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虚假信念和元表征的理解_过程能力论文

幼儿对误信念与元表征受干扰的真信念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干扰论文,信念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44.12

1 引言

在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中,Perner等提出的元表征假说最为经典[1],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元表征则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再表征,据此本研究认为人对他人错误信念和真实信念的理解都能被称为元表征。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其执行功能相关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幼儿认知发展研究中最令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话题[2,3]。有研究者进一步认为抑制性控制可能是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核心共同成分[4,5]。而心理理论的执行功能假说对二者关系的讨论更深入,Russell[6]认为幼儿在任务上的失败要么产生于一个执行表现问题,即阻止他们表现已知的,即表达论;要么产生于一个更深层的执行表现问题,即它限制儿童使其不能第一位构建心理状态,即产生论[7]。李艳玲等[8]依据表达论,对标准任务进行阶段性修正,采用阶段性的误信念任务更深入考查了元表征和抑制两种能力在儿童错误信念理解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元表征和抑制控制及其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既然儿童的元表征和抑制能力对儿童理解误信念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儿童要抑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依据现实偏向假说:是现实[9];但是还有研究者认为是其对现实的表征[10]。虽然一些研究结果侧面支持儿童信念理解的困难之一可能是难以抑制其对现实的表征,如:Roth和Leslie采用了部分真实信念任务[11],比较了儿童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和这种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在这种任务中儿童和一个表演者看见主试将一枚硬币藏到三个帽子中的一个下。表演者离开房间,主试给儿童一样的硬币让儿童放进那剩下的两个空帽中的一个下。然后问儿童:表演者回来以后会到哪一个帽子下面去找硬币?结果:与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相比,儿童在这种任务上预测他人行为的表现并没有很大的提高。Roth和Leslie认为儿童对真实信念的理解和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一样困难,这与许多研究者得出的普遍结论——儿童对真实信念的理解早于其对误信念的理解,非常不一致。Riggs和Simpson[12]认为出现这种不一致,是因为部分真实信念任务有三个选项且有两个客体,这比两个选项的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完成要占用更多的工作记忆资源。但是,本研究认为除了有工作记忆的因素之外,对于元表征起到干扰作用的现实表征也能影响儿童对信念的理解,即使这种信念是真实信念,只要对现实的表征进行干扰就会影响到儿童对于信念的理解。这一观点也得到一些侧面的证据,如李晓东等人采用了成人版的错误信念任务[13],探讨成人在完成错误信念上有无“知识偏差”,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不理想且无“知识偏差”。依据我们的对元表征的内容(小冰认为:小提琴在最左边、蓝色的盒子里面)干扰的解释,实验任务不仅干扰元表征内容的位置,也干扰了元表征内容的颜色,这对成人的认知加工要求过高,所以成人的表现不理想。李艳玲等[8]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对这种元表征受干扰的观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发现增加现实表征与儿童元表征的相似性会增加任务的复杂性。

