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对策论文,人民币论文,风险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当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改6年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经历了较快升值、基本稳定和弹性增加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较快升值阶段,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第二阶段是基本稳定阶段,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不变;第三阶段是弹性增加阶段,2010年6月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5.3%,与2005年7月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25%。可以说,汇改6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呈现出单边升值的趋势,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会带来怎样的风险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是本文探讨的三个重点问题。
一、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
可以说,汇率升值压力有两种,一种是短期压力,一种是长期压力。前者是内外经济失衡的结果,表现为国际收支大量持续顺差;后者是经济长期走强的结果,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中国目前的情况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作者给出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分析有三方面:原因之一:内外经济失衡和持续双顺差;原因之二: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因之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下面依次进行分析:
(一)原因之一:内外经济失衡和持续双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项,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1994-2010年,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账户为流出外,其余16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状态,并且这几年双顺差的规模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8万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1.“双顺差”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双顺差”意味着人民币供小于求,因此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都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由于人民币的供给小于需求,人民币的价格就会上升,即汇率就会下降,人民币就会升值。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是导致双顺差的原因之一。外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选择加工贸易,以此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完成简单的装配,由于加工贸易条件下的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即贸易为加工生产带来了增加值,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火爆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大规模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导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再者,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也是导致双顺差的原因所在。我国在制度安排上,明显鼓励出口,鼓励外资流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
2.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从国民收入恒等式我们知道,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因此,经常项目盈余代表的是一国的对外净投资。我国经常项目长期盈余,突出反映了我国储蓄过剩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既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高、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又与崇尚节俭的文化等因素有关。我国年均储蓄率仅次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高于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国内储蓄率,远高于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二)原因之二: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贸易条件就是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改善贸易条件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口部门的经济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一方面是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实际降低,另一方面是实际汇率升值。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我国制造业和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在这里,需指出,对于可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划分,贸易品多集中在工业部门,非贸易品集中在服务业部门。按现行统计口径,工业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笔者下面选取的是对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比较分析,以此作为中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以1991年为分界点,1991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基本上低于或等于美国,但是1991年以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美国。在工资方面,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年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中国制造业名义平均工资1986-2006年复合增长率为17.4%,而同期美国是2.6%,中国平均每年高出美国14.8个百分点。
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以1991年为分水岭,1991年以前,我国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和5.6%,分别比美国高出5.8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然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2%,比美国低。在名义工资相对劳动生产率大幅上升背景下,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名义工资/劳动生产率)大幅攀升。1991年以后,由于名义工资保持高速增长和物价大幅回落,我国实际工资年均增长速度比前期提高2倍,与美国相比平均每年高出14.9个百分点。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14.1%,是前一期同一指标的6倍多,比美国同期指标高出10.3%。由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工资增长更快,单位劳动成本就持续下降,现有的贸易条件实际上有利于我国。
(三)原因之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贸易竞争指数,也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是用某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即TCi=(Xi-Mi)/(Xi+Mi),其中TCi为一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i为一国某时期i产品的出口额,Mi为该国同时期i产品的进口额。它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势的程度。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意味着一国是i产品的净出口国或净供给国,该国i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竞争力越强。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意味着一国是i产品的净进口国,该国在该类产品上缺乏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越接近-1,表明竞争力越弱。如果贸易竞争指数等于0,则表示该国该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口相等,则可称为中性竞争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1980年的0.134下降到2010年的-0.577,总体而言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下降。原因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消耗过大,我国的资源相对不足而不得不依赖进口。而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该类产品从比较劣势逐步地向比较优势转化。究其原因,外资的进入部分地弥补了中国资本和技术的不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从90年代初的跨国中小型企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项目(“三来一补”占相当比重)变为90年代中后期的大型跨国企业(500强中的200多家)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是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有所改善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1980年的-0.019上升到2010的0.314,贸易竞争指数上升,比较优势增强。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我国一直以来维持的低工资水平有关。虽然资源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下降,但由于其在我国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为8%,这使得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比较小。占主要影响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两者的占比高达9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保持较强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计的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依然会保持贸易顺差。
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济风险
(一)抑制出口增长。
