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3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7)和观察组(n=157)。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观察组接受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T1、T2、T3、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Ramsa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麻醉效较好,可使术中体征保持稳定,且可使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得以减少。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全麻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86-01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有资料表明,腹腔镜肌壁间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较好,但手术的开展仍旧有一定机率导致严重应激反应的发生,因此为患者实施合理麻醉十分重要。全麻后机体血流流动受阻,加之气道阻力升高,因此可能对手术的开展产生影响。本次研究选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314例,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中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314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7)和观察组(n=157)。对照组年龄16~72岁,平均(42.3±5.5)岁,ASA分级:Ⅰ级82例,Ⅱ级75例;观察组年龄18~74岁,平均(42.8±5.7)岁,ASA分级:Ⅰ级80例,Ⅱ级77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ASA分级为Ⅰ~Ⅱ级;具备良好心肺功能;具备正常凝血功能;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或全身性疾病;存在血液性疾病;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麻醉药物过敏者。
1.2研究方法
观察组接受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首先于第7~8胸椎间隙开展硬膜外穿刺,采用1.5%利多卡因3mL注射,待麻醉平面出现,采用0.25%罗哌卡因8mL追加应用,手术开展过程中,每隔1h硬膜外追加0.25%罗哌卡因5mL。两组麻醉诱导药物均为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剂量分别为0.05mg/kg、0.2mg/kg、0.5μg/kg和0.15mg/kg,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气管插管后与麻醉机连接开展机械通气。麻醉维持药物为丙泊酚、顺阿曲库铵,剂量分别为3~5mg/(kg·h)和0.15mg/(kg·h),静脉泵注给药,同时采用七氟烷1%~2%吸入,间断采用舒芬太尼按照5μg/h的剂量静脉推注,使患者机体BIS值保持为40~60,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硬膜外给药。对照组接受单纯全麻,用药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0)、醉诱导时(T1)、建立气腹后(T2)、手术开始1h(T3)、拔管后即刻(T4)、拔管后0.5h(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毕拔管时间、Tamsay镇静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T1、T2、T3、T4的HR和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拔管时间和Ramsay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为(21.3±6.1)min,短于对照组的(34.1±8.2)min,观察组Ramsay评分为(2.3±0.5)分,低于对照组的(4.6±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烦躁15例,恶心呕吐22例,认知障碍8例,谵妄6例;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2例,烦躁1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1、T2、T3、T4的HR和MAP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仅T1时明显降低,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全麻前应用硬膜外麻醉科使全麻时机体外周血管扩张更为明显有关,可依靠适当增加补液量来使机体循环稳定得到维持。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科使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的时间缩短,同时可依靠更为高效的伤害性刺激阻断效果,以及降低患者机体中枢神经敏感性,从而取得更为显著的镇静效果[4]。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则可能是由于单纯应用全麻时,麻醉药物剂量较大,从而会导致明显的应激反应,进而使术后躁动、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增加,也使得术后苏醒时间延长,因此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相符[5]。
综上所述,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麻醉效较好,可使术中体征保持稳定,且可使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得以减少。
参考文献:
[1] 向璟.不同浓度七氟烷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补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3):5653-5656.
[2] 李琪,刘雪梅,孟庆辉.腰硬联合麻醉在腹式子宫肌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25(06):708-710.
[3] 田书香.瑞芬太尼对子宫肌瘤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4):4-7.
[4] 龚辉.右美托咪定对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和麻醉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11):113-115.
论文作者:覃木卫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全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子宫肌瘤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并发症论文; 硬膜外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