基于以上研究事实将本研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儿童难以抑制的究竟是与现实完全相反的现实表征,即错误信念?还是与现实相符合、但是与信念极其相似的现实表征,即元表征受到干扰的真实信念?儿童在后者上的表现对于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理论建构有什么样的启示?这即本研究要探索的主要问题。Roth和Leslie的研究结果仅仅说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与标准误信念任务的预测他人行为的测试复杂度是相同的,但是儿童在这两种任务上表现出的信念理解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二者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但Roth和Leslie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示,仔细分析部分真实信念任务发现,一方面,依据表达论年幼儿童已经具有了信念的概念,但是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儿童因为不能抑制他们自己对于事物真实状态的知识而不能表达这种信念[7],而部分真实信念任务的内在加工过程非常符合这一理论观点,由此探索此任务与标准任务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探索表达论与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理论建构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比和分析部分真实信念任务和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结构,发现在前者当中并不存在错误信念的理解,相对于后者它只是对儿童的元表征起到干扰的作用,所以儿童在这种任务中理解真实信念的困难的来源可能在于对儿童已经形成的元表征干扰的现实表征。基于这种观点进行假设,儿童难以抑制的可能是与儿童对他人心理的元表征(sally的)非常相似的现实表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在Roth等的部分真实信念任务的基础上,采用和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结构相似,即有两个选项的元表征干扰任务,来探讨儿童在这两种任务上的表现的关系,如果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则说明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困难可能来源于其难以抑制和控制对其元表征的内容造成干扰的刺激。李艳玲等[14]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发现:阶段性误信念任务能考查出儿童误信念理解的不同水平。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幼儿理解误信念及这种受到干扰的真实信念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更好的比较儿童完成这两种任务的内在机制的相似性和不同点,本研究依据表达论对两种任务都进行阶段性划分[14]。部分真实信念任务的设置依据:儿童已拥有对信念的表征,随着故事发生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现实表征对儿童已有的信念建构所产生的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划分成与标准任务相对应的阶段,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元表征受干扰的真信念任务。

2 方法

2.1 被试

从某幼儿园随机抽取3、4、5岁儿童共101名,其具体情况如表1。

2.2 实验程序及材料

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房间单独测试,电脑呈现材料,主试和被试并排坐于电脑前。先进行言语能力测量和抑制性控制任务,休息10分钟后完成阶段性元表征干扰任务。两周后,被试以相同顺序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2.2.1 儿童言语智力的测量

采用宋杰和朱月妹[15]编译的韦氏学前儿童智力测验理解分测验(WPPSI),测试儿童的言语理解能力。施测过程用录音笔记录答案,依照韦氏学前儿童智力测验的评分标准评分。

2.2.2 抑制性控制系列任务

抑制性控制,Rothbart等认为它是指当个体追求一个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的一种能力[16]。在本研究中抑制能力特指抑制性控制。

小熊—狮子任务:先训练儿童按主试要求做各种手部动作,确信儿童能做出后,主试介绍小熊和狮子,小熊非常乖巧,它说什么你就照着做;狮子很凶狠,老是欺负小朋友,所以它让你做什么你都不做,把手放在腿上。在确认儿童明白规则且动作无误后,提供10个测试(小熊与狮子各5个,随机排列)。小熊和狮子的测试分开计分。小熊测试的评分标准:0=没动,1=错误的动作,2=部分正确的动作,3=完全正确的动作;狮子的评分标准则相反。得分分别在0-15之间。

白天/黑夜任务:当呈现绘有月亮和星星的黑色卡片时,要求儿童说“白天”;当呈现绘有太阳的白色卡片时,要求儿童说“黑夜”。儿童通过练习测试后,接受16次正式测试,卡片以ABBA的顺序呈现。儿童的得分以回答正确的数目来计算。得分范围0-16分。

