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崇雪[1]2002年在《感伤与艺术创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篇研究感伤与艺术创造之关系的论文。中西方的文艺家在论及艺术的时候,都注意到了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甚至还将其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将情感问题看成是文艺的本质问题,但在对情感的具体分析上仍不够深入;中西方文艺家在论及感伤的时候也大都看到了“感伤”作为一种“风格”与经典艺术作品产生之关系,并将“感伤”作为前缀使用,冠之以诸种艺术门类之前,但这对感伤来说有点降格使用。正是鉴于以上两点原因,本文在对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在“情感论艺术观”的逻辑起点上对情感做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在“感伤的风格流派论”的基础上对感伤做了相应的适度的提升。认为:在诸多情感形态当中,感伤更趋近于艺术创造的本源,它应当是艺术家心灵和生存的最高境界。感伤不仅仅是某一流派的风格,它更应当是艺术整体风格的呈现。 全文包括前言、正文六章和结论八个部分。前言是对整个论文写作原因、写作目的、正文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概括叙述。正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总述,是从宏观上论述感伤产生的原因及其与艺术创造之关系:第一章偏重于从逻辑的角度,第二章偏重于从历史的视阈。正文的第叁章、第四章是分述,是从微观上分述为什么说感伤是艺术家心灵和生存的最高境界:第叁章侧重于艺术家主体的内在心灵,第四章侧重于艺术家主体的外在的生存环境。第五章主要论述感伤在艺术种的表现形式,第六章则是辅之以个案研究。结论归结全篇。
汪洵[2]2010年在《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文中指出本文论述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从萧红小说的感伤生成、感伤内容、感伤的艺术表现叁个方面着手。萧红小说的感伤生成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不幸的童年经历带给萧红心灵上永久的创伤,使她逐渐养成了敏感的性格,战乱里漂泊、穷困的生活与感情上的多次受伤加剧了她对人生的失望,使她的创作中充满了感伤情绪。在萧红的小说中,在表现属于女性的伟大的母爱、甜蜜的爱情与美好的未来时都充满了感伤的情调,生命个体在困境下所感受到的人生永恒的悲剧和虚无之感也流露出令人动容的感伤之情,由此构成了萧红小说感伤内容的两个主要表现方面。萧红小说感伤的艺术表现主要集中在意象、语言、叙事手法叁方面。意象主要有后花园、月亮、花,萧红在小说中通过回忆中的后花园表现出的不可避免的衰败、月亮对于人生悲剧的反衬、花开花败折射出人生的凄凉与无奈,来传达出她在人生思考中所流露的感伤之情。在语言方面,萧红运用类似的句型、相同语句的重复以及充满新鲜感的比喻,为其小说营造出感伤的氛围。在本该表达感伤的高潮情绪时,萧红通常采用的是节制而冷静的叙事。通过以上论述总结出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的独特审美价值。
王翠利[3]2013年在《论冰心作品中的感伤情调》文中提出冰心是五四以来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关于其本人和其作品的研究是现当代文学艺术研究界的重要论题之一。感伤情调是冰心作品中内隐着的一种“情绪流”,亦是其凸现的一个重要美学品格,这一品格在与其作品内容诗学的建构中努力寻找着一种平衡。但长期以来,对冰心作品中的感伤情调一直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本文拟通过对冰心作品中所呈现的感伤情调的具体形式及其特点,来追溯其感伤情调的美学意义和诗学建构价值。论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冰心作品中感伤情调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以冰心作品中的“感伤”情绪为切入点,在吸收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感伤”在其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包括对于抗争失败的哀伤;个体生命无法得到实现和认同的惋惜和感伤;生命存在的孤独之感和冰心作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家国危亡和民生疾苦的痛疾和忧郁。在这些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出冰心作品中感伤情调的特点,即立足于现实,执着于“真实”;主情;温婉的改良色彩;哀而不伤,动中法度。第二章主要论述其作品中感伤情调出现的原因。冰心作品中感伤情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外在和内在原因。“五四”退潮后,广大青年群体中出现了“时代苦闷病”这一症候,创作主体受对象影响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其诗学追求与意识形态的吻合与交锋,所以冰心作品中的感伤诗学践行是与当时整个苦闷、彷徨、失落的大时代环境分不开的。