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式”复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和调查研究中发现,展示课也好,优秀课评比也罢,鲜有教师将复习课作为教学内容展示其教学艺术,究其缘由是新课好上,有新意,学生爱听。因而,出现了复习课多年一面,鲜有新意,枯燥乏味,师生互动不强的“怪现状”。但是,复习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必要课型而必不可少地存在,如何上好复习课呢?笔者结合长期在九年级物理教学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开展学生“课题式”复习。
一、“课题式”复习课概述
“课题式”复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知的丰富资源(包括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等)为背景,以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选择确定复习内容:知识面较窄、有一定针对性的研究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去解释或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学习方式。[1]这是一种主动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着眼于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以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重点在于处理:(1)如何将复习内容变成课题研究的过程;(2)适时引导学生作为研究者或探究者来操作复习材料;(3)以“研究创新点”培养学生在复习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题式”复习课过程的处理
教师处理复习内容,是自我理解并操作教学内容,并由此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处理为利于学生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材料。[2]为此,教师借助“课题”处理复习内容,使得“静态”的零散的知识点变成“动态”的系统研究过程。
1.预定课题目标,将知识点转化为研究过程
【实例1】某老师在复习“电功电功率”知识时,设置如下目标:
①知道电能表的应用及相关的计算。
②知道转化法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通过灯泡的亮度来反映,以及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③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电阻的关系,会对电功率进行计算和测量。
同学们通过翻书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电功、电功率等相关知识的收集和整理,教师与学生做了简单的交流,然后通过练习题开始讲练结合,很快就完成了一堂“电功电功率”的复习。
课后,学生间相互交流:“今天老师讲的啥,一点也没有搞清楚,就是填概念,做练习,一点新意也没有,概念参考资料上多了去了,还不如我自己去整理呢!”“就是,明明都已经讲过的概念,还喋喋不休,把我的瞌睡虫都引出来了……”教师回到办公室,也是唉声叹气:“天天认真地编教学案,堂堂课讲例题纠错,可学生一点不领情,课上暮气沉沉,课后糊里糊涂,还不如早点参加中考呢……”
【分析】目标是复习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指引、激励调控的功能。学生对于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指向不明确的课堂自然是一头雾水。从这位教师设定的目标来看,自身并没有搞清楚复习目标如何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制定的目标的指向性应明确,具体而突出,所设定的动词应该是外显的行为动词,如电能表的应用和相关计算可表述为“结合实例理解测量电功和电能的仪表以及相关的计算”;对于电流做功的影响因素应该表述为“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其次,目标的设定应该把握住复习内容的重难点。“电功电功率”的复习应该抓住这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制定相应的目标,电能表的使用也好、电功率的计算也罢,其目的都是通过复习让学生了解这两个物理量的定义、计算的方法、计算公式以及测量工具和方法。上述的问题就在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失一定的层次感,学生和教师自然无法分清楚该堂课的主线了。
【优化策略】笔者结合“课题式”复习对目标进行了以下优化。
首先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小组协作,师生共同参与,将知识板块划分,把若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设定为一个课题,如电学部分设定为以下课题:“简单的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电磁联系”四大板块,其中“电功电功率”有以下目标设定:
①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的概念,会描述电功的定义、公式、单位等,通过实验探究电功大小的影响因素。
②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会描述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等,通过实验会用两种方法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结合用电器,知道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③通过两个实验的复习,掌握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学会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
【点评】该复习目标即课题研究目标,清晰明确,主次清楚,两条主线:一是电功的复习,二是电功率的复习。这样,学生开展复习就有了很强的层次感。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助式学习围绕这三大目标开始研究,有知识的建构,有能力的提升,有网络体系的构建……学生对于原本很枯燥乏味的概念复习由于自主参与而显得生动。师生的互为解答,教师提问:“同学们对于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黑板板书两大部分:电功电功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两块知识体系的复习,并不断互相补充,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简单重现,而且还加强了对既有经验的补充和重组。这样,知识点就转化为研究过程了。