2.2.3 两种信念任务

都使用看图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阶段性元表征干扰任务:这个红头发的男孩是明明,这个黑头发的男孩是亮亮,这里有一只小猴、一个白色的盒子和一个红色的盒子。明明和亮亮一起玩小猴,一会儿老师叫明明去帮她发水果,明明把小猴子放在红盒子里出去了。亮亮等了一会儿,明明没回来,亮亮说:小猴子真可爱,我也让妈妈买一只玩,然后他也出去了。不久,他带来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猴子(阶段三),这时问儿童测试问题:“这时候明明以为小猴在哪里?”记录其答案,继续:看亮亮正在玩猴呢,他玩得多开心啊(阶段四),这时问儿童同上的测试问题,记录答案,继续:他玩了一会儿把小猴放进了白盒子里面(阶段五,此阶段开始,幼儿已经形成的元表征开始受到干扰),这时问儿童同上的测试问题,记录答案,继续:这时候明明回来了(阶段六),这时再问儿童同上的测试问题,现实问题:现在有几只小猴,它们在哪儿?记忆问题:明明开始时把小猴放哪儿了?及行为预测问题:明明将到哪里去找小猴?记录儿童的答案。如果儿童现实问题或记忆问题回答错误,主试重新讲故事直至儿童理解。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这个短发的是丽丽,这个扎辫子的是梅梅,这里有一个小娃娃、一只粉色的箱子和一只黑色的箱子。丽丽和梅梅一起玩小娃娃,一会儿丽丽要回家吃饭了把小娃娃放在粉箱子里出去了。梅梅想玩小娃娃,她就把小娃娃从箱子里面拿出来,看她正将小娃娃从粉色的箱子里面拿出来(阶段三),这时问儿童关于丽丽的信念问题为:“这时候丽丽认为小娃娃在哪里?”记录其答案,继续:梅梅玩了一会儿小娃娃,停下来把小娃娃拿在手上(阶段四),问儿童同上的信念问题并记录。继续:梅梅的妈妈叫梅梅吃饭呢,她也要回去吃饭了,看她正把小娃娃放进黑色的箱子里(阶段五),问儿童同上的信念问题并记录。梅梅将小娃娃放进黑色的箱子以后出去了。这时候丽丽回来了(阶段六),这时先问儿童同上的信念问题,然后是现实问题:小娃娃现在在哪儿?和记忆问题:丽丽开始的时候把小娃娃放哪儿了?及行为预测问题:丽丽将到哪里去找小娃娃?记录其答案。如果儿童现实问题和记忆问题回答错误,主试重新讲故事直至儿童理解。两任务的计分方式:儿童记忆和现实问题都回答正确,其测试问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

3 结果

3.1 儿童在两种信念任务各个阶段上的通过率

表2对比幼儿在两种任务上的通过人数百分比,发现幼儿在两种任务上的总体趋势都是越到后面的阶段通过率越低,但都在阶段五通过率最低。

由表2可知,阶段五对于儿童理解信念产生的干扰最大。纵向比较各组幼儿在两种任务的相应阶段的通过率发现,其在阶段性元表征干扰任务上的表现好于其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总体而言,表征干扰任务比标准任务简单,同一个年龄组的儿童在这两种阶段性任务上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发展趋势。卡方检验发现,3岁组儿童在两任务相对应的阶段上的通过率都没有显著差异:4岁组在两任务的阶段五(=8.17,p=0.00)和阶段六(=8.00,p=0.01)上都有显著的差异;5岁组在两任务的阶段四(=15.17,p=0.01)、阶段五(=18.26,p=0.00)和阶段六(=17.50,p=0.00)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3.2 幼儿在阶段性元表征干扰任务与标准误信念任务相应阶段上表现的相关分析

两阶段性任务各对应阶段之间的相关表现出的总体趋势见表3。

由表3可知,两阶段性任务各对应阶段之间的相关表现出的总体趋势是:相对应阶段相关显著,具体而言前面对应的阶段相关显著,后面对应阶段的相关显著,而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五与标准任务的所有的阶段相关都显著。

3.3 儿童在抑制性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分别与其在两种信念任务上的表现的相关分析

儿童在抑制性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和其在两种阶段性信念任务上表现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儿童在抑制性控制任务的小熊任务上的表现和其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阶段五、六和行为预测问题,与其在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四、五上的表现分别显著相关;而在黑白任务上的表现和其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行为预测问题,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四、五上的表现分别显著相关。

排除言语和年龄因素的影响进行偏相关分析,如表5。

由表5可知,排除言语和年龄因素的影响后幼儿在抑制性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只与其在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四和五上的表现的相关显著,但与其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各个阶段的相关都不再显著。

