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及其缺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憾论文,理论论文,帕森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帕森斯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杰出代表,其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于本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界独占螯头。继帕氏之后的现代化理论,虽从不同侧面对帕氏理论进行强烈抨击,但没有能动摇帕氏理论的基本框架,可见帕氏理论的学术魅力和深远影响。
鉴于国内关于帕氏理论的文献寥若晨星,本文将对帕氏现代化理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剖析,同时揭示帕氏现代化理论的缺憾。
一、帕森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轮廓
帕森斯理论可谓较全面、较综合的理论体系,他力图克服先前现代化理论的片面思想,包罗万象地对先前现代化理论进行扬弃。
帕森斯认为,行为应该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单位行动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有目的、有能力的行动者;(2)行动过程所指向的未来目的;(3)行动者追求目的时可供选择的手段;(4)行动者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受到的情境制约;(5 )行动者受到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并认为,社会行动系统就是由一个或多个行动者的单位行动互动而成。进而,帕森斯又提出行动系统的四大要素——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社会系统是存在于一定情境(包括物质与环境)中的行动者互动的复数形式,文化系统是价值观、信仰、规范及其他观念的总和,人格系统是人的动机、需要和态度等心理构成因素,行为有机体系统是人的有机体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帕氏认为,这些子系统相互牵制,并制约人类的行动。在每个子系统内部,社会规范、文化价值、心理活动和生理需要分别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平衡、协调的行动者的互动体系。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就是社会,它的结构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化模式。帕式认为,社会系统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条件,即适应(A)、达标(G)、整合(I)和维模(L),也就是帕氏著名的AGIL模式。其中,适应是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体现了社会与行为有机体系统之间的关系,满足这一功能需要的是社会经济制度;达标是社会系统确定总体目标、调动系统能量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它体现了社会与人格系统之间的关系,承担这一功能的制度结构是政体;整合是社会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联系并协调一致的能力,它体现了社会系统自身的内在联系,承担这一功能的社会制度主要是法律、宗教等;维模是社会系统维持终极取向的社会价值模式的能力,它体现了社会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执行这一功能的主要是家庭和教育以及宗教制度的某些成分。
帕氏并没有停留在子系统层次的研究,而是继续探究到亚子系统及亚亚子系统内部,并认为这些亚子系统具有与子系统相似的功能,协调和共同维持的关系。所以,帕氏理论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是复杂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个因素都相互牵制,并共同维持着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帕氏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社会总体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因为社会结构的存在方式是为了满足社会系统的功能,那么,当一个社会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系统的功能时,社会结构的变迁就势在必行,决定社会结构的四个子系统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社会结构向着满足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方向运动。帕森斯把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称为是适应性增长、分化、容纳和价值概括化。适应性增长是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集中反映在经济效率的提高上;分化是社会从单一结构转化为多元结构,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功能需求;容纳是指为使结构的分化不导致系统的分裂,系统整合要求在不断提升;价值概括化是由于分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抽象的共有价值代替了各种特殊规范,这种抽象的价值取向为各种特殊规范提供合法性。
帕森斯认为,功能的分化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大,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程度最高,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一切使现代社会制度成为最优越、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四大子系统中,文化系统颇受帕氏的重视。他认为文化系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最高控制系统,位于整个行动系统控制程序的最高地位。帕氏的行动系统控制能级按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系统的顺序依次递减。他认为文化系统从人类对终极实在的思考中获得信息量,终极实在是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意义问题。文化首先与终极实在发生联系,并得到最大信息流量和最强的控制力,但由于其活动能量最小,最不易变动,因而文化系统既是变迁中的带动因素,又是变迁中的滞阻因素。受有机物质环境影响的行动有机体系统,虽然活动能量最大,但由于其信息流量最小,其活动最终受文化系统的规范和引导。因此,文化系统在行动系统中起着规定和先导的作用。
帕森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没能现代化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阶段是现代化国家的早期阶段,是社会结构尚未达到一定分化程度的阶段,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文化传播而获得这种制度,并最终实现现代化。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定是西方化。
二、帕森斯现代化理论的特点
综观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可以发现其如下特点:
(1)帕森斯现代化理论是典型的内因论。
