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很多高校把组织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作为重点工作,积极联系和引导志愿服务社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本论文通过研究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出新的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协调运作的实践思路和有效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社区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改进对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及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很多高校把组织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作为重点工作,积极联系和引导志愿者服务社会。与此同时,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了人才培养模式。但当前一些高校志愿者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往往只是从高校共青团工作及大学生社会实践角度来考虑的,服务内容虽多,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对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缺乏实质性的凋查和关注。因此,新常态下发现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挖掘改进对策迫在眉睫。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志愿者活动,这些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已经逐步走向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许多国家在志愿服务立法、志愿服务意识教育、志愿者管理、活动经费的筹措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全员化社区服务模式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特别是其社区服务学习实践现状及其管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就业创业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在国内,一些学者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对于促进社区服务管理方面做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朝华和杨昊老师提出高校与社区应协调建立制度化的稳定参与机制。建立制度化的稳定参与机制是为了解决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这个问题,高校与社区应注意协调建立制度化的稳定参与机制。赵金英老师也提出探索高职参与社区发展的模式,完善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即充分优化、合理配置现有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建立一批社区教育中心,以社区教育带动社区服务的发展。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一)、有助于开展政策宣讲和科普宣传
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志愿活动中,可以对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文件,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广大城市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政策法规的宣讲,并对社区居民进行科学、文化、法律、卫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普及活动,积极为地方政府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有助于促进技能普及和专业援助
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突出专业特色,尤其是发挥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智力优势,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高水平的知识咨询和专业援助服务,为社区居委会、居民家庭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
(三)、有助于提升公益事业和社区内涵
高校青年志愿者可以以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实际特点,开展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促进这些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参加社区民主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营造社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社区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新常态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2015年对杭州市5所高校200位在校大学生“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作用”调查问卷中显示,对社区活动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同学只占12.1%,“一般了解”的同学占45.2%,“非常陌生”的同学却占到42.7%。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于参与社区服务这一项还是相对陌生。调查同时显示,89.7%的大学生非常愿意从事志愿者活动,但其中只有20%的大学实地参加过社区服务,其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大学生与社区之间沟通机制不完善,大学生不知道社区需要他们具体做些什么;二是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区建设所需专业不匹配;三是高校与社区缺乏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助合作机制。可见当代大学生并非公众眼中所认为的不愿意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搭建桥梁让大学生和社区双方受益。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改进对策
(一)、推行志愿者“会员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组织机制
针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慢、散、拖”的症状,可以在高校范围内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设一支能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的社区志愿者骨干队伍,提升工作效率。这个队伍的组成可以以地域、时间、专业、性别、爱好等来分成不同的志愿小组,方便今后针对不同的活动进行分配。大学生志愿者要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大胆实践,通过探索活动项目注册、社区注册、行业注册、阵地注册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这项制度。以学校素质拓展学分为依托推行注册制度,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者队伍里面来。[2]
(二)、推行志愿者“学习制度”,构建长期有效培训机制
在一些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并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也可以引入培训机制,旨在建立相应的培训工作机构,对志愿者以及组织管理干部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的双线结合培训。成员培训机制涵盖了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过程等内容,通过业务培训和实践交流,使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技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更是提高志愿者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3]
(三)、推行志愿者“创新制度”,构建新颖独特促进机制
新时期赋予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新的时代内容,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方式,打造社会实践新品牌。如构造学校与社区的双向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社会实践新亮点、新品牌;构建学校、志愿者、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四岗”机制即主题教育宣传岗、步行街服务岗、扶贫助学帮困岗、文艺体育服务岗。通过这“四岗”的设立,构建一个长久的服务保障机制;利用自媒体时代促成正能量舆论导向,让高校青年志愿者愿意下基层,并主动到居民社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推行志愿者“信用制度”,构建良性信用等级机制
作为青年志愿者,对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荣誉和奖励,社会需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态度。对于青年志愿者活动,需要一种理念的指导和引领以此对志愿者进行促进和自我完善。志愿者参加的活动多少且受到的评价如何可以纳入到社会信用系统中,该信用到达一定等级之后可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在今后的就业、创业、升迁甚至是向银行贷款等。从“做好事不留名”过渡到“做好事留信用”的全社会认可的信用等级机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社会公德促进等级机制。这样志愿者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壮大,从而促进了新时期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香,高丽萍.社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与效能——美国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实践及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9).
[2]巩丽,张佳.浅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2011(2).
[3]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D].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新常态下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及改进对策研究》(课题编号:ZMYB201552)的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饶素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社区论文; 志愿者论文; 高校论文; 青年志愿者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区服务论文; 机制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