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建设视角下新党的兴衰历程
陈先才 翁明源
(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新党曾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第三大政党,在经历短暂辉煌之后就陷入了发展低谷。新党由盛转衰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未能进行有效的政党建设。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定位不清,在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上长期摇摆不定;二是理论建设不足,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无法吸引选民;三是组织不力,松散的“柔性政党”架构导致其战力不足;四是能力欠缺,不能适时调整策略,也没积极学习大党的发展经验。近年来,随着新党青年军的崛起以及新党组织建设的逐渐转变,上述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之中。
关键词: 台湾地区;新党;政党建设;新党青年委员会
一、问题的提出
新党于1993年成立,脱胎于“新国民党连线”,凭借与国民党的“不一样”和鲜明的统一色彩而迅速崛起,因一度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拿到21个席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大势力”。但是短暂辉煌之后是长期的沉沦,新党自1997年后开始式微,直到今天。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该党高开低走到几乎一蹶不振呢?两岸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对新党为何衰落,既有研究主要从制度因素、资源因素和省籍属性三个方面做了解答。
英国学者布朗(Brown)和莱文森(Levinson)提出:模糊限制语是“一个粒子,单词或短语,修改谓词的隶属度或集合中的名词短语;它说只有在某些方面它是部分的或真实的它可能比预期的更真实完整”(Brown&Levinson,1987)。同时,他们提出了把模糊限制语当成一种避免直接分歧或维护面子的消极策略。
持制度因素论的研究者认为,台湾地区选举制度不利于第三势力发展。根据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在不分区“民意代表”选举中,只有得票率超过5%的政党才有资格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中分配席位。这对小党极为不利。王猛认为“正是不能跨越5%政党门槛,新党、亲民党先后走向了泡沫化”[1]。更糟糕的是,2005年所谓的“修宪案”将“民意代表”席次减半,将“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制”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进一步限制了小党的发挥。持资源因素论的研究者认为,新党所掌握的资源不足才是其衰微的原因。如罗达菲认为,新党最初的人才资源为其带来了资金、媒体和组织的资源,帮助其实现了最初的扩张。1997年之后,新党的衰微则是由于其人才的遗失和人才资源管理的不善[2]。王猛也认为,人才和资金上的“短板”限制了新党的组织运作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实力衰落[1]。持省籍属性论的研究者认为,新党的衰微是因其代表了外省籍、统派。如宁澐认为:新党甫成立,已经被民进党和国民党扣上“外省人的党”“急统派”等大帽子[3]。茅汉也认为,省籍属性限制了新党的发展,“外省籍在台湾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四点八,新党的‘民代’提名,外省籍理应不超过百分之十五,但每次都高达八九成”[4]。
当前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情绪劳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也没有给予相应的考核评价来促进教师情绪劳动的善治。当然访谈中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从招聘环节来说,现在招聘主要是看学历、教学经验、讲课水平等,结果招进来后发现有些教师和同事之间交流有障碍,关系处理不好,不是专业不足,而是交际能力不行,所以我觉得人力资源角度也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从教师考评环节来说,考核评定是教委统一定制的考核表,主要是一年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情况等,且格式、内容都是统一的,虽然有他评,但是也只涉及教学。”[HDW—TY]
