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四川社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战时期论文,社会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东部沿海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内迁,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四川社会学研究因此而得以繁荣,成为四川社会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这一时期四川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抗战 四川 社会学
社会学作为一门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学科,早期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社会学系和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学校,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大都集中于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四川由于地处内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的设置比沿海要晚。但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社会学在四川也开始得到发展。在四川,开设社会学课程较早的学校是四川公共法政专科学校,在1918年各科课程安排中,已开设社会学课程。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3年第一期文史部公共课也设有社会学。成都大学则在政治系中开设社会学,由著名共产党人杨伯恺讲授。1931年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不少院系都开设有社会学课程,有的还开设了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边疆问题、社会政策等课程。四川社会学开设较早的另一所大学是华西大学,据许仕廉1927年的调查,在1926—1927年,国内有六十所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共308科,华西大学是开设较多的大学之一。 这说明,到二十年代,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四川已开始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和地理上的闭塞,四川社会学在教学和研究上与沿海相比,显得薄弱,发展显得迟缓。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内迁,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成为我国当时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之一。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着这些学校和研究机构的迁入而繁荣起来。当时在成渝两地,集中了一批设有社会学系的学校,在重庆,有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乡村建设学院社会学系和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在成都,有金陵大学社会学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齐鲁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原有的华西大学社会学系。当时与社会学有关的研究机构,一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学组,一是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该研究所是1942年燕京大学迁蓉后,与华西大学合署办校,由当时的社会学系主任李安宅和林耀华两位教授创建的,主要从事民族和边疆社会研究。大批教学和研究机构的迁入,使四川社会学一时学者云集,人才荟萃,不少国内外知名学者如许德珩、孙本文、吴景超、言心哲、卫惠林、柯象峰、乔启民、龙冠海、凌纯声、芮逸夫、林耀华、李安宅、蒋旨昂、晏阳初、胡鉴民、张世文、冯汉骥等,都曾在上述学校或研究机构从事过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这期间,由于人才集中,使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显得非常活跃,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1.在普通社会学方面,这期间出版的重要著作有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和姜缊刚的《社会学原理》。 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是再版,初版于1935年。初版后,孙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修订,1944年在重庆再版的这本书与原版相比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将原书社会组织举例一章分为社团组织和社区组织两章,新增阶级组织一章,其它章节名称及全书材料内容,亦颇多增删。此书是该类书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曾被部定为大学用书。姜缊刚的《社会学原理》是他想完成的一套书中的一部,其他两部是《社会哲学》和《艺术社会学》,他的《社会哲学》,已于1942年在重庆出版。
2.在社会问题研究方面,在此期间,出版了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全书共四册,从1942年7月——1943年11月出齐。 该套书主要讨论了家族问题、人口问题、农村问题和劳资问题。在四大问题中,又按内容分别论述了数种问题,使该书所讨论问题达四十种以上。