2.摒弃堆砌重复习题,引导操作探究材料
【实例2】八年级的“浮力”是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需要加强。
对于这种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总是要照顾后进生,大量的简单重复的习题充斥课堂,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无效训练自始至终,教师丧失其主导作用,学生丧失其主体地位,到头来教师还处处担心:“我有没有漏掉了什么?”“我怎样加强这部分题目的训练?”很少考虑“我的这节课主要满足哪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我怎样采取措施满足他们?”以及“我该怎样调动所有同学的探究欲望,从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以至于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不问,只要他们上课不捣乱就行,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没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课堂中也提不起精神来。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下降,最终因陷于沉闷而成为少数人的课堂。
【分析】这样的物理复习课成为解题训练课、技巧课,教学手段的单一,肆意拔高要求与知识点,以练代讲,搞题海战术,加上设计的题目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现实的世界,很少让学生参与探究和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就题论题,学生在习题的王国里,天天听各种解题的方法技巧,做大量既无实际应用价值又无理论价值的习题,导致他们对物理课堂的形式化表现出厌烦和畏惧。虽然有部分学生通过若干次高强度的训练成为解题能手,却不了解身边生活中的物理,一旦出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探究时,就束手束脚、无从落笔了。
【优化策略】为了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促进所有学生具有实践意识,笔者改变了单纯的“以讲代练”或者“以练代讲”的常规做法,对复习内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
(1)明确课题:复习浮力。
(2)设定课题研究的目的(基于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①通过复习,认识浮力,掌握浮力的概念、定义、单位等。
②通过实验,建构测量“浮力”的若干种方法的知识网络。
(3)教学过程(实录):
师:小朋友玩的气球咱们同学都看见过,手一松,气球就飞上天了。这是为什么呢?(基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生:浮力。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复习浮力。(板书课题:浮力)浮力是力的一种,我们研究力需要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呢?(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可以用不同形式来概括一下浮力的三要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别用不同形式如画图、制表等复习浮力的三要素并展示在黑板上。有的同学还将压力与之对比制成了表格。形式多样,参与充分。)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刚从学校假山旁捡来的小石头,谁能测出它的浮力?同学们讨论一下。
(有学生立刻提出,有什么器材可以选择吗?老师表示不限任何器材。学生以此作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以测量小石块所受浮力大小的课题研究。)(基于研究创新点)
学生开始设计研究步骤,制定了研究方案和研究记录表格……
【点评】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纯粹的“炒冷饭式”知识复述回忆课或者习题训练课,也不是老师个人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概括或形成填充式学案。而是学生自己收集处理知识,纳入新的知识框架,将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以实际情境为例,开放性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知识,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对于后面的测量小石块的浮力实验以充分开放条件、开放结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复习测量浮力的方法。这种训练比单纯依赖计算题或者书面的探究题更为吸引学生,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举。
3.树立“研究创新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例3】在开展“质量与密度”复习时,部分教师设置的导学案往往如此安排:(1)循规蹈矩的复习质量、密度的定义公式;(2)设置各种类型的经典例题,如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密度知识应用题的计算和解答等等;(3)当堂测试,巩固反馈。
【分析】对于复习课,大部分教师也乐于采用这种形式,因为考查的形式都是以书面的习题为主要方式,故而在教辅资料漫天飞舞的现在,教师对于习题的选择途径比较多,而且更容易操作,但是对于物理这种以实验探究为主要对象的学科来说,纯粹枯燥的计算与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进行阐述,而机械的训练演变成学生的抱怨:“复习不就是闷着头做题吗?昏天暗地,一道接着一道,没完没了,何时是个头啊。”老师也很有看法:“复习无非是师出题、生做题、师评讲、生改错的老套路,难有新意”……(部分教师如是说)
【优化策略】物理本是“来自生活、服务实践”的应用学科。通过“课题式”复习,得到哪些新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能使旧知得到怎样的发展?显然,通过该“课题式”复习的创新点在于学生必须掌握显性知识(概念、公式等)以及隐性能力(思想方法)等。[3]该课题复习具体设计如图1。
【点评】这样的设计只要抓住主干实验:测量固体密度。由学生构建开放式的探究过程,并以此拓展贯穿整个复习过程,那么,在模拟如此的研究场景和感同身受的探究,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更多的研究方法。
“课题式”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复习目标,运用有效手段处理教学内容,将知识复习变为探究过程,启发学生构建生成“研究创新点”,必定能打破复习课“单调、乏味、无序、低效”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