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几种方法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只有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全面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上册部分章节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如下设计,收效颇为明显。
一、巧打比方突破难点
打比方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妥当、科学的比方,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化解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天气变化是很复杂的,天气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许多学生都感到无从入手。在进行“锋面系统”教学时,我结合学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打比方:有甲、乙两班进行拔河比赛,会有几种结果?学生情绪很高,很快回答出有3种结果:甲班战胜乙班、乙班战胜甲班或两班势均力敌。我因势利导切入主题,性质完全不同的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就相当于拔河,当冷气团势力强大时为动力气团,它就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这样,冷锋的锋前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当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它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暖锋,暖锋的锋前为冷气团,锋后为暖气团;当二者势均力敌时,在一个地区徘徊不前,就形成准静止锋。
二、利用板图突破难点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明了的教学板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而且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的难点内容,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气压带被切割,由“带状”变为“块状”这一知识点,为此,设计了如下板图:以北半球亚欧大陆为例,冬季时,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海洋和陆地都在降温,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形成于亚欧大陆强大的亚洲高压把北半球的副极地气压带切断,使它由带状变为块状,势力减弱,退到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退到大西洋为冰岛低压,如图1所示。
夏季,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升温比海洋快,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它把分布于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使它由带状变为块状,势力减弱,退到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退到大西洋为亚速尔高压,如图2所示。
三、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海水温度和盐度”一节是《陆地和海洋》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影响盐度的因素,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我运用了实验演示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实验用品:食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
实验过程:(1)给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然后,再加水到烧杯的一半,制成盐水溶液;(2)再给烧杯加水到满为止;(3)把制成的盐水溶液拿到酒精灯上加热10分钟。
讨论思考:(1)当给烧杯逐渐加水到一半再到加满时,盐水溶液的浓度有何变化?(2)把制成的盐水溶液拿到酒精灯上加热时,溶液的浓度又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当给烧杯逐渐加水时,盐水溶液的浓度会逐渐被稀释;当给盐水溶液加热时,由于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溶液的浓度会逐渐增大。
把实验的结论与海水的盐度知识链接、迁移,得出本节教学的启示:
(1)给烧杯加水,盐度降低;加热时蒸发多,盐度增大。同理,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小;当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大。
(2)给烧杯加水有稀释作用,盐度降低。同理,河水为淡水,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淡水注入有冲淡作用,所以盐度较低。
(3)给烧杯加热,由于温度升高,蒸发增大,盐度升高。同理,暖流经过,盐度较高;寒流经过,盐度较低。
运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顺利地实现了难点的突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际观察突破难点
实践出真知。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时,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我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野外进行考察。我们学校在宝鸡秦岭北麓清姜河边,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带领学生沿着川陕公路向南进入秦岭,把学生10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在实地考察:(1)如何判定背斜和向斜?(2)褶皱和断层怎样判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实地观察,不但拉近了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距离,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实物化,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且锻炼了学生意志、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观察,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陶冶了情操,同时,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