综上,既有研究都没从普遍性的政党发展理论来解释新党的衰微,即便是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提出来的特殊性也不能解释新党发展至今的主要过程。本文试图从政党建设角度出发来探讨新党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其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二、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能力是指政党面对不断变化的局势和选情,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主张和选举策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能力。这是新党在过往的选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对时势的错误判断导致新党不时提出“反共”“反统”等与自身定位不符的昏招,不仅没能达到吸引更多选民的目的,反而致使一些比较坚定的支持者选择离开。政党的学习能力并不是要其朝令夕改、时刻变化,而是要审时度势,随着时势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最关键的是,不论怎样调整变化,政党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最初定位,不能改变自己的核心主张。
但是新党的这种表现并没能持续,初尝胜果的沾沾自喜和囿于国民党和民进党营造出来的舆论压力,新党的定位逐渐模糊化。一是大打“反共”旗号。新党在宣言中明确提出要与中国共产党展开谈判,但又因担心被扣上“中共代言人”的帽子而处处“反共”。甚至其召集人王建煊公开宣称:“我们不敌视大陆同胞,我们是敌视它的政权。”[7]二是淡化“反独”色彩。为获取选举利益,新党一改“反独”主张,竟想和民进党进行“大和解”,声称“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共产党,且新党也愿意和民进党做朋友”[7]。三是放弃统一主张。1998年2月,以姚立明为主的新党“十人小组”提出“一中两国”,与新党一贯主张的“一个中国”公然对立。尽管此事在赵少康、李庆华等新党领导的反对下很快归于沉寂,但使台湾民众对新党的定位愈发迷惑,而且自那一年起,新党的选举表现就开始一路低沉。四是新党定位的最大问题在于“反李登辉”。新党最初从国民党中脱离出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反对李登辉,所提出的各项政治口号和公共政策也和李登辉针锋相对。“反李登辉”成为其实质上的最大诉求。但是在李登辉退下来后,新党就无人可“反”了。民众发现这个时候的新党与国民党似乎并无二致。至此,新党最初的定位全部崩塌,模糊不清的定位自然难以体现其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区别,也难以吸引选票。
上述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政党必不可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90多年,执政了70年,依然在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进行理论创新,开展从严治党。而处于低谷阶段的新党更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崛起。
三、政党建设视角下的新党之过与振兴之道
(一)定位
三是从民生主义来讲,台湾现在的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蔡英文当局却不顾大陆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转而去东南亚“寻根问祖”,使台湾地区经济雪上加霜。曾大力支持蔡英文的青年人现在只能纠结于微薄的月薪。新党应积极支持同大陆开展经贸往来。大陆巨大的市场能够为台湾商人和青年人提供重要的发展、就业机会。大陆强大的消费能力对台湾的旅游业、农渔业等都能带来强大的增长动力。这些才是改善台湾民生的最直接助力。
政党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的定位,即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这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政党所有理论和行为的出发点。在现代选举政治中,一个政党必须明确自己代表谁的利益,这个代表不是必须跟别的政党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必须是基于政党的最初目的,而不是为选举而建党。二是理论建设。一个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政党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这个理论来自政党的定位,是政党所有行动的指针。这是战略性的建设。政党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才更有利于吸引选民、提升战斗力。三是组织建设。一个要在选举中应对自如的政党必须有一个规则清晰、纪律严明的组织。一个纪律松散的政党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选举局势,无法合力对抗其他政党的攻击打压。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政党组织太过松散,党员不受丝毫限制,随时可以加入或退出,那么这个政党就没有凝聚力,对党员就缺乏吸引力和归属感。四是能力建设。一个定位清晰、理论扎实、纪律严明的政党需要有足够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向别的政党取长补短,不断修正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包括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高效地服务于自身发展的组织能力;还包括如何参与政治选举,如何运用权力,如何推出政策的政治能力。
