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学历失业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学历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虽然其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但其增长的趋势却令人担忧。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提供的数字:截止2001年6月底,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4.0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为0.21万人(《中国青年研究》,2002)。另据深圳市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研究生仅占2人;但是到了2001年5月9日,大专以上的失业人数总数达到3157人,占失业总人数的12.34%,其中硕士8人(武卫强,2002)。再据2002年3月27日至28日在长春召开的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今年高校毕业生145万人,将有37万学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单位(任实,2002)。
以上数字表明,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高学历失业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本文就高学历失业的特点、原因及相应对策展开分析。
特点分析
何谓高学历者?人们普遍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获得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可以称为高学历者。高学历失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以下特点。
1.结构性失业。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电子、自动化、机械、师范等科类专业的高学历者需求旺盛,而对哲学、历史等科类专业高学历者的社会需求较小。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上亟须一批通晓世界贸易规则及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如金融保险业、财经贸易、司法类的高学历者,将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滞后而引发短缺。如2000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研究生首次突破3000人,2001年已达到4000人,预计今后还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孙展,2002)。但用人单位却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所需要的专业相对狭窄,一些特殊岗位很难找到合适人选。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对高学历人才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又是大量不对口专业研究生的相对过剩。
2.假性饱和。大学生、研究生真的多到找不着工作了吗?其实我国目前高学历者在劳动力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还没多到找不到工作的程度。目前的高学历失业其实是一种“假饱和”。一方面,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人员日趋饱和,难以承载大学毕业生。例如,我们国家每10余个大学生里就有1个是会计专业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就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极其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大学毕业生,却被户籍规定、学历要求等相关政策卡住了。为此.国务院发出(1998)16号文件要求:“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支持和鼓励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单位接收毕业生。”
3.学历层次的分化。在高学历失业群中,专科学历层次失业所占的比例较大,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失业比例有上涨趋势,博士生学历层次失业仍属少数。据统计,2001年,115万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研究生为95%,本科生为80%,而人数最多的专科生只有40%;2002年,总毕业人数达145万,其中研究生8.8万,本科生63.6万,专科生72.7万,比2001年的115万上升近40%(胡解旺,2002),大幅度增长的专科生数量给其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失业比例有上涨趋势。据深圳高级技术学院院长王亮说,在深圳市民中,大学生失业率在逐年上涨,前几年不到5%,今年已经达到17%(《中国青年研究》,2002)。此外关于研究生就业遭遇寒流、研究生就业难的报道在全国各大媒体也屡见不鲜。
原因分析
高学历者缘何失业?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这其中既有来自高校的原因,也有来自用人单位及高学历者自身的原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人把高学历失业归结为高校持续扩招所带来的结果,这种提法是不严谨的,因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阶段,在全国,距离大众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扩招本身对就业影响不大,主要问题在于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一些学校因其传统学科基础雄厚,扩招比例和规范也就相对较大;而一些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扩大招生。据2001年统计,高等学校如果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全国还缺约10万名大学教师(曹殊,2002)。高校师资不足,使得很多院校不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调整专业,只能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扩大招生。其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社会不需要或质量不高,必然造成他们就业难。
2.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力度。高等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的。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缺乏必要的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在目前情况下,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的院校可谓屈指可数,仅限于几所顶尖的名校,一些普通院校即使建立了类似机构,大多数是属于招生办名下,而且也仅限于信息的传达。第二,就业教育零散。目前,“就业教育”在绝大多数高校中还未成为一门正式课程,高校就业教育零散,或者在思想品德课中点缀一、二;或者在毕业前由有关领导进行一次动员。所以学生无法把握宏观就业形势,对就业的艰难性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第三,就业信息提供不足。就业信息,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但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可谓极度匮乏。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最近以2030名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旨在了解就业信息与毕业生择业倾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认为,高校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就业信息不足。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日趋理性,求“实”而不求“高”。在过去,用人单位常以学历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认为高学历就是高人才,坚信博士比硕士强,硕士比本科强,本科比专科强,对具体能力却没有任何考察。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用人单位逐渐树立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价值的市场观念,逐渐抛弃过去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将考察和录用人才的重点放在人才能为单位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上,提出了“需要即人才”的口号。所以,不能创造最大价值的高学历者失业是正常的。
