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标记性概念研究的新进展——CoMP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标记论文,概念论文,理论论文,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对标记性(markedness)概念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其研究范围及应用颇广,一直以来是语言学特别是音系理论中有争议性的论题之一[1∶81]。最近的争论,详见本文第2节。标记性概念反映了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这一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雅各布森(Jakobson)以声学特征为基础,发展了音位区别性特征标记,并将标记性概念用于研究俄语词法。之后标记性概念的研究逐步扩展到语义学、语用学、类型学、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等领域。代表人物有:Andersen[2],Shapino[3],Andrews[4],Greenberg[5],Eckman[6],Croft[7],Givón[8]以及我国学者沈家煊[9]等人。标记性概念进入生成音系学是从Chomsky和Halle合写的《英语音系》开始的。在该书的第九章标记性概念,即标记规约,被引入到语法评估系统中,成为解释音系过程自然与否的辅助手段[10]。90年代出现的优选论将标记性概念引入理论本身,认为它是语法的有机构成而不是语法之外的东西[11]。标记性概念蕴含于制约条件之中。制约条件可分为二种:标记性(markedness)制约条件和忠实性(faithfulness)制约条件。实际的语言形式是两种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两类制约条件本质上是冲突的,交互的结果产生了一种“最优”或“最和谐”的表层语音形式。制约条件是普遍的,而在具体语言中的制约条件的排列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具有了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意义。McCarthy & Prince[12],Bakovi[13],Gouskova[14]等研究者近年来都对这一概念有研究,这些研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标记性概念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一些现象的解释存在明显的不足。以发音部位标记性层级(Place of articulation markedness hierarchy,以下简称为PoA)为例。根据发音部位的特征值可以得到一个标记性层级排列,即|dorsal>labial>coronal>glottal| (||表示层级,>表示标记性大于)[15∶158]。此排列中舌根音(dorsal)是最具标记性的,而喉音(glottal)的标记性最小。Prince & Smolensky[11]认为在任何一个层级上存在着普遍固定的排列,那么PoA上就有了
(
表示普遍固定排列,*表示禁止)。但是这一排列不能解释语言中的一些音变现象,如中和化。例如在Kashaya语中,音节尾
中和化后仍然保留
,而不是变化成具有最小标记性的成分,如喉音或次最小标记性的舌冠音。而类似这样的问题CoMP都给予了很好的解释与解决。CoMP理论主要探讨OT框架下的标记性概念,它是音系学家Paul de Lacy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16,17,18,19,20,21,22,23,25,26]。CoMP由语言能力(Competence)、融合(Conflation)、层级冲突(hierarchy Conflict)、标记性(Markedness)和标记性保留(Preservation of the Markedness)缩略、合并而成[25∶335]。该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标记性”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它是由人脑中彼此相互冲突的三种机制决定的:①标记性保留机制;②标记性弱化机制;③标记性与非标记性的融合机制。deLacy的理论观点新颖,与经典优选论的基本主张一致,但有其独创性的一面,是用一种全新的方法研究标记性概念,体现了目前OT标记性概念研究新进展。本文将结合实例介绍这一理论。
2.CoMP理论形成的过程
CoMP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回答各种挑战中形成的。
