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行为论文,之二论文,中国农村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影响消费的因素的定量分析和不同收入组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
消费者行为选择是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之间不可忽略的中间环节。因此对消费者行为假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消费政策的效果。1978年以前,农户是准凯恩斯型消费者,是近视和原始的,后顾意识和攀附意识较弱,20年后,农户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已由传统体制下的消费者向市场体制下的消费者转变。目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假定为:(1)农户日益理性化。但其理性判断会受到人性弱点的局限。 例如从众行为、攀比行为等。(2 )由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向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转变,风险预期增强,趋利避害的意识增强等。
需说明的是,模型采用的数据是1985~1998年数据,而未采用1978~1984年的数据,是考虑到1978~1984年的收入增长是农民受到长期桎梏后的一种超常增长阶段,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根据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建立农民收入—消费函数模型,拟合农民相对消费收入函数
1978年以后农村消费者行为与城镇消费者行为相比,更接近于新古典理论的假定。借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以及现期消费、现期收入与平均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散点图,建立相对收入的线性计量模型。此模型主要用于检验消费示范效应和消费者的攀附行为。
_
c[,t]/y[,t]=α[,0]+α[,1](y/y[,t])
(1)
_
其中c[,t]和y[,t]分别表示消费者的现期消费和现期收入,y 为平
均收入,即
_
y=Σy[,i]/n (3)
i
计量模型回归的结果是:
_
c[,t]/y[,t]=0.7953+0.0247(y/y[,t])
(40.1031)(1.9265)
R[2]=0.2362D.W.=0.55F=3.7114
为消除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将模型转换成双对数计量模型:
_
ln(c[,t]/y[,t])=α[,0]+α[,1]ln(y/y[,t]) (2)
模型回归的结果是:
_
ln(c[,t]/y[,t])=-0.1964+0.0488ln(y/y[,t])
(-19.06)(2.85)
R[2]=0.403D.W.=0.6578F=8.1106
其中,D.W.的临界值为1.07~2.93(显著水平为1%)。 从以上两个模型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拟合的效果都不理想,且通不过检验。
这说明示范效应和攀附行为已不是目前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80年代由于居民彼此收入均等变化,消费结构的特点是单一性和雷同性,因此在消费上必然有攀比的心理,从而使80年代初期至中期出现集中式消费的特征。而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农民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变化,相对收入假说已不足以说明农民的消费行为。
(二)根据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建立农民收入—消费函数模型,拟合农民持久收入消费函数
在各种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中,持久性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费里德曼的观点,收入由两个部分组成: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永久性的,那么人们就可能消费掉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那么增加的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就会被储蓄起来。
根据持久收入的假定,收入很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大低于建立在持久性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而收入非常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暂时性收入在农户的可支配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暂时收入则用于消费的部分较少,大部分用于储蓄。有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储蓄,其目的是平衡不同年景的收入水平,保持消费的稳定性,另外较大的一部分则是以建房的形式实物储蓄。
从表7中可以看出:(1)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其比重上下波动,1993年之后,持久收入比重下降,1997年和1998年其比重又开始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2 )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绝对值变化幅度不大,但其比重变化却也上下波动不定。(3 )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远高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多数年份中还要高于整体边际消费倾向。(4)从1989年之后, 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要小于边际的消费倾向,根据两者的内在关系,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5)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 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农民的持久收入的比例呈不太稳定的增长态势,而且存在下滑的可能性,这必然会影响农民现期的消费行为。
根据弗里得曼的持久收入假定,以及从1985~1998年消费者的现期消费和现期的持久入部分和暂时收入部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对数散点图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呈对数线性关系,因此,建立双对数持久收入计量模型(为消除非线性因素的影响):ln(c[,t])=α[,0]+α[,1]ln(y[p][,t])+α[,2]ln(y[t][,t])