NAION组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NAION专家共识(2015)诊断标准[7];②神经影像学检查未见炎性脱髓鞘病灶及占位病灶;③病程>3个月;④眼压正常;⑤无青光眼等眼病及家族史;⑥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排除标准:①双眼等效球镜度(SE)<-6 D或>+6 D;②屈光介质混浊影响扫描图像的清晰度;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史;④其他视神经、视路疾病史。
二是从民权主义来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台湾地区虽以民主制度自诩,但民进党现在的所作所为丝毫没有尊重人民意见。民进党不顾民意的反对,推行“一例一休”和修改《劳基法》;为迎合“台独”分子而破坏两岸关系,阻碍两岸交流;为打击统派人士而滥用公权力侵害人权。作为“绿色恐怖”的受害者,新党正好可以借此宣扬自己的理念,提出新的政策。
(二)理论建设
一是从民族主义来讲,现在国民党的“不排斥统一”与民进党的拒绝接受“九二共识”,都不支持统一,新党提出的“反独促统”有很鲜明的号召力。这就可以用民族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为什么要“反独促统”呢?其一,两岸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统一是符合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二,两岸敌对状态最初是国共内战的结果,但持续至今主要是受美日等外部干预阻挠的结果,是美日不愿看到中华民族崛起所采取的伎俩。其三,大搞“台独”的分裂分子数典忘祖,说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却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一个政党要想在政治场域中获得长久支持,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不是凭借个别热点话题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新党针对民进党提出“反台独”,针对国民党提出“反黑金”本也是个不错的方向,只是在其论述过程中,缺乏深刻的理论支撑。在“反台独”上,新党一贯的理由是如果宣布“台独”,台湾人民就会陷入战火。但是如果民进党不推行“台独”或者只维持现状,那么新党“反台独”就缺少了攻击目标。同样,新党之所以提出“反黑金”,是由于国民党和民进党凭借“黑金”收买选票。但是随着台湾地区相关规定的完善,“黑金政治”愈发不被民众所感知,新党的这一论述也就欠缺了号召力。因此,这样一种谈不上理论的论述无法使新党具有长久号召力。近年来,新党逐渐开始找寻自己的理论基础。他们自诩为孙中山先生的继承者,基于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经济”“新中国”“新民权”的口号。“新经济”是基于民生主义而提出的“发展国家资本,振兴实业”;“新中国”是基于民族主义而提出的“不做被美日利用的棋子,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两岸合作振兴中华”;“新民权”是基于民权主义而提出的“权能分离”。这三条基于三民主义而提出的口号其实并无新意。事实上,以三民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并根据时势做出不同解读,以支撑新党自己的政治主张具有现实可行性。
那么,新党现在如何重新定位呢?这就要坚定以下四个层面的定位。一是要坚定统派立场,重新高举“反独促统”的旗帜。在如今民进党大搞“渐进台独”、推动两岸对立的情势之下,新党应以和平为宗旨、以统一为目标,团结支持统一的台湾民众,反对民进党一意孤行的危险行为。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岛内支持统一的比例开始回升③ 参见台湾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1994年12月~2018年06月),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 。这说明台湾民众不满“台独”的倒行逆施,更加珍视和平。二是要破除省籍壁垒。新党成立之初就被民进党扣上“外省籍”帽子,严重影响其代表性。为破除这一壁垒,新党应更多宣扬统一对维护台湾民众切身利益的好处。不仅如此,它要从台北走出去,在全台湾发展组织、宣扬理念,推行惠及全台湾的公共政策。三是要重视青年世代。创党之初,新党就提出过要吸引青年选民,但后来因为定位的错误而导致选民流失。时至今日,无论是蔡英文的当选、“时代力量”的崛起,还是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的“韩流”现象,都可看出青年人是各政党选票最重要的增长点。根据王瀚的一项研究,台湾地区现在的青年世代并非民进党所说的“天然独”,而是一群更理性的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在2016年选择蔡英文只是因为“国民党太烂没得选”,并不代表其支持“台独”[8]。而这正是新党的机会。时下新党当中的青年军活跃在台湾地区政治的舆论场中,对青年人有极大吸引力,这是新党未来发展的关键。
