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小组设置策略探究论文_张才冬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小组设置策略探究论文_张才冬

仪征市新城初级中学

一、 引言

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所谓“亲学困生”则是“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一个比较方便的说法。

在英语学习方面,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几乎不能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仅靠英语教师显然又是不够的。如果学困生能够在学习小组内得到组内同学及时、有效的帮助,无疑会有效促进学困生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并在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互相学习,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 以往的经验

笔者积极参与了仪征市初中学校“活力—探究型”课堂模式教改实践,很多课堂活动都是以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进行的。为保证合作的有效、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分组是必要的。

当时笔者所在的原仪征市龙河中学没有实行“跟班走”,而是升级后,重新分班。下面,笔者就以2012届毕业生为例,回顾一下分组的做法。每次执教新的班级,笔者都跟学生共同确定分组原则:兼顾学习层次和学生意愿。规则如下:将全班44名学生按英语学科的成绩(初一,依据入学分班考试的英语成绩:初二、初三,则依据升级前期末考试的英语成绩)分为ABCD4个层次。层次ABC各12名学生,层次D8名学生。除D层次的最后两名学生,要求每组ABC三层次的学生各2名,D层次的学生1名,自愿组成小组。最后2名D层次学生,则分派到师生公认的实力较强的2个小组。

笔者还尝试使用了组内师徒结对的形式(即要求每组层次C的学生,在小组内找一名师傅,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向师傅请教),促进组内积极有效的合作。月综合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后各评选一次最佳小组和最佳师徒(依据英语学科取得进步的名次之和)。

由于兼顾了学习层次和学生的意愿,并采用了激励性措施,在笔者所带班级开设的教改观摩课、示范课上,小组内合作积极,小组间竞争激烈,给听课者都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听课者一致认为,小组内的合作有利于学生探究品质的培养,小组间的竞争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活力。

自本课题得以立项以后,如何通过合理分组以充分激发英语学困生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便成了课题组教师的重要关切。

三、 提高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策略

(一)进行科学合理分组

由于学生各有特点,兴趣和性别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考虑,保证分组的合理性和小组之间的均衡性,教师应将不同能力、经验和性别等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分配到同一个组共同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划分小组的依据,分组形式既考虑到了学生互帮互学、兴趣爱好等,又有利于他们开展竞赛和整体评价。通过这样的分组,其中学优生可以充当“小老师”帮助学困生,监督学困生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协作与探讨。

(二)确保分工上人人有任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水平和交流能力等因素,教师要对小组成员实行角色分工,使他们承担起不同的职责。由组长对小组每天的活动进行组织分工及监督总结,每个成员,尤其是学困生可分配一些相连的、互补的角色,角色之间息息相关。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英语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组内的其他学优生也要协助组长承担起帮教学困生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实行角色轮流制度,每天一换,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与小组合作意识,而且能有效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梯度安排合作内容

教师要根据小组的学习能力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安排,要促进差异性的个体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使活动既有浅层参与,又有深层参与;如果遇到内容较难的任务,教师应根据需要调整合作内容,由易到难,形成梯度,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进步。有层次、有梯度的活动设计,可以降低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学困生来说,要根据学困生的个性特长、英语基础等,给他们安排简单的合作角色,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要“把难度降到最低,把效果扩到最大”。

(四)加强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

教师需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他们对合作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要友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使同学之间建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比如,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专心倾听别人发表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而不是唯我独尊。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合作做好准备。

(五)评价适度倾向学困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评价应该向学困生适当倾斜,把帮助学困生的业绩作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小组的整体成绩要与英语学困生的进步直接挂钩,以此鼓励其他组员更多地关心和帮助学困生。同时,根据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时段的表现,教师要相应地作出适当的评价,促使他们能够更主动、更愉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困生更具有责任感和成功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信任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做的是,精心选择与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任务,此类任务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而且必须经过组内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解决。在学习7B Unit 5 Amazing things时,为了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展开对本单元主题的讨论,笔者不仅展示了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令人惊奇的事物图片,还特意增加了一些平常不多见的奇人异事的影像。通过组内讨论、形成观点,在展示过程中,单元内的知识,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大家的表达大同小异。但是,对于拓展的内容,那些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课外知识却很丰富的同学理所当然地取得了话语权,他们在组内讨论时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员们共同组织语言,站起来侃侃而谈的他们,脸上充满了自信!因为小组任务的完成,有了他们的参与,他们也融入到了其中!

在交流展示环节,小组内部通过不断的磨合与摸索,逐渐形成了发言顺序按照后进的学生先发言——中等的同学部分补充——优等生完整并简练总结的顺序。进而使学生逐渐产生小组成员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形成小组合作的默契,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学习英语最终目的是“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组内同学的帮助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有助于学困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提升。

论文作者:张才冬

论文发表刊物:《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小组设置策略探究论文_张才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