其中c[,t]和y[,t]分别表示消费者的现期消费和现期收入,y[ p][,t]和y[t][,t]分别是现期的持久收入部分和暂时收入部分。 这个模型是检验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对消费的不同影响。
因为很难得到与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相对应的实际统计数字。例如,农民农闲时打工挣得的劳动收入很不稳定,具有典型的暂时收入的特征,但很难在农村居民基本收入中将这部分收入分离出来。这里采用的是弗里德曼的估计方法(Milton Friedman 1957),对于时间序列数据,第t时刻的持久收入y[p][,t]为:
y[p][,t]=λy[,t]+λ(1-λ)y[,t-1]+λ(1-λ)[2]y[,t
-2]+…0<λ<1
即y[p][,t]-y[p][,t-1]=(y[,t]-y[p][,t-1])
弗里德曼在对模型估计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λ值进行估计, 选取R[2]最高的作为消费函数,此时相对应的λ值为0.333。故可采用收入的三阶段移动平均值来近似表示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为现期实际收入与持久收入之间的差值。
持久收入的双对数模型回归的估计结果如下:
ln(c[,t])=0.5097+0.8271ln(y[p][,t])+0.1278ln(y[t][
(3.28)(25.1) (5.71)
R[2]=0.9951 D.W.=1.1 F=1128.117
其中,D.W.在1%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是1.07~2.93。
从估计的结果得出结论:(1 )农民消费对持久收入的敏感性较强,弹性为0.8271,即两者的相关程度高。(2 )农民消费对暂时收入的敏感性较弱,弹性为0.1278。(3 )农民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的变化。
表7 1985~1998年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暂时收入、 消费倾向(元,%)
年份 持久性收入 暂时收入 持久收入占
总收入的比重
1985
354.23 43.37 89.09
1986
392.23 31.53 92.56
1987
427.97 34.58 92.52
1988
477.08 67.86 87.55
1989
546.39 85.28 86.50
1990
620.97 65.34 90.48
1991
675.53 33.07 95.33
1992
726.30 57.70 92.64
1993
804.74 116.88 87.32
1994
975.53 245.45 79.90
1995 1240.11 337.63 78.60
1996 1574.93 351.14 81.77
1997 1864.65 225.48 89.21
1998 2059.39 102.59 95.25
年份
暂时收入占暂时收入占持久性收入
总收入的比重 持久收入比重 边际消费倾向
1985 10.91 12.24 0.50
1986 7.44
8.04 0.96
1987 7.48
8.08 0.86
1988 12.45 14.22 0.63
1989 13.50 15.61 1.18
1990 9.52 10.52 1.51
1991 4.67
4.90 1.55
1992 7.36
7.94 1.29
1993 12.68 14.52 0.71
1994 20.10 25.16 0.69
1995 21.40 27.23 0.90
1996 18.23 22.30 1.28
1997 10.79 12.09 6.43
1998 4.75
4.98 7.26
年份 暂时收入边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际消费倾向
19850.47
0.801.03
19860.30
0.841.51
19870.07
0.861.07
19880.42
0.870.95
19890.30
0.850.68
19900.40
0.850.90
19910.92
0.871.58
19920.63
0.840.52
19930.54
0.840.80
19940.52
0.830.83
19950.31
0.830.82
19960.05
0.820.75
19972.79
0.770.27
19984.58
0.74
-0.37
(三)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定量分析
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此外还有多种因素与其密切相关,下面重点分析实际利率(RR)、现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t]),预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t-1]),即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流通中的货币量(M[,0])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先考虑预期价格指数对消费的影响。根据消费、收入和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建立对数计量模型,并估计得到:
ln(c[,t])=-1.0457+1.1733ln(y[,t])+0.0017P[,t-1]
(-2.25)(13.66)(-2.6449)
R[2]=0.9774D.W.=1.2152F=2130.05
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价格预期指数对消费的影响不具有系统显著性。也就是说,其对农民的消费基本上影响不大。
考察现期收入、现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流通中的货币量、实际利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综合影响,建立对数模型,模型回归结果为:
ln(c[,t])=-3.4549+1.5963ln(y[,t])
(-2.8249)(7.0846)
-0.0027P[,t]-0.00005M[,0]
(-1.8462)(-3.0978)
-0.0029RR[,t]
(-2.2254)
R[2]=0.9984D.W.=1.52F=1409.132
其中,D.W.在1%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是1.46~3.41)。
计量模型的结果表明:(1)现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t])、流通中的货币量(M[,0])和实际利率(RR[,t] )对消费不具有系统显著性,即对农民的消费基本上影响不大。(2)但相对来说, 实际利率(RR[,t])对农民消费的负面影响较大,农民对利率的敏感度相对高,而对现期价格指数和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反应相对不显著。这说明农民相对来说更注重经济的安全性。(3 )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其消费具有系统显著性,这说明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持久性收入因素最为重要。原因是持久性收入水平决定持久性消费水平,此外持久性的收入是可预期的收入,人们可以将未来的持久性收入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成现期值,来安排现期消费(超前消费)和长期消费的计划。
