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_亚文化论文

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_亚文化论文

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青年论文,亚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大众传媒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它一般属于与主流社会群体不同的次级群体、边缘群体。亚文化有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主流文化采取抵抗、颠覆的态度。青年亚文化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压制的不满,即表现为代际矛盾;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青年亚文化常常表现出对统治阶级霸权的反抗,特别是在社会存在阶级差别和对立的情况下或者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青年亚文化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西方后现代主义十分重视青年、妇女、少数族裔亚文化的原因正在于它们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姿态和内容。

对大众具有先在性和强势力量的主导意识形态制造出一个话语体系和交往系统,形成一个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导意识形态实现对社会的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1]。特别在进入消费经济时代之后,符号构成了一个具有客体意义的媒介体系,真正实现了对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控制(鲍德里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赋予符号体系以本体论的意义)。但是,普通人会基于自己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所属群体(阶级、阶层、集团等)对主导意识形态和文化做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就表现为文化的解码。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社会的反抗主要表现为: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identity)与主流文化的区隔。这种空间和区隔的建立也可以说是对于主流文化的仪式性和风格化的抵抗[2]。西方学者所指出的诸如迪斯科、街舞、吸食大麻、嬉皮士、摇滚等就是这一类文化符号,是青年人制造出来的仪式和风格。对于青年亚文化,应当从它与主流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它所建立的独特符号体系两个方面来理解。

以研究青年亚文化著称的伯明翰学派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风格、仪式的制造上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一种制造及其产品其实就是对主流的反抗,而并不存在直接的反抗。青年亚文化通过对主流文化符号的解码制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符号,解码包括转换、借用、肢解、恶搞。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的任意性,资本和权力可以制造出一个符号体系,反之,亚文化群体也可以对符号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权且利用”的解释。1950年代所谓“无赖青年”对爱德华服装(贵族青年服装)的模仿和故意改造表达的就是他们被主流文化抛弃后的失落心情。但这就是反抗。

亚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力量是不对等的,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符号进行的抗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它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斗争。在大众传媒时代,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受到资本和权力的控制,其二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过程,即web1.0的传播。这两个基本特征就决定了,大众传媒能够对大众实行空前广泛而深入的控制,即凭借技术力量实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对主流文化的解码就只能限于内心或亚群体内部,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其力量并不能及于传媒本身,不能改变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电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商业大片总是伴随着一片骂声和票房的节节攀高,而贴近生活的小制作片子叫好却不能叫座,这是由于文化资本通过宣传实现了对观众的操控。对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符号体系制作工作。亚文化只能退守一隅,将对主流文化的批判限于自己营造的有限空间。

概括地说,亚文化群体可以利用符号对主流文化进行反抗,但是,这种所谓“客体的策略”并不能改变大众文化中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总体格局。

2.网络上的青年亚文化

但是,大众文化进入了网络的时代,青年亚文化也进入了网络的时代。传播方式可以影响、改变传播内容,网络提供了最新和最为有力的证明。但是,网络能改变亚文化的生态环境,能改变它与主流文化的力量对比吗?

如前所述,在传统媒介的时代,普通人既不可能对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考证,事实上也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中金钱、权力与普通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再现。普通人不能参与传播。而网络恰恰给人以参与的自由。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介单项传播的特征,产生了多方向的和多主体的传播,即从过去的N对1的传播改变为1对N、N对N、1对1的多种方式。上网和阅读书报、观看电影电视的不一样在于,它既可以用传统的方式接收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发表意见。在网络上,传统的、web1.0的传播和web2.0的传播同时并存,如果说,各个门户网站的新闻播报、已经在纸媒上发表的作品(如文学作品)的转载等仍然是一种web1.0的单向传播的话,那么,即时通信、BBS论坛灌水、博客写作和网络文学创作(特指在网上创作、不断地与读者交流、边写边改的写作方式)等就是双向交流的传播。这二者的并存使网络生态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点。

另一方面,网络最主要的特征还不是它传播信息的迅捷,而是它构筑了虚拟空间,并给人以“在场”的感觉和参与的自由(当然,它首先是一种虚拟的自由)。无疑,这是网络对许多年轻网民产生吸引力的最重要原因。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对青少年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制造出了一个个虚幻的、游戏者可以参与进去,而且可以在里面证实自己(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力量、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自己对他人甚至世界的控制能力)的空间。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对网络事件或在任何地方(论坛、博客等)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意见,也是因为它用虚拟实在的技术制造出一个经验的和交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对象的影响甚至对对象的控制。我们成年人一般对网络游戏不太关注,但是,由于网络游戏能够营造一个人可以在其中生活、学习、作战的虚拟空间,它就对年轻人(当然还有少年,甚至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网络游戏的魅力正在于参与,参加者不仅从玩耍中得到乐趣,而且从中证实自己的力量。例如,CS游戏既需要个人的机敏和清醒地判断形势的能力,也需要团队的合作精神,还能从中感受到胜利的欢乐和失败的沮丧,而游戏造成的弊端,如游戏依赖症(也叫游戏中毒)则是因为游戏所设计的场景使人流连和过于投入以致不能自拔。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人对网络的投入既证明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疏离,也证明了成人世界对他们的压制。