2.1 标记性是语言能力还是语言行为
标记性是一种语言能力,在OT理论看来本来这已不成问题,见上引Prince & Smolensky[11],然而对此有的学者提出异议。de Lacy的贡献在于严格区分能力标记性和行为标记性,详细地研究了能力标记性,提出标记性的弱化、保留、融合及冲突,对制约条件的排列规则做了改进,这就发展了经典优选论的标记性概念,即Prince & Smolensky的理论。在此之前,反对“语言能力标记性是普遍的”这种观点有两种说法。一是Hume[27∶296]认为就发音部位来说,标记性并非是普遍现象,而是各种语言具体的有无,其他学者也持有类似观点[28;29]。另一种说法是承认存在着标记的不对称性,但认为那是外部机制引起的,即标记性是历时音变机制所引起的附带现象[30]。
de Lacy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标记性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因而是普遍的。Hume等人谈到的现象属于行为标记性,而非语言能力型;又认为标记性是共时现象,跟历时音变机制无关。
2.2 de Lacy的说明
de Lacy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上述观点,进而说明:标记不对称性源于语言能力,标记性层级是内在语言部分形式化的直接表述。标记性表述及其表述的方式是普遍的,语言的不同在于它们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不同。就标记性表征结构而言,它不是以复杂度为依据,因此以音段表征结构的复杂度作为评定标记性程度的“表征—标记性理论”[31;32;33;34],在实际的音系分析中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完全赋值理论所假定的无特征内容的非标记性音系成分只体现了一个标记性层级,事实上语言是由多个标记性层级构成的,标记性层级之间发生冲突,从而可以产生多个非标记性音系成分。此外,就标记性层级形式化问题,de Lacy也指出,Howe and Pulleyblank[35∶1-49]提出的只采用忠实性制约条件MAX[F]和DEP[F]的标记性理论,以及Gouskova[14]提出的制约条件从不参照标记性层级中最低标记性成分的无零原则(NO-ZE-RO principle),都存在理论上的偏颇及解释上的不完整性。他着重强调各个标记性层级中的音系成分均可以表述为制约条件,仅由忠实性制约条件表示标记性层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输出项制约条件;忠实性制约条件与输出项制约条件交互作用,可以产生标记性的融合和保留,从而可以描写和解释各种已证实存在的音变现象。
3.CoMP的核心理论
关于标记性概念的研究,CoMP有四个主要的观点:①能力标记性:标记性是语法能力(内在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标记性与行为标记性(performance markedness)不同;②标记性的保留:语法中存在着要求保留标记性成分的力量。如果x比y更具标记性,那么x可以不受某一音变的影响而y却要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③标记性融合:标记性区别可以被融合(即被忽略),但标记性的排序永远不会被颠倒。如果一种语言认为x比y更具标记性,那么另一种语言可以认为x和y具有相同的标记性,但任何语言都不会认为y比x更具标记性;④层级冲突:标记性层级之间可以发生冲突,某一层级倾向选择x,而另一层级则有可能倾向选择yo CoMP运用了一些标记性层级,除了上文提到的PoA以外,还有元音及辅音响度标记性层级等等。这些标记性层级在CoMP中被赋予了几个显著的特点:①每一个层级可以形式化表示一个特征,层级上的每一个成分都对应一个特征值;②制约条件参照特征值发挥作用。具体地说,对于每一个标记性层级,有两组可以任意等级排列的制约条件:一组是以标记性为参照,彼此构成“紧要关系”(strigency relation)①的输出项制约条件(output constraint)②,另一组是与输出项制约条件相对应的忠实性制约条件;③标记性层级是如何与不同音系环境相关联的。例如,韵律(如响度、音调等超音段)标记性层级可以与韵律成分组合形成制约条件,而音段属下(如发音部位)的特征标记性制约条件则不可以。以PoA为例,它的输出项制约条件、忠实性制约条件以及它们的紧要关系制约条件如下:
PoA输出项制约条件:
(a)*{dors}表示违反一次[dorsal]的特征值。
(b)*{dors,lab}表示各自违反一次[dorsal]、[labial]的特征值。
(c)*{dors,lab,cor}表示各自违反一次[dorsal]、[labial]和[coronal]的特征值。
(d)*{dors,lab,cor,gl}表示各自违反一次[dorsal]、[labial]、[coronal]和[glottal]的特征值。
