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从而让学生懂得我们要爱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接纳它、了解它、实现它。 (二)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以理服人 现行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大自然的启示》等课文揭示的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世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从有到无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人们向大自然无限的索取。如大量砍伐树木,挖矿取煤取石。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教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味的灌输环保的大道理是没有什么德育效果的,要能以理服人。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要尽自己的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发挥教材刻画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 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 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一位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个用意,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这种具体的典型事例感化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四)习作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而在习作教学中,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限的空间里,观察、交流,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的火花,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所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总之,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绝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孤立进行,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紧扣语文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论文作者:孟翘翘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