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学共同体建构与社会服务的协同推进*
——第三届边疆民族学联盟会议综述
□邓玉函
[摘 要] 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联盟是2016年云南大学为扎实推进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联合国内地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而建立的、以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为学科目标的智库型科研团体。2018年11月25~28日,第三届边疆民族学联盟会议暨“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与乡村振兴经验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本次南宁会议是该团体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以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主题,与会学者就精准扶贫、民族文化产业化、边境城镇化、民族旅游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并形成了相应成果,并就联盟的下一步工作做出了安排。相信本次大会将会有力地推动边疆民族学的发展与持续创新。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边境城镇化;边疆民族学
为推进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联盟(CBER)年度任务和调查研究的充分开展,共同致力于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数据库的整合建立,2018年11月25~28日,第三届边疆民族学联盟会议暨“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与乡村振兴经验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会议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西藏大学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
论坛以“自愿参加、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为进一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进步,协同推进各科研单位的民族调查研究与资政水平,发起并成立“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发展智库联盟”。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专家学者和基层乡镇干部的交流和沟通,为民族地区和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联盟合作单位将联盟调查与民族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以每年度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发展报告》为指引,形成突出问题导向、具有深度研究的高质量系列研究报告,为边疆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措施的精准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思想依据;同时包括合作项目《民族工作案例》,以针对7个边疆民族省(自治区)民族工作突出或热点事件,展开资料收集整理、深入田野调查,总结民族工作的经验或教训,探析影响民族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以及民族政策具体贯彻、推广、落实的运作机制及存在问题。来自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延边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等扎村、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伴镇城子村、吉林省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贵州日报、广西河池东兰县东兰镇五联村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及基层乡镇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李珍刚教授分别致辞。李珍刚首先代表广西民族大学热烈欢迎与会的专家学者及基层乡镇干部,同时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的学科团队和科研成果。何明的致辞,回顾了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联盟(CBER)于2017年正式成立后,具体工作便在各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特别强调了其中在暑期联合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期待在未来开展的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联盟工作一是在科研教学方面,成为中国民族学等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或代表性案例;二是在实践运用方面,具备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借鉴等现实意义,最终促进现有民族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王柏中教授主持。
至于遗民传记的具体写作方法问题,徐枋则有明确而系统的阐说,不失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难得的传记理论。他在《与杨明远书》中有曰:
开幕式后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首席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秦红增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融合研究”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乡村振兴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乡村发展的崭新道路,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回答了乡村“何去何从”的问题。乡村振兴一定要做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振兴中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对农村文化的观念认知和政策取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建构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理论才能系统深入地解释与全面准确地判断农村文化演化规律以及文化资源传承机理,建构什么样的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才能有效地维护乡风文明和文化自信。主旨发言后论坛的分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
一、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郑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精准扶贫中的代际经济行为进行了探讨,一是从农民主体的变迁视角,梳理西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阶段性推进的成就与经验;二是在扶贫制度变革的背景下,寻找少数民族农民经济行为的代际演变的基本规律,并尝试发展出针对农民经济行为变迁的初步理论框架;三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将代际视角引入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以此助益于当前的扶贫工作实践。高卉提出,以新疆牧区的田野调查工作的一个民族工作个案来探讨地方知识中的扶贫模式。张建伟从乡村振兴的视域分析了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的满意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既能有效减少贫困,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提高精准扶贫质量;又可以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融合,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更是神圣国土守护、幸福家园建设的必要内容。崔敏浩以吉林图们市石建村的调研探索延边州的农村扶贫模式,分析了延边州“一张网”兜底扶贫保障机制,即“四点双享两救助一优先”保障机制,以采取银行贷款缴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障的方式,计划利用3年4个月时间(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农村建档立卡适龄贫困人口零投入、零风险地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邹海霞通过对广西南宁市石埠镇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的田野调查探索了广西特色农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四元创新合作模式,较之传统农业中农民收入完全依赖于农田耕收,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逐步探索出一条通过流转土地、出租房屋、自主创业、提供劳务、农业基础设施入股等方式,推进农民从单一收入转为“土地流转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经营收入+劳工收入+参股分红”等的农民收入分配多元化之路。冯朝亮通过龙州县板池屯的田野调查探讨了边疆地区民族乡村精准扶贫的机遇与困境,认为,农业内卷化与家庭发展困境叠加是板池屯贫困发生的基本机制,大部分贫困家庭不仅收入来源受限,而且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较重的家庭生命阶段,与外在条件叠加导致了这些家庭的贫困发生;而随着时间流逝,一些家庭的老人过世、子女成年,家庭负担逐渐减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重建了家庭生计模式,因此可以在短期内脱贫。但是产业转型困境与生计策略单一是贫困发生的长远因素,四十岁以上中老年人更少外出打工,一般优先选择种养结合的生计策略,但种养成本逐年增加,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家庭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机制缺乏,一旦家庭发生变故,极易陷入贫困。广西河池东兰县东兰镇五联村第一书记高崧耀通过对广西东兰县五联村扶贫攻坚的政策与工作的分析,总结出深度贫困村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五联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自2015年精准识别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五联村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调整,做到因村制宜,因人制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脱贫经验,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党员对群众有很好的号召力和示范作用,党员帮扶贫困户是五联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一个特色;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夯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实现了扶贫脱困动力的精准化;三是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鼓励农民建设合作社。
二、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及其对策研究