3.有关社会事业和社会行政方面,由于抗日战争的进行、社会事业和社会行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纷纷开设有关社会事业和社会行政的课程,社会教育学院还专门设立了社会事业行政系,不少社会学家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出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如言心哲主编的《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现代社会事业》、柯象峰的《社会救济》、吴榆珍的《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概要》、蒋旨昂的《社会工作导论》、《成都社会事业》、孙本文的《社会行政概论》等。在社会事业和社会行政的研究方面,言心哲是一重要代表人物。他1937—1945年在重庆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长期讲授社会事业,1941年曾任重庆实验救济院院长,对社会事业颇有研究,所著《现代社会事业》一书,是当时比较系统地论述社会事业的有代表性的一本专著。
4.有关边疆和民族社会学研究。在此期间,不少社会学家对边疆社会和少数民族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批有关边疆社会研究、少数民族研究的著作。如林耀华率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助教和学生深入大凉山地区进行调查考察,写出了《凉山夷家》一书;李安宅、于式玉夫妇深入甘南拉卜楞寺对藏族宗教制度进行研究,写出了一系列调查报告和论文,如李安宅写的《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佛教象征主义举例》、《喇嘛教育制度》、《拉卜楞藏民年节》、《拉卜楞寺概况》、《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例》、《藏族宗教实地考察》、《萨迦派喇嘛教》、《拉卜楞寺的僧官即各级职员的类别》等。于式玉写的《拉卜楞藏民妇女之梳发》、《藏民妇女》、《“拉娃”西藏人的巫师》、《拉卜楞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拉卜楞寺祈祷大会的布施》等。李安宅还对川甘青交界的“安多”地区进行考察研究,写出《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而《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则是他考察西康德格地区的研究报告。于式玉则到黑水进行调查,写出了《黑水民风》、《两道堂的商旅——黑水西北的回商》、《麻窝衙门》等。胡鉴民在此期间主要从事羌族和苗族习俗研究,发表有《羌族之信仰与习为》、《羌族的经济活动型式》、《苗人的家族与婚姻习俗琐记》等。此外,在此期间,柯象峰出版了《西康社会之鸟瞰》,徐益棠写了《雷波小凉山之民》等。在对边疆与少数民族研究方面,李安宅是最为活跃者之一。他不仅亲自深入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许多调查报告,而且对边疆社会工作提出了许多见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论边疆服务》、《实地研究与边疆》、《论边疆建设在区域分工》、《边疆社会建设》、《边民社区实地研究纲要》、《宗教与边疆建设》等。《边疆社会工作》一书,则是他研究边疆社会的代表作。
5.在调查研究方法方面,在此期间,张世文出版了《农村社会调查方法》一书。该书是作者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农村社会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介绍了农村社会调查的准备,进行的步骤,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分别就农村人口调查,农村田场经营调查,农家生活费调查、农村工业调查、农村商业金融调查,农村宗教调查和农村教育调查谈了具体的方法。除此书外,在此期间出版的有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方面的书还有《社会调查与统计》、《统计与行政》等。
6.在社会思想和社会学史方面,这期间出版了姜缊刚的《中国古代社会史》、孙本文的《社会思想》和陈定闳的《世界著名社会学家之生平及其学说》。
7.在人口研究方面,1936年,成都民间意识社出版了《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1941年,成都书生书店出版了《四川边区民族之人口数字》,1942年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委员会出版《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方案》,1943年出版了《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总报告》。此外,在这期间,还出版了张世文的《生命统计方法》和重庆市卫生统计联合办事处的《重庆市生命统计简编》等。
8.关于乡村建设方面。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国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社会学家都曾参与这一活动。早在1936年晏阳初就曾来川主持乡村建设工作,曾在成都、南充、泸县等地的四十二个县开展平民教育,推广卫生保健;在新都办实验县;同华西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办以县卫生院为中心的乡村卫生、医疗网点,同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开办示范农场,引入适合川西农村的优良品种,向农民推广。抗日战争期间,晏阳初在重庆北碚歇马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自任院长,培养乡村建设人才。除乡村建设学院外,许多大学也建立了乡村建设实验区,比较重要的有:嘉陵江三峡建设实验区,该实验区最早由四川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于1919年创办,初名峡防团务局,1937年改为嘉陵江三峡建设实验区;四川十县实验乡,由省立教育学院于1938年创办,实验乡有临江、石角、邮亭、淞溉、峰高、龙隐、石门、马乡桥、板桥、回龙、云门等十一处。此外,尚有歌乐山乡建社、江津白沙实验区、眉山乡村建事业实验区等。与乡村建设相联系,在此期间,发表和出版了一批与此有关的论著,较重要者如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瞿菊农的《乡村建设与教育》等。
