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先琳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8-135-01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人的创造能力往往就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是新旧知识产生碰撞后进行思维、想象产生的结果,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也是对新知识的渴求。同时,“问”也是思维活跃程度的一种反映,能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得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关注儿童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其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能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越来越被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的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的人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占33.8﹪。为什么年龄越大越不敢或不愿提问了呢?相关调查表明,年龄越小,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越高。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敢于问“问题”
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要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培养学生问“问题”的兴趣,防止学生不愿“问”、怕“问”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的勇气。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甚至荒诞离奇,教师都不能讥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学生提出:人民币是谁设计的?人民币上为什么要写两种数(大、小写)?钱币上有好多的图案,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有了硬币,还要纸币呢?这些问题有的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很幼稚,但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创设情境,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教师先任意出示一些线,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线分类吗?”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有的按端点个数分类,有的按曲、直分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别展示后再问:“对以上分类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样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分类后各类线叫什么名称?各类线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进行探索、讨论,最后得到答案。接着提出新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看上去呈直线、线段的形状?”在这样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当教师让学生提问时,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有问题。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我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观察提问。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同桌互相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大小是相同的?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顶点?
2.比较提问。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与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他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比较: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联想提问。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有可能是对立的,也有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可能联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转化为平形四边形推导出来的,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否也能这样推导呢?
4.分析综合提问。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
四、给学生足够的问“问题”的时间。
回忆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机会或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太少,天长日久就会造成学生不爱问问题。因此,不仅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还必须给学生足够的问“问题”的时间,方法上要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学生对老师提问,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材提问等。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引导学生一题多问,特别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启迪思维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3一定比1/4大吗?老师说:你认为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3就没有一个大圆的1/4大。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3和1/4的大小是用同一图形或数量为标准的。但学生并没有就此满足,又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圆的1/3和大圆的1/4呢?一个学生思考后回答:先算出小圆和大圆各自的面积,再分别除以3和4,这样就可以比较大小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已远远超过了老师的预想。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实现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
论文作者:贾先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小圆论文; 教师论文; 长方体论文; 思维论文; 意识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8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