4 讨论

4.1 3~5岁幼儿在两种信念任务上的发展趋势

为了探索3~5岁幼儿在表征受干扰的真实信念任务和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上表现出的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的异同,将二者都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阶段性划分[14],研究发现:幼儿在这两种阶段性任务上总体的趋势都是越到后面的阶段通过率越低,说明任务各个阶段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复杂度梯度。而在两种任务的行为预测问题上的表现都好于其相应任务阶段五和六上的表现,可能是儿童在行为预测问题上采用了其他非基于信念的策略,如根据“小娃娃”和“小猴子”的归属性进行预测,或者采用了Fabricius和Khalil[17]提出的看见等于知道,没看见等于不知道的规则[18];另外,与后面阶段相比,幼儿在二者的阶段五的通过率都最低,说明这个阶段对于儿童理解信念产生的干扰最大,儿童在这种事件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元表征干扰任务中,当亮亮将一只一模一样的猴子放在白色的盒子里时,产生的“猴子在白色的盒子里”现实表征,对幼儿对他人信念的元表征“明明认为小猴子在红色的盒子里”产生的干扰是最大的,从而使得任务的复杂度加大;这类似于错误信念任务中的“丽丽认为小娃娃在粉色的箱子里”的元表征受到“小娃娃正被放在黑色箱子里”的现实表征的影响[14]。并且对于同一年龄组的儿童在这两种阶段性任务上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发展趋势,这都说明两种信念在结构上以及幼儿完成这两种任务内在心理加工过程的相似性。比较各年龄组幼儿在两种任务相应阶段的通过率发现,除了3岁儿童在阶段五和阶段六上的通过率比较低以外,4岁和5岁儿童在其他任务上的通过率都在70%以上,说明元表征干扰任务对于儿童来说比较简单,幼儿在这种任务上的表现好于其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如:Wellman和Bartsch[19],及Garnham等[20]研究都发现幼儿对真实信念的理解早于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且3岁幼儿就能理解真实信念;但本研究发现3岁幼儿在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五和阶段六的通过率都比较低,而4岁幼儿才能通过这种任务,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真实信念任务都比以往研究中真实信念任务更为复杂。以上结果更进一步从发展的角度说明:幼儿完成元表征干扰任务的心理过程与其完成标准任务的心理过程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而后者可能牵扯了比单纯理解他人信念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4.2 幼儿在两种信念任务上表现出的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

以往的研究中探索幼儿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和部分真实信念任务(表征干扰任务)上表现出的信念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比较少[12],Roth和Leslie在研究中采用三个选项的任务,这会将工作记忆的因素带进实验结果中,所以本研究采用两个选项的任务。而Riggs和Simpson等虽然也采用了部分真实信念任务的范式,但是他们将两个任务混同在同一个故事中进行,所以儿童对于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问题的回答会相互干扰,因此本研究为了避免这些不足,对范式进行了改进。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虽然幼儿对于意外转换的错误信念和真实信念的理解都比较困难,但是不同年龄组的表现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3岁儿童在两种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其在两任务前面的阶段的通过率都大于50%,而后面阶段的通过率都很低,说明3岁儿童在现实表征受到比较小的干扰时能够理解错误信念和真实信念;4岁组在两任务相应的阶段五和六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说明4岁是儿童信念理解的关键时期,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阶段五)其受干扰的真实信念的理解已经比较成熟,而误信念的理解尚未成熟;5岁组在两任务相应的阶段四、五和六上差异都显著,说明5岁儿童信念理解已成熟,而其真信念的理解好于其误信念的理解。