9.有关实地调查方面。在此期间,除前面所述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大量实地调查外,还进行了不少其他方面的调查。其中,家计调查方面,如1938年金陵大学对成都213户工、商、教育职工的家庭调查, 根据此次调查资料,后来出版了《成都市生活费用之研究》一书;1941年,对重庆市190户工人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 写出了《重庆工人所得及生活费》的调查报告;1942年,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举办了成都皇城坝劳工家庭调查,共调查了556户居民家庭,根据此次调查的资料, 写成了《成都皇城坝劳工家庭调查结果之分析》一文。有关人口调查方面,如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此调查系根据1939年合川县沙溪镇和1940年在嘉陵江三峡实验区先后进行试调查的经验,于1942年选定彭县、双流、崇宁三县作示范的户口普查。根据此次调查资料,写成了《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总结报告》。有关社会事业调查方面,如成都社会事业调查。该调查由华西大学社会学系蒋旨昂教授主持,组织了金陵女子学院、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学生参加调查。主要对成都市的社会福利机构团体的工作进行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所得材料,写成了《成都社会事业》一书。有关社会概况调查方面,这期间搞了北碚社会概况调查,成都社会概况调查,华阳县农村概况调查等。此外,卫惠林还在丰都搞了宗教习俗方面的调查,并发表《丰都宗教习俗调查》。
10.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期间,各学校都很重视这一工作,纷纷建立社会研习站和服务处,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如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新都崇义乡建立“农村服务处”,服务处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农民补习学校,举办宣传专栏,宣传抗日救亡和农村生活知识,举办小农借贷,进行农家拜访,调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在城市,该系受中国盲民幸福促进会委托,开展培养残废救济及盲民福利人才的工作,并在成都盲童学校、盲人院等处进行实习。华西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乡村建设学会合作,在成都老南门外石羊场建立社会工作研习站,供学生进行研究实验之用。该研习站的创办人是李安宅教授。该研习站与实验区不同,研习站虽然也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但并非是其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以研习站为媒介,使学生和教授更容易接近群众,认识群众,以便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金陵大学在成都创办了儿童福利实验所。该实验所的主要工作是吸收小天竺一带贫苦儿童,开初有幼儿班和各个年级的初小班。参与实习的人员有仅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且还通过家访,进行社会调查。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和华西大学还为宋庆龄主办的战时儿童保育会举办儿童福利人才培训班。五所大学为培训班共同开设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卫生学等课程。培训班负责人为吴贻芳。重庆方面,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在璧山车站开设了“社会服务处”和“消费合作社”,为学生提供进行实习的机会。
11.社区研究。抗战期间, 社区研究“成为战时中国社会学的共同风气”(费孝通语),在社区研究方面,当时的代表人物,在云南是费孝通,在四川是蒋旨昂。蒋旨昂将主张社会学应采取综合的功能观点,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是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区的多种因素形成的,在这中间,社区的因素最为重要。因此,他特别重视社区研究。他的《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黑水社区政治》,就是他在此期间从事社区研究的成果。此外,张少微在此期间也出版了《乡村社区实地研究》一书。
12.农村社会学研究。 在此期间出版了乔启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乔启民系金陵大学教授,曾与卜凯(G.L.Buck)一起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状况进行过长达十余年调查,此书就是在积多年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此书是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3.知识社会学。李安宅于1944 年翻译出版了德国社会学家孟汉(Karl manmherm)的《知识社会学》一书。该书是知识社会学名著, 将其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有助于我国读者对知识社会学的了解和促进我国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开展。孙本文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曾说,该书是我国介绍知识社会学的第一本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出版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意义。
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促使社会学学术交流的活跃。1943年,中国社会学社第七届年会在重庆、成都、昆明三地同时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为“战后社会建设”。1944年社会学社在重庆创办《社会建设》月刊,由孙本文任主编,该刊以讨论社会建设和社会行政为主。此外,具社会学性质的刊物还有《西南边疆》、《边政公论》、《社会工作通讯月刊》、《合作事业》等。在上述刊物上,曾发表有不少社会学论文和实地调查报告。
除中国社会学社的活动之外,一些大学的社会学系也发起组织了一些学术组织,如华西大学社会学系所成立的华西社工学会,该学会由蒋旨昂任总干事,并出有刊物《华西社工》。不少学校的学生还组织了各种研究会,如青年问题研究会,妇女问题研究会,社会问题研究会等等。还经常举办与社会学有关的学术报告会。不少著名学者,如郭沫若、马寅初、吴文澡、晏阳初、潘光旦、吴泽林等都曾应邀作学术报告。此外,还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如应成都五所大学之邀,印度的艾伯兰教授到成都作学术讲演。讲演内容包括:印度之土地与人民、印度之宗教、印度教之新运动、印度之自由问题、新印度之基督教。这一印度问题讲座,当时颇受欢迎。
抗日战争时期是四川社会学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在四川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