(*表示禁止)
PoA忠实性制约条件:
IDENT{dors}如果x是舌根音,那么x’和x的发音部位一致。
IDENT{dors,lab}如果x是舌根音或唇音,那么x’和x的发音部位一致。
IDENT{dors,lab,cor}如果x是舌根音或唇音或舌冠音,那么x’和x的发音部位一致。
IDENT{dors,lab,cor,gl}如果x是舌根音或唇音或舌冠音或喉音,那么x’和x的发音部位一致。
(IDENT表示一致)
紧要关系制约条件:
*{dors,lab,cor,gl},*{dors,lab,cor},*{dors,lab},*{dors}
IDENT{dors,lab,cor,gl}IDENT{dors,lab,cot}IDENT{dors,lab}IDENT{dors}
这些紧要性关系制约条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由排列,这不同于Prince & Smolensky[11]提到的普遍固定排列。一些音变现象如同化、中和化以及增音等都可以运用紧要性制约关系加以合理的解释。以下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在OT框架下,CoMP是如何运用这些制约条件来解释标记性的弱化、标记性的保留、标记性的融合及标记性的冲突的。
3.1 标记性的弱化
音系中的增音及中和化现象都可以看成是标记性弱化的具体表现。标记性弱化的效果是与标记性保留与否相关的,标记性的保留掩盖了标记性弱化的效应。因此,只有在没有保留标记性成分的情况下标记性的效果才是清晰可见的。所以增音以及中和化都是没有保留标记性的情况。
辅音增音现象一直以来是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12∶333-70;38∶219-51]。它描写的是输出项形式的音段在输入成分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增音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没有保留标记性成分的情况,所插入的音段受发音部位、浊音性、响度等标记性层级的影响。标记性层级彼此发生冲突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的插入辅音,但标记性层级也会共同发挥作用,使某些辅音永远不可能以增音形式出现。喉音被称为是“缺省”的增音[38;39;40]。它之所以成为缺省增音是由于它在PoA层级中标记性是最小的,它的输出与标记性保留无关,但是它同时也要受响度等标记性层级的影响。以Mabalay Atayal语为例。该语言要求所有的实义词以辅音结尾。如果一个词的底层是元音结尾,则要求插入喉音[?]。例如,‘believe+[intrans]’[41∶78]。其底层形式没有/?/,但表层插入了[?]。此时忠实性制约条件是没有关系的,带来这种变化的是输出项制约条件。请看竞选表(tableau):
(1)
(这里“.”表示音节;“*”表示违反;“!”表示致命性违反;“”指的是优选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部位层级制约条件都有利于[?]而不是[ptk]。
辅音增音有时也受响度层级的影响。作为韵律特征,响度常和“音节边界”位置联系在一起,用-△σ表示[11∶50]。辅音响度层级排列是清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鼻音>流音>滑音>喉音。响度高的喉音被禁止出现在音节边界的位置,用制约条件表示为*-△σ/[glottal]。*-△σr/(glottal)倾向于[kpt]但这与部位层级冲突。因此,如果在竞选表中它排在*[dors,lab,cor]之后的话,那么最后的优选项仍然是。
(2)
通过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看出喉音[?]作为增音是在保留标记性情况下发生的。在与响度层级发生冲突时,PoA输出项制约条件起了关键的作用,保证了喉音成为最后的优选项。
Trubetzkoy(1939)曾指出中和化现象可以显示标记性之间的关系[5]。中和化现象指的是不受相邻音段影响的特征值的改变。中和化的目标通常也是某一层级中标记性最小的成分。所以/t/可以中和化为[?],因为[?]比[t]标记性小。但/t/从不会中和化为[k]音,因为[k]音在任何一个标记性层级上它的标记性都要大于[t]。用OT解释的话,在这一音变过程中,忠实性制约条件不能区分不忠实的竞争项。因此,标记性的弱化可决定输出项形式。因此和增音一样,喉音成为典型的中和化目标。以标准马来谙/k/音中和化为例。根据Lapoliwa[42],Trigo[43]的研究,标准马来语音节尾只允许出现[p t?],当/k/位于音节尾时中和化为[?]。如:/baik/→[bai?]“good”。为了使/k/中和化为[?],倾向于[?]的制约性条件就应该排在保留/k/的忠实性制约条件之前,即*[dors]排在最前。看下表:
(3)
3.2 标记性的保留