新党刚成立时的定位其实是比较清晰的。在创党之初,新党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小党,“承认自己是少数,可预见的将来也会是少数”[3]。因此,一开始新党成立的目标就不是夺取“执政权”,而是先争取一部分铁杆选民再“徐图大业”。新党一开始的发展策略比较务实:“攻两党① 这里指国民党和民进党。 在安于既得利益而对改革所持的保守态度,拉拢两党尚未或无心关照的第三势力,累积其政治资源。”[6]新党当时打出的旗号是“革新政治,安定政局,制衡两党”② 参见新党宣言,https∶//new-party.org/%e5%ae%a3%e8%a8%80/。 ,立志做小老百姓的代言人,通过支持统一、反对“台独”,以求争取外省籍和青年人的支持,展现出与当时李登辉的“独台”和民进党的“台独”的鲜明区别。这样精准的定位对成立之初的新党确实形生了重要助力,使其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成为台湾地区政坛新兴力量,一举取得辉煌战绩。
(三)组织建设
一是发展党员。成立之初,新党就把自己确定为一个“柔性政党”,即“参加新党只要登记不必宣誓,不必缴党费,不必开小组会议。人人因理念相同而加入,人人也可以随时因理念相异而离开。新党允许跨党,并欢迎精神党员。凡不便登记为新党党员,但认同并支持新党者,都是精神党员”① 参见新党宣言,https∶//new-party.org/%e5%ae%a3%e8%a8%80/。 。从这些规定来看,党员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甚至允许跨党参与。这与其说是一个政党,不如说是一个兴趣小组。诚然,这些要求是有原因的:新党最开始从国民党脱离出来,为吸引那些想要加入又不愿得罪国民党的人而采用了这些柔性方式,以使自身获得认同和帮助。但这带来的显著缺点是党员没有向心力。党员人数可能会很多,但在选举过程中,这些加入和退出都没有限制的党员就不太可能会对选举提供帮助。此外,新党成了个别政治明星的垫脚石,一些在国民党或民进党受到排挤的政治人物会借由新党来实现其政治抱负。由于党员既没有门槛又没有束缚,新党就成了这些人的工具。当新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这些人就过来投靠;一旦新党遭遇困难,这些人就会很快离开。更有甚者在新党内大搞权力斗争,将新党的资源转换成个人资源,从而打击了想要加入新党的仁人志士。新党后来察觉了这样的问题。经过2004年和2007年的两次修改之后,新党党章规定:“党员违反党章、党规、党纪或委员会决议者,得视其情节轻重,由全委会做成警告、纠正、停止党权或开除党籍处分。”② 参见新党党章,https∶//new-party.org/%e9%bb%a8%e7%ab%a0/。 尽管这对新党的组织建设或许还不够,但已有很大进步。
二是建立党的组织。新党委员会一直以来都是新党最主要的权力机构,决定新党的一切事宜。但广大党员没有发声渠道。在最初的时候,无论是推举候选人,还是选举召集人都由委员会来决定。本该作为主体的党员只能被动接受委员会的安排,这也使很多本来对新党抱有极大希望的党员纷纷退党。委员会成了各政治人物换票的中心,全然不顾新党的发展。同时,新党只设召集人而不设主席,全党没有一个政治核心,“群龙无首”带来的就是无休止的内斗。一开始的斗争使建党元老赵少康出走,后又批判从国民党转投新党的功臣许历农,以致最后出现了对新党打击沉重的朱高正“家变”事件。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新党,经过几次党章的修改,增设了党代表大会,作为新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增设了主席,对内综理党务,对外代表本党,由全体党员直选产生。尽管显得稍晚,但这些措施逐渐使新党重新具备了凝聚力。
(四)能力建设
政党建设是指“政党为完成自身的使命而进行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和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5]。它包括确定自己的定位,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理论,召集具有相同定位和理论信仰的人才建立自己的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宣传组织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一般来讲,根据政党实现建党目的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分为革命型政党和选举型政党。革命型政党通过发动革命来夺取政权,选举型政党通过参与政治选举来获得政权。一般认为,革命型政党要推翻现有政权,每天都在生死边缘活动,自然应加强自身建设,只有坚定信念、严密组织纪律,才能保障生存;而选举型政党在一些理想化的民主理论当中,是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人自发组成,他们为共同利益自然会紧密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参与选举,并不需要进行自身建设。其实不然,在现代选举政治当中,民众一般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利益诉求,甚至常常被误导,自然也不会很坚定地团结在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周围。特别是随着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彰显和社会的多样化,政党竞争愈发激烈,各种中小型政党日益崛起,单一的一两个政党把持政局的局面已很难维持甚至已在很多国家被打破。这就要求每个政党必须更有战斗力,改变松散状况,加强自身建设。