尽管帕氏理论的视角比先前现代化理论有所拓展,但帕氏理论始终没有超越系统内部的界限,帕氏坚信,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现代化,是由于西方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而成的优越文化和制度,它们有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而落后国家没有现代化,正是由于缺乏西方社会的有利因素。
(2)帕森斯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的均衡论。
均衡论的特点是强调社会发展的稳定和秩序条件,由于可以自由选择的行动者总是倾向于永恒的自我拆解,所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合作和团结为基础,这是社会成员各就其位,发挥自身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前提。结构的分化必须以整合为保障才能进入新的状态。帕氏理论正是这一理论观点的突出表现。
(3)帕森斯现代化理论是功能的强制论。
帕氏虽然考虑了现代化的广泛影响因素,但只是从这些因素的相互牵制来考察的,并没有真正触及决定现代化的根源问题。当真正探究到现代化的根本性和决定性因素时,帕氏把视角转向了结构功能条件,得出了只有更好地满足功能的结构要求,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帕森斯最终走向了功能强制论。
(4)帕森斯现代化理论是文化的控制论。
在帕氏的行动系统中,文化系统始终处于最高控制地位。在帕氏看来,作为文化系统内容的价值、规范、观点等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结构是社会存在的外在方式,文化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内在方式,两者不可随意共存,必须在一定的适应条件下才能彼此协调。其次文化系统的价值、信仰等内容可以化作一种精神的力量,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另外,文化系统的价值在社会制度化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归定和导向的作用。这三个要点是帕森斯强调文化控制力的依据。
(5)帕森斯现代化理论是社会的趋同论。
在帕氏看来,任何社会都要经过一系列有序的、不可愈越的阶段,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都是一样的,这一路线就是作为事实发生的西方社会的发展路线,所不同的只有速度之快慢,并无方向之差别。
三、帕森斯现代化理论的缺憾
西方社会学对帕氏理论毁誉参半的评价,显示了帕氏理论的局限性。诚言之,帕氏理论优劣共存,瑕瑜互见。一方面,帕氏理论可谓首开社会系统理论的先河,其触及领域广泛的多元视角和概括性极强的庞大概念体系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工具,使帕氏理论成为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帕氏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西方现代化理论之鼎盛。应该承认,在世界背景给定的条件下,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内部过程的稳定的发展,其理论所研究和强调的因素是重要而合理的。另一方面,由于帕氏理论过于强调发展的内因和发展的均衡性,因而忽视了全球性发展对个别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冲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在帕氏理论中,社会系统的适应功能需要经济制度来满足,它反映了社会系统与行为有机体系统的关系,行为有机体系统包括人的有机体和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自然环境,工业生产的废物也只能依靠自然环境来吸收。帕森斯认为工业经济是满足适应功能的最佳经济条件,因而其行为有机体系统在工业经济运行中必然是自足的,即自然环境的物力资源是无限丰富的,自然环境对工业废物的吸纳力也是无限强大的。可见,帕氏忽视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对抗性质。
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经济中,人相对自然比较弱小,人对自然的破坏性并不严重,人对自然的索求也并不苛刻,有限的破坏性和索求量完全可以由自然界本身的再生能力得以恢复。在以工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经济中则不然,人相对自然并不弱小,人对自然的破坏性非常严重,人对自然的索求也非常苛刻,自然界已无法利用自然的再生能力恢复生态平衡,于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地对立起来,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汲取和破坏,另一方面,是自然对人类的不断惩罚和报复。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对抗性,预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极限性,单纯利用“利益原则”的经济制度硬件,是无法满足社会系统的适应功能的,还必须考虑维持经济运行的软件,即输入的原料和输出的废料,显然,帕氏理论忽视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2)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内部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系统内部矛盾发展的实质首先表现为子系统内部的矛盾性。就社会系统而言,可分两个交往层次,即系统和生活世界,系统是指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时,通过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交往体系,生活世界是指人类固有的、天然的、享受生活的交往体系。生活世界作为本然的存在是先在的,系统是在满足生活世界的需要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系统总的发展过程中,两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联系。系统的发展往往会导致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而生活世界决不会甘愿臣服于系统的统治,它会力争自己的生活空间,不断揭去系统的遮掩,暴露自己的生活本然面目;同时,系统的发展必须以生活世界的需要为前提,而生活世界的存在则为系统的发展提供保障。社会系统是在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中不断发展的。
帕森斯假设的社会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教育四大方面,这些社会系统的领域实质只是上述的系统领域,而不是生活世界领域,帕氏认为,只要这些领域满足了社会功能的需要,社会就能存在和发展,这从根本上割裂了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辩证关系,把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当成了孤立的存在和发展。
就文化系统而言,可分为两种文化,即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的一切劳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领域,即精神文化。文化存在两歧性,作为人的创造成果,文化外在于人,受制于人,作用于人。文化作为人的发展需求,是人按自己的意愿创造的,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人类借助于文化,满足自己、发展自己,表现为文化与人的同一。同时,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反过来也会压抑人的本能,限制人的自由,产生对人的异化和扭曲,表现为文化与人的对抗。文化正是在这两歧性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