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危害。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减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出现贸易逆差现象(见表1)。从外部情况来看,次级债危机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基本已成事实,欧盟由于受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拖累及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其经济亦呈现衰退的迹象。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这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将有可能减少。
据统计,目前我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35%,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出口型企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人民币快速升值及信贷从紧的背景下,这些中小型的出口企业受到利润下降和资金流断裂的双重压力。据调查发现,将近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利润率在5%~10%的占28%,10%~15%的则只占9.57%,高于15%的只有5.45%,可见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并不高,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84.07%的出口企业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低利润率仍然是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的一大特征。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国出口产品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等问题,大部分出口企业属于简单加工贸易类型,加工贸易占到我国出口贸易总值的50%以上(见表2),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
第二,我国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面。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存在着总体数量大但单个规模小的特征,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价格协调机制,因此,出口议价能力并未随总量不断增大而提高,成本的上升很难通过价格的提高来进行转嫁。
第三,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等国鼓励本国的加工贸易,国内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加工贸易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低的特征只能迫使出口企业采用“以价取胜”的策略,从而造成各出口企业竞相低价抢占份额。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人民币升值,在华有分支的美国公司正考虑各种措施来抵消升高的劳动力和出口成本。有些公司在考虑将工厂搬出中国。生产跑鞋和运动服的生产商Brooks Sports Inc.在中国每小时的工资率增长了50%。该公司正加速在亚洲其他地区生产商品的计划。同样生产运动鞋的耐克的代工厂也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南已经成为耐克鞋类产品的第一大来源地,中国制造退居第二。音响设计制造商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首席执行长包利华表示,从中国采购的零部件成本正在上升。Harman从中国制造商采购的零部件约占总量的25%。Harman正在同中国供应商合作,以帮助这些供应商搬迁到工资上涨没有那么严重的国内其他地区。包利华说,他已经说服一些零部件制造商和磁铁制造商转移到成本较低的中国西部地区。
第四,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对美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另外,欧元区经济亦呈现放缓迹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不断利用技术、关税等壁垒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成本。
第五,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采用美元结算,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导致了出口企业的利润被吞噬。
以上充分说明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出现普遍偏低的现象,而人民币快速升值无疑又对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二)增加金融风险。
人民币升值,加之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元贬值,促使全球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加入到人民币投机的行列中,股市和房地产的投资将达到高潮,势必诱发经济泡沫的急剧膨胀。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多为国际游资,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威胁,增加了金融风险。
人民币升值与国际游资之间有棘轮效应,外汇占款随之迅猛增加,货币供给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更严重。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从2010年3月末1美元折合人民币6.826元升至2011年5月10日6.4935元,屡创历史新高。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即使不为国内经济运行和物价上涨发行一分钱的基础货币,仅与外汇储备相对应的外汇占款余额已逾20万亿元,外汇占款使人民银行被动地发行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人民币升值与国际游资之间有棘轮效应,即: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预期成为现实,豪赌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涌入,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国内货币供给被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通货膨胀严重;国际热钱涌入后,增加了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被迫加速,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现实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加速蜂拥而入,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加快,外汇占款随之迅猛增加,货币供给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更严重。
(三)增加就业压力。
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期估计,仅2008年城镇失业人口可能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有资料显示,外资在我国制造业总投资中所占比例接近50%,同时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人民币升值会打击我国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就业的主力军;目前国内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所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出口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低技术劳动力的能力很强。同时,国内存在着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就拿经济强省广东来说也同样存在沿海地区富裕而内陆贫穷的现状。因此,通过出口企业的发展来扩大市场空间,弥补内需不足的现状,进而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以此来缩小地区、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差距,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更多的民众能够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币升值也将增加外资企业的生产性支出的美元价格,从而影响其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三、政策建议
(一)中小型出口企业向内地落后地区转移的政策。
出口企业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以及吸纳国内剩余劳动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很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纺织、鞋、帽等制造业等对农业发展都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因此,现阶段对于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仍然需要适度保护,而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地价以及相关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对这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向内地落后地区转移的政策。面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地价等相关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小型出口企业实行向内地转移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但内地省份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鼓励政策缺乏以及政府信息透明度不够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内陆省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为内陆省份尽快承接转移而来的出口企业奠定基础,另外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思维来鼓励相关企业的进驻。
(二)正确把握好人民币升值与出口企业产业升级的关系。
依照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利用本币升值促进其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现阶段我国与这些国家当年的国内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我国虽然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目前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分化仍然很严重,其中基尼系数已经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国内还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而出口型企业在吸纳国内剩余劳动力、消除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分化方面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央行应把握人民币升值节奏,给予我国出口企业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产业升级,切勿操之过急造成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加剧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疏导外汇、特别是国际热钱流出。