由于目前农民持久收入所占的比重不稳定,且有下滑的倾向,这直接影响农民的现期消费。目前激励农民消费的政策因素,往往只是从刺激消费本身出发,而未从影响农民消费心理,尤其是稳定增加农民的持久收入预期的思路出发,其效果极可能不会尽如人意。
(四)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农民在获得一定的收入之后,要在投资、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在选择三者之间的投放比例方面就要有不同和侧重,也就是说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在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倾向和行为都有所差异。
1.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购买增长差异较大
据陈汉圣、武志刚等(1999)将1997年6.7 万个农村住户的调查资料按照收入高低进行排队后,按人口五等分进行收入水平分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就家庭经营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长最快, 年均递增18.18%,中上收入组增长最低,年均递增15.92%。(2 )就固定资产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4.57%, 中上组次之,年均递增10.94%,中下收入组第三,年均递增9.7%,中等收入组第四,年均增长8.83%,低收入组最慢,年均递增8.48%。(3 )就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4.48%, 低收入组次之(13.63%),中等收入最低(13.89%)。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1)无论家庭经营现金支出、 固定资产现金支出还是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方面,高收入水平农民的增长都远远高于低收入水平的增长。说明农村的购买力向高收入水平的农民集中,而低收入水平的购买力不足。(2 )高收入水平和中上收入水平农民的现金支出流向主要是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固定资产,其生活质量伴随着收入的增加也得以提高。而低收入水平的农民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其现金支出要先满足生活的需要,因而在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再生产方面无能为力。
然而收入水平的差异对农户总支出结构的影响较小,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我国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研究课题组(1999)的研究表明:各收入等级农民对各主要类型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同的,而且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在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相同的。
2.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不同
一般讲,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受收入限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倾向也较低。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是社会消费的主体。由于在统计年鉴中得不到不同收入组的具体收入和相应的消费资料,因此采用不同收入地区的资料来近似代替不同收入组的资料。从表8 中看出:(1)1997年和1998年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 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2)1997年和1998 年所有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开始下滑,其中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3 )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负数,高收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居中,中高收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4)收入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越小, 而收入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越大,这说明收入相对高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差异较小,而收入相对低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差异较大。
表8 不同收入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
项目 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变动范围
年份 19971998 1998 1998
高收入地区0.730.72 0.19
0.58~0.78
中高收入地区 0.730.69 0.30
0.54~0.91
中收入地区0.800.75 -0.02
0.57~0.91
低收入地区0.840.78 -0.40
0.58~0.9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8),统计出版社。3000元以上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2000~3000元以上地区包括福建、辽宁、山东、河北、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海南。1500~2000元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河南、安徽、山西、四川、宁夏、重庆、新疆。1500元以下的地区包括其余的地区。
3.不同收入水平组的农户的投入商品化程度不同
不同收入水平组农户的投入商品化程度不同,其总体趋势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对市场依赖程度愈来愈强。从表9可看出, 高收入水平的户均购买总额比低收入水平高出3.56倍。家庭经营现金支出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是低、高、中下、中等、中上收入水平。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是高、中上、中下、低、中收入水平,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是中上、中、中下、高、低收入水平。这说明收入水平愈高,农户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愈高;随着收入的增加,自给性消费行为弱化,生活消费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陈汉圣、 武志刚, 1999)。
