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启示_世界历史论文

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启示_世界历史论文

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样性论文,启示论文,道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其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规范”或“统一”各国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中国应当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毫不动摇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 第三世界 现代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而相继进入独立的发展阶段。战后50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终趋势。但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也同时表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各具特色的。分析、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可以坚定我们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有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 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五种类型

从现有情况来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大体上有以下五种类型。

(1)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这仍然是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仍以私有制的市场机制为主动力,结合一定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对西方的全面开放,引进国际资本、输入先进科技,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国家成为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这类国家在拉美有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在亚洲有韩国、新加坡、土耳其,在北非有埃及等。

(2)社会主义发展方式。有些第三世界国家则超越了资本主义,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基本的原因或是旧社会内在机制的坚固性使资本主义受阻,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或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起与影响,而选择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在亚洲有中国、越南、朝鲜等,在拉美地区,古巴一枝独秀,在70年代的非洲莫桑比克、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刚果、贝宁等国家都曾选择过“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

(3)试图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发展方式结合的并生形态。 早在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就曾提出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和政策的某些方面兼收并蓄的思想。尼赫鲁的思想,自70—80年代后为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所进一步付诸实践。

(4)殖民地发展方式。 仍然有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在此种方式中徘徊发展。殖民地发展方式是传统封建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混合生长的变异的过渡性方式。其特征如下:第一,边缘社会地区内部经济相互脱节,而这些脱节部分与核心国家联系在一起,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所支配;第二,边缘社会农业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大部分都以各种方式流向核心国家,投入资本国际积累;第三,边缘社会形成了在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控制下的大批贫乏的小土地所有者,其简单商品生产纳入资本与市场关系中;第四,在政治关系上,寄生地主和商人资产阶级成为国家政权的支配力量。如在巴西、印度的一些地区,这种殖民地发展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5)伊斯兰发展方式。其实质是基于伊斯兰历史文化遗产、 企图超越西方现代化经典道路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小生产者发展方式。霍梅尼曾明确表示其特征是:既不是西方,也不要东方。伊朗1979年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其理论化为现实,成为这一独特发展道路的典型。

二 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内外原因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印证了革命导师列宁的这个论述。这种印证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地内外原因的。

(1 )导致欧美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对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已不复存在。

早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是在民间自发地,以经济和非经济手段掠取他国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为前提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2〕率先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 即是因为它大大领先其他国家获取丰富的人力与自然资源。英国工业革命后不久,该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的一段话就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场;在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源源流进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我们的咖啡、糖果和调料的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在美国南部的大片棉田现在扩大到了地球上所有气候温和的地区。”〔3〕而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在它们未独立前即已成为外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掠取对象以及外国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其资源与财富大规模流出本国,因此,欧美早期现代化的经典方式,即以资源的充分供给为基础,实行完全的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已不适合于第三世界的晚近现代化。

(2)从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看,现代化愈晚,所受制约愈大,可变性愈强。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英国、法国开始现代化时,只是受到西班牙、荷兰等少数几个殖民国家的制约;而当德国、俄国、日本等后起国开始步入现代化时,不仅要受到已现代化的国家制约,而且它们之间也充满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对于波及全球范围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来说,所受制约就更大了。早发展国家现代化是在民间自发地产生,在此过程中当然会有现代力量与传统力量的抗争,这种抗争有时也会很激烈,但既然现代因素是在传统社会中自行产生的,说明从趋势上看它必然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力量,终究会克服传统的障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不同,它们缺乏产生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现代因素是难以在传统的汪洋大海中生长的。而人为干预是具有多变性的,极不稳定的。

(3)就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内部条件而言,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内外环境因素(包括人口、资源、经济类型和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教育水平、国际地位的差异),特别是各个社会集团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瓦解、分化、组合情况不同,其社会形成的历史合力必然造成现代化不同的道路和模式,即使“相同的经济基础——按其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无穷无尽的历史变异和程度差别。”〔4〕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形成, 恰如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所阐明的那样:现代化前的社会状况与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这些社会发展的具体面貌及其所遇的问题。〔5〕

三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多样性及其成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曾做过多种探索,从早期的“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中西互补”,乃至胡适先生鼓吹的《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6〕但中国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上述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那么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和把握什么问题呢?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或者说把思想僵化在某些教条上。邓小平同志回答了这个问题,把马恩列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带入了一个新天地。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判断是否社会主义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讲了生产力问题; 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包括了所有制、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解放生产力”的改革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和文化,又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关。总之,它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诸多方面,意义重大。而邓小平同志关于判断姓“资”、姓“社”标准的论述,可以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中,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奋勇向前。

第二,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现代化,实际上是国家的工业化,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当今世界在现代化道路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竞争,是经济建设的竞争。能否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重要问题,是重中之重。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各种有利条件,是能够使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在上个世纪初,主宰世界经济的是英国,它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美国不足10%。到本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它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经济的一半以上,而英国降到不足10%。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抓住“冷战”条件下不花钱“白坐安全车”的时机,抓住美国侵略朝鲜、越南的战争对日本产品的“特需”订货的时机,抓住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抓住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环境比较宽松的时机等,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巨人,到199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国的5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亚洲“四小龙”在本世纪50年代甚至60年代初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但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抓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及当时国际资本市场比较宽松和西方国家资本流动的政治取向带来的大量外资,使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经济实力水平目前已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地区)”标准;他们已由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举而成为“新兴工业国(地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10〕所以我们应当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尽快实现。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注意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在挑战和竞争中脱颖而出。近现代中国历史已证明,闭关锁国只能延误现代化。首先,只有改革才能改变我们过去那种严重束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使本质上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适应和促进我国现代化运动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为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出最佳社会条件。其次,奠定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运动在本质上和历史上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运动,发展到今天,这种世界性表现得空前突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已经发展到国际的范围。世界性现代化运动的多条道路之间呈现出并存、共处、竞争的复杂关系,作为后者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特别是我们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点十分低,经验十分缺乏,特别需要向先行者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批判地吸收他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这样,改革、开放便成为我们时代的客观要求。只有开放才能向别人学习、取经,只有改革才能批判地、最有成效地吸收他人的一切有益于我们搞现代化的东西。总之,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在这种并存、共处、竞争关系中,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并有可能超过先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根本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大国里进行现代化建设,如果离开党的领导,是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每个共产党员都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培养千百万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活力;要严格党内生活,健全党内民主,认真搞好民主集中制。如此等等,一言以弊之,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2〕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中国早日实现。

注释:

〔1〕《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第25 卷第892页。

〔3〕P.肯尼迪:《没有永久的霸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14页。

〔5〕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页。

〔7〕〔8〕〔9〕〔10〕〔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372、373、377、248、39页。

标签:;  ;  ;  ;  ;  ;  ;  ;  ;  

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启示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