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这次会 议上,中央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的人才观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在人才的 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更好的条件以最充分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科学的人才观对科学的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这个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进一步阐释。因此,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内容。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破解了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 关于发展的依靠力量这个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正确把握好科学发展观关于发 展的依靠力量的思想,就必须对科学的人才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具体说 来,科学人才观主要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 决定》明确指出:在当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 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3]因此,我们要“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搞好人才工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或最重要的资源的思想, 是我们党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在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际竞争的 本质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于我们在实践中 更进一步深化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优化人才管理目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思想。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事部门在对人才认定时一直 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作为不变的标准,事实上形成了唯学历、唯职 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狭隘人才观,严重妨碍了识才、用才和育才。科学的人才观要求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 才。”[3]这一人才思想的提出,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的人才,建设起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 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的重大作用。

(3)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科学的人才观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坚持党管人才 ,就是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 总,有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3]坚 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 辈出的局面,这对于保证人才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大批优秀 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四、在发展的目标上,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 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4](P29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比资本 主义更高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社会形态,就是共 产主义社会。基于这种认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发展的问题上很少谈论 人的发展问题。我们总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大任务。虽然有 时我们也讲到人的发展问题,但我们又总是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的发展之中。我们总 以为只要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而在很多时候,人的发展 事实上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上得到了一系列更切合实际的认识,许多结论也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对 于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党依然认为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但这个初级阶段本身 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才能最终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既然这样,社会主义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就不可能是简单的、片面 的,特别不能局限于增加物质生产总量这一方面,而应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人的 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10多年来的发展,使 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过来为实 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这些有利因素 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了社会协调发展与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这是将党的最高纲领同党的最低纲领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 。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在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而 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所谓全面 发展,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 谓协调发展,就是指在实践中要克服单纯以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 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所谓可持续发 展,就是指要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对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阐释。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 面发展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文化和制 度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资源。在当前, 要真正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就应做到“五个统筹 ”,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谋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在发展的 目标上贯彻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新的 发展目标,同时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阐释使这一新的发展目标更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从而把这一新的发展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在新时期政府的建设方向上,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掌权的,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 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不是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我们愈益清楚地认识到,要搞市场经济,要按照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办事,就必须充分 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不能过多地去干扰市场 这只“无形的手”,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规范市场和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 的服务上。去年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更加深刻。“非 典”的爆发和“非典”爆发后一段时期内所体现出来的“机制不健全、指挥不协调、处 理不得当”,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建设 。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 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服务和创造发展环境上来。”这意味着我们党在执政范式 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意味着现代政府建设的方向选择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与此同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应该在实践中抓紧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履 行政府职能。政府不但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而且更应重视 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和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服务职能倾斜 ,通过“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 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3]二是要坚决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好政府与企 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三 是要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 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5](P22)四是要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 强学习,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好一支深入了 解民情、切实珍惜民力、善于开发民智,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拥护的公务员队伍。

收稿日期:2004-07-07

标签:;  ;  ;  ;  ;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