4.高学历者自身的原因。第一,高学历者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造成“高分低能”。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人把高学历看成是求好职、谋好业的唯一资本。究其原因,这与社会上流行的“学历论”不无关系。本来强调提高素质是对的,但是高素质不等于高学历,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而现在社会流行的思维惯性却把它们划上了等号。新浪网最近进行了一项设问为“你认为全国考研人数年年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的网友调查。在给定的几个选项中,“就业形势严峻”点击率最高,约为60%;选择“充电提高能力”的不过一成多。因此,只拥有高学历,而不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失业是正常的。第二,高学历者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认为自己是高级人才,非“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不去。日前,由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持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仍只瞄准着大单位、好地区,对收入要求偏高,超过33%的学生要求初始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韦蔡红、童川峰)。怀着如此高期望值的高学历者失业并不是真的什么工作都找不到,只是理想中的好工作找不到,又不屑于干低档一点的工作,如此就只能失业。
5.高学历者就业地过于集中于东南沿海及内地核心城市,造成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却由于人才的匮乏而大大阻碍了其发展。据《2001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表明,“留北京”继续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努力的目标,有80.2%的北京籍毕业生和62.6%的非北京籍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地区就业,而北京籍毕业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比例升高8.2%(《中国青年研究》,2002)。一份来自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1.5%的毕业生想留在城市工作,72.8%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开放地区工作,愿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只有1.3%(吴树新,2002)。有关统计表明,毕业生就职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地人才供大于求的比例分别为5.52倍、5.75倍、4.55倍,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值(薛太柏、万辉,2002)。
对策分析
1.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主导,面向市场,自主调节,与未来的就业形势统一起来。这就要求高校对专业需要的市场前景做出前瞻性、科学性的预测。对社会急需专业可以扩大招生数量;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可以减少招生数量。但市场也非万能,所以对一些市场也调节不了的专业,国家要适当进行宏观调控,例如一些基础学科。与此同时,要加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技能教育,变“学历教育”为“学力教育”,鼓励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2.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第一,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专门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第二,开展系统的就业教育。把“就业教育”设置为一门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必修课,全面进行就业观、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技巧教育。第三,深入调查研究,搜集各地区、各行业、各种类单位的当年和未来几年的人才引进数量、专业、学历层次和素质要求等信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广泛建立“就业指导网”,使毕业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各地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介绍以及求职技巧和政策等等,并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
3.高学历者自身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盲目地追求高学历,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第一,高学历者应该充分地认识,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高学历不等于真本事的事实。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人才的标尺是“效益”而不是文凭,因此求学者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应该更注意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第二,高学历者要有正确的就业期望值和更新就业观念。高的就业期望值要建立在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上。人往高处走是正常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其自己所设定的高度,如果达不到就需要及时调整。对于社会需求量大、市场紧缺专业的高学历者可以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而对于社会需求量小、市场饱和专业的学生,则应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高学历者应及时关注学校和新闻媒介提供的就业信息,并依此确定和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高学历者要认清当今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层和中小企业,转变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找到“铁饭碗”就不算正规就业的观念以及只有到国有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4.鼓励高学历人才到西部就业,为西部开发建功立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1998年,全国大专及大专以上人才在西部所占比例为3.5%,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均高于这个比例,西部大部分省份则低于这个比例,西藏只有0.2%,云南只有1.2%(周蓉等,2002)。因此,西部地区在抓好自身教育和科技的同时,要种好梧桐吸引金凤凰,即深化体制改革,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的具有西部特色的引才机制,大幅度提高西部人特别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生活待遇,改善生活环境,以最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鼓励、吸引东、中部人才和从国外归来的人才到西部创业,为西部开发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