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彩超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以及手术确诊。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彩超诊断。对病理结果与彩超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和手术诊断,50例患者均为卵巢子宫内膜移位囊肿,经彩超共诊断出42例,符合率为84.0%(42/50);50例患者中,其中经彩超诊断的42例卵巢内膜异位症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另外8例出现误诊,彩超术前诊断为右侧输卵管妊娠流产型1例、炎性包块3例、卵巢卵泡囊肿4例。而术前经超声诊断,42例患者中有24例同时合并子宫腺肌疾病,且有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另外有4例出现误诊,术前彩超诊断为子宫肌壁间小肌瘤3例、子宫内膜增生1例。结论:针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采用彩超进行诊断后能够达到较高准确性,且能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加以明确,同时还能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彩超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效果;研究
近些年,由于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且发生妇科疾病的几率也在增加,其中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约为10%-15%,因而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和关注【1】。在临床妇科疾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常见,且其行为与肿瘤侵袭、种植具有类似的特点,但其为良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人体的正常位置之外的其他部位,且一般发生于盆腔,且发生在卵巢的几率高达80%【2】,目前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采用的诊断方法较多,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MRI检查等。其中彩超诊断具有简便、快速、有效等特点,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3-4】。因此本文选取我院从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从而对彩超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以及手术确诊。患者年龄为20-53岁,平均年龄为(24.8±5.7)岁,病程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8±0.3)年。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实施彩超诊断。检查方法为:即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型号选择为迈瑞DC-8型、迈瑞M7 Expert型、迈瑞DC-8Exp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阴道彩超进行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5.5-7.5MHz,对巨大的包块则同时辅以腹部彩超进行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2.5-5MHz,然后仔细观察患者子宫及双侧附件区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同时对肿块血供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然后对血流阻力指数进行准确计算。
2.结果
2.1彩超诊断结果
经病理和手术诊断,50例患者均为卵巢子宫内膜移位囊肿,经彩超诊断出42例,符合率为84.0%(42/50);50例患者中,其中4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另外8例出现误诊,彩超术前诊断为右侧输卵管妊娠流产型1例、炎性包块3例、卵巢卵泡囊肿4例。而术前经超声诊断,42例患者中有24例同时合并有子宫腺肌疾病,且有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有4例出现误诊,术前彩超诊断为为子宫肌壁间小肌瘤3例、子宫内膜增生1例。
2.2超声表现
42例患者共检查出52个异位囊肿,其中8例患者为双侧患有囊肿,且均处于卵巢部位,体积为:最大(87×91×142)mm,最小(7×8×8)mm。52个异位囊肿中,有30个与患者子宫附件存在程度不同的粘连,且轮廓毛糙,部分边界模糊不清,且存在结节,囊壁厚薄程度不一,部分囊肿内存在分隔。其中13个包块内出现血流信号,分别为:9个为高阻低速(RI>0.7,PSV<50cm/s);2个为低阻低速(RI<0.7,PSV<50cm/s);2个为低阻高速(RI<0.7,PSV>50cm/s)。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的原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随着卵巢激素的周期性逐渐改变,病变区域的内膜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并产生紫褐色斑点,继而慢慢变为小泡、结节,最终发展为囊肿,且大小不一。据已有临床研究表明,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超声诊断的检出率约为74%,且具有较高准确性。因此通过采用彩超诊断卵巢子宫内膜移位囊肿,既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同时还能为患者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5】。
而本文的研究中,经病理和手术诊断,50例患者均为卵巢子宫内膜移位囊肿,经彩超诊断出42例,符合率为84.0%(42/50);50例患者中,其中彩超确诊的42例卵巢内膜异位症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另外8例出现误诊,彩超术前诊断为右侧输卵管妊娠流产型1例、炎性包块3例、卵巢卵泡囊肿4例。而术前经超声诊断,42例患者中有24例同时合并有子宫腺肌疾病,有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有4例出现误诊,术前彩超诊断为子宫肌壁间小肌瘤3例、子宫内膜增生1例。因此,可以看出,彩超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采用彩超进行诊断后能够达到较高准确性,且能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加以明确,同时还能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卢一丹,金玲玲,王翼飞. 不同手术方式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及术后疗效的比较[J].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01):81-82.
[2]蔡玉,刁海丹.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8):17-18.
[3]张晓爽. MRI与彩超在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5):66-67.
[4]杨海坤,吴成勇. CRP与CA125联合阴道彩超检查在卵巢癌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4):75-77.
[5]李小芳,张丽雅,朱汉红. 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两种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1,32(23):3115-3117.
论文作者:陈力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卵巢论文; 囊肿论文; 彩超论文; 患者论文; 子宫论文; 内膜论文; 病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