表9收入水平与农户购买水平及结构(元,%)
分组项目低 中下 中
户均购买总额 4058.17 5424.38 7159.07
1.家庭经营费现金支出 1732.58 2026.21 2581.21
2.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
42.6837.3536.06
3.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 110.38
149.94
177.53
4.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2.71 2.77 2.48
5.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215.21 3248.23 4400.33
6.在总购买量中的份额
54.5859.8861.46
分组项目
中上 高
户均购买总额 9687.45 22575.09
1.家庭经营费现金支出 3393.2 8888.88
2.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
35.0339.37
3.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 296
888.62
4.在总购买量中的比重3.06 3.94
5.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5998.45 12798.09
6.在总购买量中的份额
61.9256.69
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比重是指占总购买量的比重。
小结:农村居民已从“无风险预期”向“风险预期”的消费行为转变,从攀附式和集中式消费模式向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转变。农民收入中持久收入的增长及其稳定性是影响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中的暂时收入部分主要用于储蓄,而不是即期消费。目前农民持久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可能出现的下滑趋向,必然会影响农民的现期消费乏力不振。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购买增长的差异不同,高收入组的现金支出在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更偏重于投向家庭经营和增加固定资产,而低收入组的农民由于受收入的限制,现金支出的大部分仍在于维持生活,而对生活投入和增加固定资产无暇顾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倾向不同,农村购买力向高收入阶层集中,低收入阶层虽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高收入水平的农民消费对市场依赖更强,商品化程度也越高。
因此如何稳定增加农民的持久收入和形成合理的收入和消费差距以提高整体的消费倾向是制定鼓励农民消费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四、促进农民消费的措施
(一)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目前应准确看待和处理国家财政与农民利益的关系,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提高收入的预期。农民的消费行为已从攀附式的消费行为上升到有风险预期的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政策的制定,应以稳定增加农民的持久收入为出发点。
首先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国家、集体和农民相结合的农业投资体系。
其次要根据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经验积累,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对减产实行补贴措施。同时,粮价不振是当前物价走低的重要基础,只要存粮供给剩余存在,粮价就将长期受到压制而无法回升,因此应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和保护价。
第三,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动收入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难以进入资金市场、直接融资又很困难的情况,应重视对乡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增加投资。同时,应积极引导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第四,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增长率要低于农业经济增长率和农民收入增长率。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消费预期
在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因素中,社会经济预期和经济安全是第一位的,收入增幅下降是第二位的。目前正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使农民的预期支出增大,另一方面农民的直接投资渠道少,金融证券市场风险大,农民缺乏经济安全感,因而会减少当前的消费。改善经济预期,关键在于完善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经济安全感。
(三)构建有利的农村消费环境
国家以往对直接关系农民生活的水、电、交通和通讯等重视不够,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农民使用家电的需求。因此,近期构建有利的农村消费环境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其次要降低农村用电的价格,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同时要治理目前农村存在的乱收费、自律价、限价、指定购买渠道等不利的外部消费环境。
(四)形成合理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消费倾向
根据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界定,采取积极的消费政策引导农民消费,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消费倾向,以利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收入的趋同化,易导致低层次上的集中消费,但如果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人群增加,将会导致社会总体边际倾向降低,不利于消费的增
长。因此制定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政策,要倾向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提高整体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