龚占梅分析了对兵团连队经济发展与组织动员的内在关联,作为联盟工作在新疆开展田野调查的一个民族工作个案。王小娟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提出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1)根据民众对西藏文化产业认识的基本情况,需要抓住青年消费群体和基层大众的消费心理,开发新的文化项目和产品。(2)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西藏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发展情况,在文化产业的地区发展上,政府应继续支持拉萨、日喀则和林芝地区的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发展;同时,优先改进的地区依次是山南、昌都、那曲和阿里的社会效益。(3)根据本文所构建的西藏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社会效益作用大小,一是需要提升西藏文化产业影响力,二是吸引力,三是西藏文化产业的社会支持度。(4)进一步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以促进西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志英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缅边境跨境民族乡村振兴的角度探讨了联盟田野调查工作作为应用民族学的实践过程,指出,以学者、村民、基层政府官员作为三维视角、三重声音;同时从发现问题出发,从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突出“深描”的细致、深入与真实,最终实现以民族学在“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研究与解决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获得应有的地位与影响力。来自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等扎村的支部书记熊亚所以中缅边境的南缅村的乡村振兴与守土固边的关系分析了如何打造口岸民族文化一条街,实现边境乡村振兴的问题,提出边境如何美化家园、一个支部一个堡垒、振兴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南缅村边贸市场、开办国门学校等讨论和交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人民政府乡长李雪梅交流了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特色产业开发与乡村振兴经验,他们的做法是: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俄罗斯族传统文化,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永葆鲜活。例如组建俄罗斯族民间艺术团,表演俄罗斯族传统歌舞,连续6年成功举办巴斯克节文艺演出;加大对俄罗斯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扶持发展特色家庭游户,在俄语培训、节庆歌舞、特色餐饮、民间故事、手工艺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加大整理和宣传力度。
三、边境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
朴政君以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为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一是坚持项目带动,建立长期合作;二是建立有效机制,带动居民的积极性,增强参与度;三是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创业指导体系,提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积极性。韩柱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镇的田野调查为例探讨了中蒙俄边境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分析了北部边境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背景、北部边境地区乡村发展水平、边境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与困境、边境旗市特色小镇建设路径,认为,中蒙俄边境总体上边境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家庭重组与单身家庭频现,社会网络复杂化趋势、社会阶层分化开始、社会交际趋同化。兴边富民示范社区创建、边境地区平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张昆运用多点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为例探讨了蒙古族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这一方法较之以往人类学研究中以个别社区为调查对象的微型研究方法,运用部分与整体、类型与层次相结合的方法,以旗为单位,对东乌旗不同地理位置、植被类型、退化程度及生计状况不同的家庭进行分类对比,做到由点及面,层层推进,逐步分析和总结,进而厘清整个牧业社区的经济特点及文化特殊性,对牧区人类学研究有一个方法上的突破与推进。周金衢讨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小额贷款实施经验、问题及对策,认为,要全面认识扶贫小额信贷的两重属性,扶贫小额信贷既具有政策性和公益性的一面,也有金融性和市场性的一面。扶贫小额信贷既要服务于当前脱贫攻坚的大局,又必须坚守金融的基本属性,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刘建民探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养生养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提出目前养生养老小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养老本位缺失,养老设施严重不足、养老理念落后、养老人群界定混乱;二是多数小镇的建设作为了政府政绩工程表现;三是目前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有赖进一步完善。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伴镇城子村委会妇女主任依叫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伴村的个案与经验交流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振兴,认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乡村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和航标。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中经济和产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问题,避免简单地用乡村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代替乡村振兴,已成为破解乡村振兴实质和内涵的关键所在。勐伴村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乡村振兴中,理解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让发展与振兴的主体获得话语权或许是实现振兴的前提条件。其次乡村经济与文化需要齐头并进方能重建乡土秩序实现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代表,来自吉林省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村长罗哲龙讨论了图们市水南村旅游开发问题,交流了延边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代表村落的特色发展路径。
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本工程抗震计算采用SATWE、PMSAP 2个不同力学模型的计算程序进行了整体计算分析,应用高层建筑结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补充计算,并进一步考虑结构主要受力构件按中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通过弹塑性静力分析,找出大震下塑性铰出现位置,对此薄弱部位适当加强。
27日的联盟工作研讨会围绕合作项目的实施进展、存在问题、阶段任务、计划方向等进行讨论。最后,由何明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肯定了联盟田野调查与数据收集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下来重点工作将转向资料整理与写作等方面,该阶段工作的特点是时间紧且任务重,各联盟高校需真诚合作,力争按期按质按量完成联盟各项工作。
肠促抑素效应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出现,是指口服葡萄糖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进一步的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的肠促胰素主要包括GLP-1和具有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胰岛素多肽(GLP)。GPL-1与促胰岛素多肽相比,GPL-1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更强,加之GPL-1具有抑制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摄食之效。以上均表明,GPL的临床价值更高。
Joint Construction of Border Ethnological Community and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Social Service——A Summary of the 3rdConference of Border Ethnological Union
DENG Yu-ha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China )
Abstract: The Union of Ethnic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s Border Area is a think-tank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which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Yunnan University in 2016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order ethnic areas of China to promote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ology and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3rdworking meeting of the union was held in Nanning City during 25—28 November 2018,focusing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border ethnic areas.Scholars at the conference had a full discussion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dustria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e,border urbanization,ethnic tourism and other issues with corresponding results.Arrangements have also been made for work the next step of the union's work.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conference will strong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border ethnology.
Key Words: border ethnic area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border urbanization;border ethnology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9)02—0151—04
*收稿日期 2019-01-30
基金项目: 2017年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项目“中越边境口岸跨境合作与跨国民族双向流动研究”(项目编号:2017SY10030)。
[责任编辑 陈 彪][专业编辑 程 瑜][责任校对 蓝肖杏]
[作者简介] 邓玉函(1984~),女,云南个旧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跨国民族研究。云南昆明,邮编:650091。
标签:边疆民族地区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边境城镇化论文; 边疆民族学论文;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