中国感伤诗学传统对冰心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这其中包括李清照带有感伤神韵的诗词、纳兰性德哀感顽艳的诗词及古典小说和一些近现代通俗小说,这些因素不仅将感伤根植于冰心的性情当中,而且也使得冰心在创作中将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现代叙事手段完美地统一起来。泰戈尔、纪伯伦的“泛神论”思想对其也有深刻的影响,“泛神论”思想作为冰心文学思想的宗教因素,主要用于调和人与宇宙的关系,其对大自然、宇宙的崇拜转化为一种神秘主义,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却把人置于一种虚空的状态,遂不可避免一种失落、怅惘的感伤情绪;“爱的哲学”思想作为冰心作品的诗学核心之一,当与现实矛盾不可调和时,冰心思想上亦产生一种苦闷情绪;冰心童年时所热爱的大海、她的家庭环境、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对其作品中感伤情调的氤氲,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第叁章论述冰心作品中感伤情调的美学和诗学建构价值。冰心作品中独特的叙事策略、诗意化的叙事语调、纯净典雅的语言、独特的审美空间及“中和”之美又在不动声色中将这种感伤情调上升到了美学高度。另外,冰心诗学理论的自觉和其创作也形成了良性互动,践行着自己深刻认同的诗学目标。其对传统诗学文化的实践、对如何建立起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生命进行观照的美学品格,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诗学追求。而感伤情调作为一种美学品质,冰心在这一美学品质与诗学建构中努力寻找着一种平衡:从作为中国感伤诗学萌芽的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冰心作品中的温情的、含有贵族气息的“感伤”,这是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同时也把冰心作品中的感伤上升到一个“史”的高度:冰心作品中的诗学核心即“爱”与“生命”;“淡”成为其作品中美学品质与诗学建构保持平衡的一味调和剂;冰心作品中独特的感伤对于丰富“冰心体”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田崇雪[4]2003年在《孤独、忧郁与感伤——对艺术家心灵境界的探寻》文中研究指明孤独并不必然地导向艺术的创造 ,艺术创造却必然地依赖于孤独。忧郁也并不必然地导向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却必然地依赖于忧郁。只有当孤独一变而为忧郁 ,忧郁一变而为感伤的时候 ,真正的艺术创造也就来临了。所以孤独、忧郁和感伤一如愤怒、烦恼与感伤 ,构成了艺术家心灵境界的叁个梯度。
汤奇云[5]2001年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文中指出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华东师范大学汤奇云2001 年绪论 #1(493,B3,4DE,DD)
佚名[6]2002年在《博士新论》文中指出政治权力构成与运作的美学奥秘 论题 :《2 0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 博士 :骆冬青 答辩通过日期 :2 0 0 0 2年 5月导师 :何永康教授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答辩委员会主席 :曾繁仁教授 论文提出了“政治美学
颜翔林[7]2008年在《论审美记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美记忆不同于一般记忆的特性在于,它不仅是复现形态的被动心理活动,更主要地呈现为修饰性的诗意表现和理想化的追忆形式。在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记忆在以真实的生命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意向性地展开心灵的重新构造,情绪和想象的力量渗透到记忆之中。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逻辑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存在者的审美体验和美感生成。感伤和惆怅构成审美记忆的重要的情绪主题,它深刻地影响到艺术的创造和接受。审美记忆对于艺术创造体现激发和提升的积极功能。
于可训[8]1988年在《论对立的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文学主体性问题的一个角度》文中指出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人,人既然不是"孤立的" "寓言式的抽象品",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也就不会是纯粹的思辨哲学的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与人置身其中的实践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哪些性质的环境因素对文学创作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以为这是考察文学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角度.本文着重从对立的环境因素("逆境")主论,至于主体对环境的一般关系,存而不议.对立的环境与创作主体的情感积淀