标记性的保留(Preservation of the Markedness,简称PoM)指的是保留标记性成分。正因为保留标记性成分,而造成了标记性效应在许多语言中未能显现的情况。因此,低标记性成分会发生一些音变现象而高标记性成分却不发生。具体以Yamphu语为例。该语言音节尾中高标记性舌根音和唇音没有发生中和,而低标记性的舌冠音却发生了中和。例如:
Yamphu语这一现象是因保留标记性所致,即保留发音部位高标记性的舌根音和唇音的力量阻断了它们发生中和化音变。从排列形式上看,保留标记性的制约条件,如IDENT{dors,lab}就应该排在试图去除它们的输出项制约条件如*{dors},*{dors,lab},*{dors,lab,cor},*{dors,lab,cor,gl}之前。而禁止出现舌冠音的制约条件则要排在试图保留舌冠音的忠实性制约条件之前。请看输入项为//的中和化竞选表。
(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忠实性制约条件占优即排列在前,这能够保证高标记性成分保留而使低标记性中和。这种标记性保留的忠实性制约条件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忠实性制约条件的唯一性。它只有与输出项制约条件共同起作用,才能得到最终的优选项。这也证明了Prince[44]曾提出的设想:只有一个部位忠实性制约条件存在即IDENT[Place]可以同样保留层级上的成分是不成立的。如果用IDENT[Hace]分析上面的例子//,其结果如下表:
(5)
表示一种形式在任何排列下都不会赢。
我们知道//最后的优选项输出是(b),但在表(5)中它被(c)和谐限定(harmonic bound)③了。/k/和/t/在(c)中都被中和化了,而(a)则没有发生中和。因此无论怎么排列这些制约条件,(b)总是会输给(a)和(c)的。所以此表IDENT[Place]排在前,(a)会赢,而假如后面任何一个输出项制约条件排在前的话,(c)最终会成为优选项。这种结果不能解释Yamphu语中的实际情况。因而仅有IDENT[Place]是不成立的。
保留标记性不仅在中和化音变现象中起作用,在同化中亦是如此。在Catalan语的部位同化中,只有舌冠音发生了同化,而唇音、舌根音和腭音不发生部位同化。下表是Catalan语主要的部位同化实例:
(6)
此表显示非舌冠音没有同化是由于保留标记性的忠实性制约条件的缘故,这与Kiparsky[46]的分析类似。也就是说保留非舌冠音的忠实性制约条件必须排列在所有部位同化的制约条件之前,自然也就列在了所有保留舌冠音的忠实性制约条件之前,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只有舌冠音发生了部位同化。有关这一现象可以由一个排列显示||IDENT{marked}>>M>>IDENT{marked,unmarked}||。这里IDENT{marked}和IDENT{marked,unmarked}指的是发音部位层级上的值。
3.3 标记性的融合
所谓“融合”指的是两个标记性不同的成分在标记性上的区别消失的情况。也就是说当音变的目标及最小标记性输出的过程被阻断时,标记性融合就发生了。譬如,我们说“y不如x更具标记性”其含义是:x的标记性比y要多,也可以是与y具有相同的标记性,但绝不可能倒过来出现y比x更具标记性的情况。标记性的融合可以在标记性弱化以及标记性保留的情况下出现,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3.3.1 弱化中的融合
在上文CoMP理论核心中,我们曾介绍了de Lacy提出的两组紧要关系制约条件,并指出音系中一些音变现象如融合单靠普遍固定等级排列方法即是解决不了的。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允许融合的紧要关系制约条件,即*{dors,lab,cor,gl},*{dors,lab,cor},*{dors,lab},*{dors}。具体讲就是,在上述这组发音部位制约条件中,违反后面制约条件的输入项,也一定违反其前面的制约条件,因而这些制约条件之间构成了一种紧要关系。以Kashaya语中音节尾发生中和变成非口腔音[?]这一现象为例。
Kashaya语要求音节尾的部位要发生中和,送气的音节尾塞音在塞音中和化过程中没有被中和,表层仍然保持了
。如果根据固定等级排列得出的结果应是
,但这是不可能存在的音段。那么,尾塞音
表层必然会变成
,但这与实际的事实也不符。之所以保留
,是源于这一语言里舌根音、唇音和舌冠音发生了标记性融合,因而具有了相同的标记性。采用紧要性制约条件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例如
的竞选表:
(7)