幼儿在表征受干扰的真实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对于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理论建构有什么样的启示?为了探索这个问题,进行两任务各个阶段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其总体趋势是:二者相对应阶段相关显著。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五与标准任务的所有的阶段粗相关都显著,这说明幼儿对信念的理解,不管是真实信念还是错误信念,他们都要经历在干扰任务阶段五所进行的认知加工过程。仔细分析幼儿完成阶段性元表征干扰任务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其在故事发生的不同阶段,现实表征对幼儿对他人真实信念的元表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和表达此元表征理解的过程,幼儿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过程与此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说明幼儿完成标准误信念任务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理论的执行功能假说的表达论的观点相一致[6,7]。但是表达论认为: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幼儿因不能抑制他们自己对于事物真实状态的知识而不能表达元表征,这种假设与本研究的结果并非完全吻合,本研究发现尽管从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三开始到阶段六事实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信念一直都是真实的,但是幼儿在任务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尤其在阶段五的通过率最低;而对于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的阶段四、五和六相同的现实知识是小娃娃已不在红色的箱子里面,而分别在梅梅的手上、正放进黑色箱子、在黑色箱子里面,幼儿对现实的知识相对于信念的不真实性是等同的,但是幼儿却在任务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这都说明幼儿不能表达这种元表征并不是因为难抑制他们对真实状态的知识,真正难以抑制的可能是其与元表征相似的现实表征。由此,结果符合但不完全支持表达论。

4.3 幼儿的抑制性控制与其在两种信念任务上表现的信念理解能力关系

抑制性控制任务中的小熊任务与标准任务的阶段五、六和行为预测,以及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五、六的粗相关显著,而其行为预测问题则与小熊任务相关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干扰任务的行为预测问题可能不仅是基于幼儿对信念的理解,而且很可能基于图片中的小猴子的归属性去回答,这在对儿童的访谈中也得到验证。抑制性控制任务中的黑白任务与标准任务的行为预测,及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四和五相关显著;排除年龄和智力的影响后,小熊任务和干扰任务的阶段四,黑白任务和干扰任务的阶段五的偏相关仍然显著,但是标准任务和抑制性控制任务偏相关却不再显著,说明两种阶段性信念任务与抑制性控制的关系表现出不同,可能因为两者各有侧重:黑白任务主要侧重于抑制控制的控制方面,而小熊-狮子任务则侧重抑制性控制的抑制和执行的转换,而两种信念任务卷入的抑制控制有细微差别。同时,排除言语和年龄影响后幼儿在抑制性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只与其在元表征干扰任务的阶段四和五上的表现的相关显著,说明儿童在元表征干扰任务中的心理加工模式为元表征与抑制性控制的关系:即先理解和建构他人的心理表征,然后排除干扰信息的干扰保持并表现元表征;但是,排除言语和年龄影响后幼儿在抑制性控制任务上的表现与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相关不再显著,这与张婷等[21]及Oh和Lewis对韩国被试的研究[22]结果相同,一种原因可能是我国幼儿的抑制控制发展快于西方儿童[23],完成元表征干扰任务只需要幼儿对已形成的元表征在抑制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保护则已,而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则牵扯到在形成元表征的同时进行对无关因素的抑制控制,而这两种心理过程的结合需要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参与,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我国儿童缺乏丰富心理理论的生活经验[24],所以幼儿先成熟的抑制性控制难以在其后发展的错误信念理解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

综上,幼儿完成后者的心理加工过程虽然卷入了其在元表征干扰任务中的需要的心理加工模式,但是这远远不够,完成它的心理过程要更复杂,它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理解信念的元表征能力和抑制性控制能力之外,还可能卷入更多能力和加工过程,如:工作记忆和元认知[25]、反事实推理过程[26]等,而儿童必须综合应用这些能力,才有可能通过这个“经典”的任务。

5 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完成元表征干扰任务和标准任务在各个对应的阶段经历了非常相似的发展趋势,但前者比后者简单;(2)幼儿完成阶段性标准误信念任务的心理过程很可能卷入了在不同的情况下抑制干扰因素,保持和表达已有的元表征理解的心理过程,研究结果符合但不完全支持表达论;(3)幼儿完成元表征干扰任务可能只需要幼儿抑制干扰信息表达已形成的元表征,而完成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则需要在形成元表征的同时对无关因素的抑制控制,而这两种心理过程的结合可能需要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参与。

标签:;  ;  ;  ;  

儿童对虚假信念和元表征的理解_过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