田崇雪[9]2001年在《感伤的起源》文中研究表明“感伤”指的是艺术家主体所固有的不因其他因素影响而转移的普遍的根本的和必要的情绪质素 ,是决定着艺术家们能否创作、创作境界高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条件 ,自然也是判断艺术品境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画。感伤起源于艺术家对时间、空间、灵魂和文明的超常的敏感。
权娜[10]2018年在《20世纪30-40年代田汉、夏衍戏剧创作的现实精神比较》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与夏衍都是举足轻重而又个性独特的剧作家。在田汉长达四十多年的话剧创作历程中,一直徘徊于政治与文学之中,经历了政治与文学的“二元论”与文学服务于政治的“一元论”的曲折创作历程与思想历程。夏衍虽然一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在现实主义话剧创作中耕耘,但也经历了话剧的艺术性与现实性相纠结的复杂历程。然而在经历长时间的探索与沉淀后,二人又都各自走向了艺术与政治完美融合的戏剧创作历程。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田汉、夏衍戏剧创作的现实精神进行比较,突出二者在话剧创作艺术上的相同与独特之处,看出二人话剧创作的得与失。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分别对田汉、夏衍的话剧创作与活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从而得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对“现实精神”进行了定义,对“社会真实性”与“现实针对性”、“人性”与“阶级性”进行了区分。具有“现实精神”的作品,要以人类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为基础,表现符合时代的社会真实,并表现对“人”的关怀与尊重。第二章从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的角度对田汉、夏衍戏剧作品的艺术渊源进行了探析。田汉早年的艰辛生活、曲折的情感经历与留日期间受到的影响,导致田汉戏剧创作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戏剧对现实精神的遵从。而夏衍则受到早年的贫困生活与日本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所以其戏剧一直在体现现实的领域中耕耘。第叁章主要论述在左翼激进思潮的影响下田汉、夏衍应时剧作呈现出的对“现实精神”的追求。田汉的剧作呈现出一种革命的狂欢,以工农的阶级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为创作主题,而夏衍在民族解放运动外则注重社会黑暗的揭露。田汉多表现阶级性的人,而夏衍则塑造社会性的人,人物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他们的剧作都表现出艺术上的贫乏,情节模式化,这就呈现出违背“现实精神”的“失真”。第四章论述抗战烽火下田汉、夏衍戏剧的现实追求。这一时期他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激进的漩涡,创作出的艺术与现实相融合的戏剧作品。本章分别从戏剧题材、戏剧人物、情节结构、戏剧氛围出发,解析二人戏剧创作的现实追求。田汉的话剧在以现实为基础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其前期的浪漫性的回归。夏衍的剧作则保持着现实性与生活化的艺术特性。第五章论述田汉、夏衍叁四十年代戏剧的艺术风格。田汉的戏剧在表现现实的同时弥漫着诗人的感伤,夏衍的戏剧则表现出一种属于革命者的忧愁。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概括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指出田汉、夏衍对比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感伤与艺术创造[D]. 田崇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2]. 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 汪洵. 广西师范学院. 2010
[3]. 论冰心作品中的感伤情调[D]. 王翠利. 扬州大学. 2013
[4]. 孤独、忧郁与感伤——对艺术家心灵境界的探寻[J]. 田崇雪. 贵州社会科学. 2003
[5].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 汤奇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6]. 博士新论[J]. 佚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
[7]. 论审美记忆[J]. 颜翔林. 文艺理论研究. 2008
[8]. 论对立的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文学主体性问题的一个角度[J]. 于可训. 江汉论坛. 1988
[9]. 感伤的起源[J]. 田崇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10]. 20世纪30-40年代田汉、夏衍戏剧创作的现实精神比较[D]. 权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