帕氏的文化概念是包含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之中的,帕氏力图借助文化系统的高控能力,用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来规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方向,是只看到了文化与人的同一性,忽视了文化与人的对抗本质。
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矛盾本质,最终归根于人格系统的两重性。人是理性和本能的共生物,人的理性使人成其为人,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和社会,但人永远无法完全脱离自然而生存,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人无法舍弃动物本能的根;理性尽管不断地表现对本能的压抑,但人毕竟要靠理性去生活,没有理性,人无法满足本能,人不称其为人。因此,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存在,人是自身矛盾的存在,也正是这种矛盾,使人不断完善、日臻完美。
帕森斯认为人格系统通过文化内化,以满足社会系统功能需求,就等于认为人格系统可以克服本能,完全依靠理性来生活,这是对人的矛盾性本质存在的否定。
另外,系统内部的矛盾性也表现在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子系统内部矛盾的纵深发展,子系统内部的矛盾是子系统之间矛盾发展的根源。社会系统的两个层次,文化系统的两歧,人格系统的两重性,必然导致社会、文化与人格之间的矛盾发展,社会作为人的交往产物,文化作为人的创造产物,无一不与人格自身发生摩擦和冲突,也无一不与人格自身相依而在。换言之,社会、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每一子系统内部矛盾双方复杂交缀的排列组合的对生物,但作为存在,总要表现为一定物质的存在,表现为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的存在,也就是表现为某一种组合,这就是社会为什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一定社会性质和特征。
帕森斯对待整个社会发展史的方法,就是只看到了同一性的组合,没有看到相斥性的组合,这从根本上是对系统矛盾双方的肢解。帕氏理论虽然是综合的,但不是辩证的,虽然是全面的,但却是割裂的。
(3)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系统之间的一些基本的共通的性质,使它们能够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体系,但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完全相同和相容的,系统之间的渗透和排异是同时存在的。就文化系统而言,不同社会的文化同时作为人类的文化,有着人类基本的文化性质,但不同社会的文化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别性。根植于人的矛盾本性的文化系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会固守原有文化的个性,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拒斥。系统与系统之间文化的相容性和相斥性同时存在,一种文化在与另一种文化碰撞和交融时,会使原有文化发生衍射文化的现象,使原文化变为棱镜型文化,这是一种没有凝聚点和统一形式的文化,它会使人们产生信仰多元化或价值迷失,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多层效果。文化如此,社会、人格系统亦如此,原有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性加之异己文化、社会、人格之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价值错位和社会无序现象。
帕氏理论的系统间是完全相容的,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系统的相斥性。事实上,即使到了世界一体化的那天,也只能在抽象的层次上浑然一体,决不会把一切地理条件同一化,仍然会存在地区与地区的差别,人与人的差别,也就决定了社会与社会的差别,文化与文化的差别。
(4)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内部矛盾冲突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既是稳定的发展,也是冲突的发展。一个国家和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时,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社会制度,这时的社会只有在冲突中才能实现发展,但此时的发展,是破中而立,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发展方式,冲突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在于,它起到一种定向和校正的作用,而不是一种建设性的发展,真正的建设性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繁荣,需要在稳定中才能实现。当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已经被打破,社会已开始进入新的秩序状态时,稳定则成为发展的必然前提和保证。
帕森斯过于强调社会发展的均衡性,把社会结构内部的冲突当成病态现象,忽视了冲突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5)帕森斯理论轻视了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
帕氏理论包括了人的因素,但却是人的被动因素,而当他从系统论走向功能强制论时,最终是对人的失落。人是社会、文化和人格的主体,人可以通过一定条件和方式组合社会结构,但人是自觉和实践的主体,当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触犯了人的利益,人就会阻碍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而言之,人是现代化的追求者、执行者和最终目的。再完美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没有人的支持和努力,也会变成失去活动机制的空洞外壳,现代化不仅无意义,也是无法实现的。
(6)帕森斯理论否定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前面已论及文化差异性问题,并论及文化传播可能导致的文化衍射。不仅如此,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历史遗产,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在自身拥有的各方面环境和条件下发展,发展是社会自身传统积淀和当代社会总发展影响下的共同结晶,不同社会要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决不能走与别国完全雷同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已失去了西方国家启航时的“得天独厚”,面对和承袭下来的是“相对剥夺”的历史遗产,在时过境迁后的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经济依附等国际环境中,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因此,非西方国家必须走出自己的风格。
帕森斯把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衡量一切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尺度,完全否定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