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尽悦[1]2000年在《论银企关系重构——对我国发展主办银行制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与企业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银企之间健康、协调的合作与发展关系,是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基本保证。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传统体制下形成和建立的企业主要依赖于银行的贷款支持,银行包企业资金供应的体制已被打破,企业选择银行,银行选择企业,企业筹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同时,随着改革向深层次的推进,银企关系扭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信用下降问题,如企业的高负债和超信用,企业的多头开户和多头贷款,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不良债务居高不下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热点和难点,两项改革的推进,在深层次上必然触及银企关系的调整和重构,其基础和难点就是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和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必然要求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型银企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有代表性的银企关系模式——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银企关系和日本的银行主导型银企关系的产生和形成背景,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实施效应等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现状、银企关系的现状、银企改革的目标、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银行体制改革与企业制度建设,提出我国银企关系重构和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主办银行制度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李淑[2]2001年在《论银企关系的市场化变革》文中认为银行与企业是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两者的关系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银行与企业的行为方式及其关系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当前,国有企业难以清偿的巨额不良债务和国有银行难以收回的大量不良资产所形成的严重的银企债务危机,即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不同阶段我国产权制度安排的特征出发,深入研究了计划体制下银企间非债权约束关系和转轨时期银企间准债权约束关系的一般特点、运行效应及形成机理。最后得出结论:必须深化银企产权制度变革,推进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才能塑造债权约束型的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关系的良性发展。 全文分四章。第一章,银企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运用市场竞争理论、信用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二章,传统体制下银企关系的历史考察。在分析传统银企关系藉以形成的制度基础之后,揭示出非债权约束是传统银企关系的根本特征,并对其运行绩效进行了归纳。第三章,转轨时期银企交易关系模式分析。从产权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对转轨时期银企间准债权约束关系的态势、形成机理以及特征进行了考察。第四章,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提出构造新型银企关系模式的思路、难点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论银企关系重构——对我国发展主办银行制的思考[D]. 马尽悦.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 论银企关系的市场化变革[D]. 李淑. 湖南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