此表*{dors,lab,cor}排在了*{dors}和*{dors,lab}之前,这显然是一种“anti-Paninian”(违反帕尼尼)层级,即具有概括性的制约条件排列在特定的制约条件前面。请参看Prince[47∶48]。在3.1中曾探讨标准马来语尾音/k/变成了[?],其排列是一种典型的“Paninian”(帕尼尼)排列,即||*{dors}>>*{dors,lab}>>*{dors,lab,cor}||。由此可以得出结论,Kashaya语中有关层级的制约条件排列必须是自由的,而且表示紧要关系制约条件*{dors,lab,cor}必须排在最前面,以保证舌根音、唇音及舌冠音标记性的融合。这样如表所示忠实性制约条件IDENT{dors,lab,cor}决定了最后输出项为。
3.3.2 保留中的融合
标记性融合可以发生在保留中。在这一过程中紧要关系忠实性制约条件起了关键的作用。以瑞典语为例。瑞典语中存在辅音双向同化现象[49∶36-38]。具体地讲,阻塞音相邻出现时,清的总是同化浊的,无论清的阻塞音是在前还是在后。浊辅音清化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音节尾[50∶207-44]。瑞典语的双向同化变成清的阻塞音也不例外,显然这里的双向同化是由*{±voice}·{±voice}驱动的,而要求输出项标记性降低的制约条件*{+voice}使这一同化成为标记性转变的触发因素,但这一触发机制必须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抑制,否则浊的阻塞音序也因此变为非浊的阻塞音序。为避免这一情况可以采用构成紧要关系的忠实性制约条件IDENT{±voice}·IDENT{+voice},即把保留原有标记性属性的制约条件IDENT{±voice}等级排在触发非标记性转变的制约条件*{+voice}之前,以此来避免过度清化的发生。如。来看
的竞选表:
(8)
此表中,IDENT{±voice}阻止了浊的阻塞音序变成非浊的阻塞音序如(d),(b)和(c)却发生了融合,因为两者都同样违反了IDENT{±voice},体现了保留中的标记性融合现象。
3.4 标记性冲突
在上文中提到了一些标记性层级如发音部位层级(PoA)、响度层级等,这些层级之间会发生冲突,产生不同的输出形式,使某些音段在某种特定语言里被视为最低标记性音段。因此,非标记性音段不是孤立存在的[25∶332]。例如,元音的响度标记性严重依赖韵律环境。元音响度层级为,其中
响度最低,a响度最高。就响度而言,在韵律指定终端成分(Designed Terminal Element,简称DTE)位置上最低标记性元音应是[a];而在非DTE位置上最低标记性元音则是[
]。因此,在非重读音节核心位置上就会产生两种彼此冲突的要求:作为DTE的音节核心成分必须是高响度的,而作为非DTE的非重读音节成分必须是低响度的。这时候就要看哪种层级处于优先位置。语言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哪一种要求在何种程度上强于另一种要求。因此,在DTE和非DTE重叠的情况下,任何响度层级上的元音都有可能被选定为最低标记性成分。也就是说任何元音(如
)都有可能成为增音,也有可能成为中和化的输出成分。非重读元音中和化和增音一样在某些语言里可以变成低响度的
,而在另外的语言里也有可能变成[a],两者甚至还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语言的不同环境中。这种由中和化产生的不同变异形式,源于重叠韵律环境中彼此相互冲突的要求。
4.结语
标记性概念自创立以来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纵观其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内容的演变及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这反映了标记性概念研究的生命活力及理论价值。CoMP理论是在OT框架下对标记性概念的研究。该理论基于大量的语言事实,既有对前人研究的继承,更有大胆的创新,提出了自己鲜明且独到的理论观点,体现了OT中标记性概念研究的最新进展。至于这个理论的完善程度,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有关markedness的译法,石定栩的“关于有标记的歧解”(《当代语言学》,2006第一期)一文有专门的讨论。本文探讨的理论是在OT框架下,为了接近标记性制约条件,markedness在本文中一律采用“标记性”的译法。
注释:
①紧要关系指的是:在两个制约条件之间,如果违反制约条件,也一定违反制约条件
,制约条件
的违反是制约条件
违反标记的真子集。有关介绍和说明,见McCarthy[36],马秋武[37]等。
②de Lacy[25]认为OT理论中的标记性制约条件(Markedness Constraint)旨在允许或禁止表层使用的某种结构形式,它不一定与结构形式的标记性直接相关,因此主张将之改称为“输出项制约条件”。
③和谐限定可以界定为:映射/a/→[b]和谐限定了映射/a/→[x],当而且仅当映射a/→[b]违反制约条件的标记是映射/a/→[x]违反制约条件标记的真子集。详细说明见McCarthy[45∶23],马秋武[37∶102]。
标签:发音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