组织能力是指组织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帮助本党发展的能力。它既包括如何招募得力人才,如何吸引资金支持的能力;也包括如何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使用资金的能力。一是招募人才。从全盛时期拥有超过60 000名党员的第三大党沦落到如今不足1 000名党员的“最老小党”,人才流失是新党的最大问题。如何吸引人才,找准发展对象很重要。目前来看,青年人才应成为其发展重点。青年人是台湾社会未来的希望,更具理性的青年人更有可能被新党动员起来。二是吸引资金。现代选举政治是一项资金耗费巨大的政治活动。无论是宣传、组织、人力都需要资金投入。新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党员所交的党费、零星捐款以及不到 5%投票率所获得的政党补助款。新党既不像国民党那样有大资本家的支持,也不如民进党那样有外部势力的青睐。主张统一、又代表小老百姓的新党尽管在岛内得不到太多资助,但是在海外却有一大批支持者,曾经被称作“海外第一大党”。如果新党能够坚定自己“反独促统”的鲜明立场,海外华人将会是其重要支持者。
政治参与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如何打赢选战的能力。当一个政党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的时候,要赢得选战还需要有合适的选举策略。这就包括如何推出和布置参选人,如何进行选前宣传动员,如何应对对手的挑战等。长期以来,新党由于人才资金的缺乏,既难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也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动员活动,但是作为小党也可以有依托自身优势的选举策略。其过去在金门的长期“主政”就是其很好的经验。
在本例中,英国移民官试图确定一个难民身份申请者的年龄。该申请人声称自己是个未成年人。当出现“虚岁”这个词的时候,译员自己没有做出解释,而是提示移民官由申请人来解释。这在许多时候是比较安全的调解策略。如果译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有可能其解释与说话者的看法并不相同。许多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实际上可以通过让各方直接交流来得以化解。
四、结论与展望
2018年元旦,新党青年委员会发布《为和平立基,为苍生立命——新党青年军致全球中华儿女书》,以“战争无情 和平无价”“人民求生 发展有道”“反独无罪 促统有理”三个段落表明了新党要和平、求发展、“反独促统”的坚定立场。这表明新党的定位变得更加坚定、明确。新党青年军立足台湾,通行两岸,放眼全球,对现实、对历史都有更加客观深刻的认识,使新党在沉寂多年后再次成为台湾地区社会舆论的常客。这批青年人既能坚持传统,又有新的思想,目前正在构建新的理论,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新党青年军的代表、新思维中心主任侯汉廷成功当选台北市“议员”,其他青年军代表林明正、苏恒虽未当选,但也获得了较高票数。历经岁月磨砺的新党在新时代终于展现出新生机。以新党青年军为代表的新党新一代将会给台湾社会带来更重要的转机。
每一个无根萍植物体都是一个椭圆形的叶状体,与其他进化得更为高级的植物相比,无根萍的结构原始而又简单:没有茎和叶,没有维管结构,主要依靠无性分裂(出芽法)进行繁殖。叶状体的一端有一个芽囊,子芽就在这里生长,在外力的撞击下,子芽掉落,形成一株新的浮萍。这种繁殖方式非常高效,通常在48小时以内,植物体的数量就可以翻倍。在无根萍生长最旺盛的时节,每平方米的水域中可以生长大约100万个植物体,是不是很惊人呢?
参考文献:
[1] 王猛.台湾新党、亲民党“泡沫化”现象探析[J].现代台湾研究,2011(4):21-26.
[2] Fell D.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new party∶ Ideology, resources and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East Asia,2006(1):47-67.
[3] 宁澐.新党的空间及国民党所受的冲击[J].海峡评论,1993(33):59-60.
[4] 茅汉.成也新党,败也新党——论新党的败选与改造[J].海峡评论,1999(97):52-55.
[5] 叶笃初,卢先福.党的建设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20.
[6] 孙国栋.新生代爱新党[J].海峡评论,1993(33):38-39.
[7] 陈孔立.新党的国家认同[J].台湾研究集刊,1998(3):40-47.
[8] 王瀚,张遂新,陈超.“好评”会带来“好感”吗?——基于台湾青年的实证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8(4):20-30.
中图分类号: D67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378(2019)01-0060-06
DOI: 10.13946/j.cnki.jcqis.2019.01.006
作者简介: 陈先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翁明源,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陈先才,翁明源.政党建设视角下新党的兴衰历程[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1):60-65.
责任编辑:孙德魁
标签:台湾地区论文; 新党论文; 政党建设论文; 新党青年委员会论文;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