网络文学是年轻人投入精力甚至热情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他们让自己的想象力长上翅膀的地方。因为在网上发表(这当然不是传统意义的即纸媒上的发表)作品的成本低甚至不需要成本,许多年轻人都踊跃地在网上一试身手。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文学极大地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样式、观念,给主流文学带来的冲击更是不可轻视[3]。网络文学中的玄幻、穿越、惊悚、灵异、网游等已经形成了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的全新的文学样式。如前所说,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意义和理想空间的建构,而在网络文学中,年轻作者们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营造一个理想的空间和在主人公身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而其中最有趣莫过于现实与梦幻、崇高与卑俗这样的两极并存了。如历史穿越作品中常见到主人公改写了中国被帝国主义欺负、打败的历史事实,而在力挽狂澜的同时又赢得美人青睐,最终抱得美人归(甚至众美皆收)。这种貌似黄腔走板、荒唐可笑的虚构正是对主流文学和主流价值观的挑战,传统文学作品中“高、大、全”主人公的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在这里都变得毫无价值。它恰恰证明,网络文学创作不是文学青年们按照成年人制定好的规则来优胜劣汰、成名成家的竞技场,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大声说出自己所思所想的地方。年轻人在网上发表作品的动机甚至也不同于过去文学青年的文学梦,而更多是属于“想唱就唱”一类,似乎可类比于田野村夫吼出来的山歌俚语,所以,网络上的发表可能更接近青年亚文化的“原生态”[4]。

我们看到,网络上的青年亚文化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与主流文化的距离,网络游戏、QQ或MSN聊天、网络文学,主要的参与者都是年轻人。如果说,在大众传媒(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时代,年轻人是用传统的手段为自己营造亚文化的圈子和进行身份的确认,那么,在网络的时代,他们则是用“比特”符号创造一种新的、专属于青年自己的亚文化,例如创造使用专门的语言(如“火星语”、无厘头)、跟帖、抱团、粉丝大战(PK)、戏谑恶搞、人肉搜索、晒客等。消费经济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大众文化从边缘地位转换到中心位置,而网络技术则以普遍的虚拟导致青年们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广度和深度参与到文化创造活动中来。

3.参与的力量

网络已经成为青年人接收信息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在接收和了解的同时,参与已经成为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网络意见或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大文化现象,而网络舆论的形成——表现为网络意见的集聚(具体体现为点击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近几年发生的许多网络事件证明了这种力量的巨大。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不少事件是在平面媒体未予关注和报道的情况下,首先在网络上引起年轻网民们的注意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关注焦点以后,才引起传播媒体以及全社会注意的,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最毒后妈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是如此。通过网络,年轻人的关注已经对社会舆论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青年亚文化直接作用于社会整体文化。

但另一方面,青年人的参与也表现出他们的局限性。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获得的轻易和给人以在场的感觉。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固然是经过筛选的,即在发送之前就已经受到各种社会力量(金钱、权力等)的干扰,但是接受者对发送者(即信息源)以及信息的距离感使他们保持一种警惕和审视,而网络给人的在场感和参与的低成本则使人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5]。这就是网络被称为平面世界(flat world)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的意义建构,就有可能远离事情的真相,对它的探讨就有可能南辕北辙。在这一方面,青年人的涉世不深、容易偏听偏信的缺点就可能放大,加上青年人固有的急于参与和勇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就可能推动事情的解决走向错误的方向。

从以上列举的网络事件(只是一部分)来看,年轻网民们关注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事件和对事件真相的追究。有人指出,从道德角度对事件当事人的声讨是最安全和最能表现自己的崇高的,这固然不错,但更应该注意的是在获得安全保障以后那种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以参与来表明自己的存在,并以此来反抗成年人的话语霸权的争斗。大众传播从web1.0的方式进步到web2.0方式给整体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青年人不再是主流文化的被动的受众,而是信息的主动发送者,他们不仅仅将自己的语言和思维限制在小圈子里,而且掌握了一部分的话语权。从上述网络事件来看,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和最后如何解决,青年人的参与以及在其中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无论你对它做怎样的价值评价)已经对社会和整体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人们的观念走向平面化的过程,所谓平面化,也可以理解为各种亚文化参与文化制作和传播并对主流发生影响的过程。青年亚文化也不再仅仅限于自己的圈子之中,不仅仅是“我的地盘我做主”那么简单,而且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影响甚至带来巨大的冲击。现在看来,无论是网络语言对书写语言以及口头语言的冲击还是青年人出于任何动机在网上的“冲浪”,都有可能形成意义和思想的重新建构。

毫无疑问,消费经济时代的大众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文化资本也在不断地对“另类”的亚文化进行收编。从摇滚、无厘头电影(如《大话西游》)、网络游戏到追星等,已经无一例外地被文化资本纳入到利益计算的轨道当中。作为青春期迷茫的具体表现的生命至上、游戏人生、享乐第一等也很容易地成为文化资本调动的无意识欲望,青年亚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合流已经呈现端倪(在西方则已成为事实)。但是,青年人也一直在思索和探求。马克思说过,思想注定要受到它的物质外壳——语言——的纠缠,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既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我们的语言和交往的方式,同时又给我们的认知设置了新的障碍。青年在一如既往地探索社会人生,青年亚文化仍然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在网络时代,青年比过去更深入地认识社会。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社会和成年人的世界。

据统计,中国的网民中,25岁以下的占到51%,30岁以下的占到70%,特别在数量占世界第一的网络论坛里,年轻网民们表现得更是十分活跃[6]。这不是一个仅仅与传播过程相关的事实,而且是与整体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内容、方向)相关的事实。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改变,也包括对青年亚文化及其与整体文化的关系的改变。如何认识网络给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传媒来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人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及正确处理青年亚文化与整体社会文化的关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收稿日期]:2008—05—02

标签:;  ;  

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_亚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