在这轮汇改中,由于我们选择了小幅、渐进、可控的人民币升值策略,导致国际投资者形成了人民币汇率将会不断升值的单边预期。当前的人民币升值策略造成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是造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一系列困难的根源之一。为应对人民币兑美元单边升值,阻击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可实行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王健,2005),是指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要提高,汇率变化的频率要增加,双向浮动即人民币能升又能降。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避免人民币单向升值,充分体现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汇率双向浮动让投机热钱无法看清市场走势,增加其投机风险。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会改变当前人民币兑美元单边升值的趋势,从而实现国际社会提出的“人民币汇率更有弹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疏导外汇、特别是国际热钱流出疏导外汇流出,关键是疏导国际热钱撤离中国并将国际热钱堵在境外,调整汇率政策的核心是建立适应开放经济要求的利率一汇率机制。双向浮动的汇率与利率政策组合,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国际热钱在进行角力,如果人民币双向浮动时,贬值时间多而升值时间少,则国际热钱撤出速度会加快。在人民币双向浮动条件下,汇率和利率组合为:一是将治理通货膨胀目标置于最优先地位,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人民币利率不变的组合;二是考虑治理通货膨胀同时要防止宏观经济较大幅度下滑的目标,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利率下降的组合。与人民币汇率政策配合审慎控制升息节奏,防止利差导致热钱涌入。要充分发挥利率政策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作用,利率政策必须与双向浮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协调:当人民币升值时,提高利率,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当人民币贬值时,降低利率,防止经济下滑和国际热钱流入。
(四)确立新的货币政策目标。
当一国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时,需要建立与新汇率制度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确立新的货币政策目标,以维持市场对一国货币政策及新汇率制度的信心,这在汇率制度转型初期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M2目标增长率的指导意义,加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资本流动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难,也使M2的实际增长率往往与目标有较大的偏离。加之,国内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如借记卡和信用卡、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回购协议、短期政策性金融债和政府债券以及托管类金融资产等都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货币职能,需要及时调整货币统计口径和货币层次划分,以反映金融机构的变化和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主体地位的增强使货币信贷总量的可控性也趋于降低,以此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操作上越来越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货币信贷总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本项目逐步放松,货币替代作用必然会增大,导致货币供给和需求函数更加不稳定,从而使得数量调控难度加大。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确立新的货币政策目标尤为重要。例如,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制。纵观世界上由固定汇率转为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成功者(如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欧元区等)通常有效地用新的“名义锚”,即以盯住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代替旧的“名义锚”。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同时,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由此可以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为汇率制度的转型提供有力的保证和前提条件。
(五)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由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加、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中小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出口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境,恰恰是推动出口企业更新换代、国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良好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导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只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外贸增长格局应由主要依靠外商、国企“两分天下”的格局向以民企出口为主体的民企、外资、国有“三分天下”格局的方向转变。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有58%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完成的(见表3)。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2002-2010年的9年中,非国有企业(内资)的出口总额增长14.6倍,从2002年的327.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812.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提高到2010年的30.5%。从额度上看,虽然民企出口增长很快,但与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出口额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民企的发展,大力扩大民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三是外贸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必须要多样化并不断升级换代,逐步实现由主要依赖有形产品向无形服务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表4中,我们可以得出制成品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0年的94.8%。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下降。原因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消耗过大,我国的资源相对不足而不得不依赖进口。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和运输设备这两类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从比较劣势逐步地向比较优势转化。因此,我们的出口产品必须围绕世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加速升级换代,及时推进有形产品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外贸的平稳增长。同时,要拓展外贸领域,充分挖掘服务业、文化、技术、人才等未来贸易的“富矿”,紧跟当今世界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潮流,力争在外贸增长途径上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彻底摆脱资源、技术的束缚,抢占全球贸易链条的高端环节或制高点。
(六)人民币国际化能减少汇率风险,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
“走出去”已被确定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开放战略,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将逐步从过去简单地引进外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转向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重的全球战略。这一战略的转变,将大大增加境外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也是人民币获得更多国际金融市场份额的契机。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国际金融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是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状况也将逐渐被改变,全球货币体系的格局将随人民币的国际化而改写。人民币国际化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中国由一个外汇短缺大国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大国,这是中国对外金融开放30年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与这一变化相联系,中国还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从资本短缺大国转变为全球最大资本净输出国、从对外债务大国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对外债权国。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鼓励人民币流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中的一部分就将不再以外汇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外部失衡的压力会得到缓解,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压力也会下降。另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其战略和政策取向可用“三步走”的战略来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的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在地域扩张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人民币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三步走”中的步骤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相互交叉进行的,不可作绝对化理解。另外,“逐步”意味着每一步都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贻误良机,要逐步有序、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标签:人民币升值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外汇论文; 双顺差论文; 人民币汇率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人民币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热钱论文; 升值空间论文; 国际收支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