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判断与思考_经济论文

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判断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宏观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成功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趋势,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实现了复苏。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今后经济走势如何,经济增长遇到了哪些问题,今后将怎样更好地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济已经回暖,诸多经济指标明显回升

有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是在2008年8月份以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才出现下降的。其实并非如此,中国经济早在2007年第4季度就开始下降了。中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第3季度达到13.4%以后,就开始连续6个季度下跌,从13.4%一直下降到2009年第1季度的6.1%,第 2季度回升到7.9%,第3季度达到8.9%。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中国经济在连续6个季度下滑后已经从低谷趋向回暖,诸多经济指标出现了上升趋势。

从三大需求看,中国投资增速在持续回升,2009年前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全年预计增长31.5%,同比增加了5.4万亿元左右;消费增长也从下降转为回升,2009年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6%,到10月份增长16.2%,预计全年增长15%以上,比上年增加了16000亿元;但是,出口连续12个月负增长,从2008年2月出口同比增长变为-2.2%开始,2009年第1季度为-19.7%,上半年为-23.5%,前3季度-20.9%,10月为-13.8%,全年预计为-18.5%左右,比上年减少出口额18000亿元。以三大需求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投资拉动、消费跟进、外需萎缩,呈现出内暖外冷的特点。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处于负增长,所以给投资和消费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当前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是使投资和消费能填平由出口带来的负增长,然后才能实现经济的正增长。

衡量宏观经济运行还有以下指标需要关注。第一是财政收入由负转正。自2008年10月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变为-0.3%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在连续7个月负增长后、中央财政收入在连续8个月负增长后,均于2009年5月开始出现了正增长,其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这表明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能力由降低转为上升。

第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有升有降。2009年前3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收入预计增长1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全年农民纯收入预计增长5%以上,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然而收入统计数据与老百姓的感觉之间有差距,2008年下半年以来,出口连续负增长,制造业不景气,就业萎缩,大量农民工返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受到社会质疑。上海的一个民间组织太和顾问对全国8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09年上半年企业职工收入仅增长6.3%,其中国有企业为4.7%,民营企业为7.6%、外资企业为5.5%。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城镇职工收入增幅为12.9%,比前者高出一倍还多。

第三是工业增加值增长。从2008年10月我国工业增长速度跌破两位数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8个月都在10%以下,其中2009年1~2月为3.8%,从2009年4月开始,工业增长出现了不断加速的趋势,到2009年9月、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同比分别增长13.9%、16.1%,预计全年工业增长速度在10%以上。在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作用下,工业增长速度由降转升,扭转了企业效益不断下滑的趋势,目前石化、建材、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盈利出现增长,煤炭、烟草行业效益稳定,电力行业已经扭亏为盈,钢铁、有色、海运明显减亏,外向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利润增长降幅变窄。

第四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9个月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11个月负增长,但双降幅度从2009年8月以来不断变窄。一是CPI从2009年2月份变为-1.6%,前3季度为-1.1%,10月为-0.5%,全年预计为-1.0%。二是PPI从2008年12月变为-1.1%,2009年1月为-3.3%,7月为-8.2%,10月为-5.8%。按照国际经验,一个经济体如果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以上负增长,经济运行肯定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专家质疑,2009年前10个月货币(M1)增速达到32.03%,贷款发放8.9万亿,怎么还通货紧缩了?关键是当前许多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票据直接进入银行存款,还有一部分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同时,发放贷款多,存款增加更多,2009年前10个月,全国存款比上年末增加了12.07万亿元,大量资金绕开实体经济直接回笼到银行去了,对CPI和PPI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中国经济正夹在国内刺激计划和外需严重下滑之间,当前将经济向上拉的力量已超过向下的力量

当前中国经济正夹在国内刺激计划和外需严重下滑之间,前一股力量把经济向上拉,后一股力量把经济向下拉,两股力量在博弈。

向上的力量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周期作用看,经济增长已经走出低谷,出现了周期性上升趋势。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时发现,经济增长有周期性,长周期为50~6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周期为9~10年(尤格拉周期),短周期为3~4年(基钦周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中周期,正好到2007年第三个周期结束。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处于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在2009年第1季度到达低谷后已开始进入上行阶段。从2007年第4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个季度下滑是由三种力量形成的:第一,经济周期的惯性作用将经济增长向下拉;第二,连续不断的宏观调控紧缩措施抑制了经济过快增长;第三,世界金融危机从外需方面把中国经济增长向下拉。这三种力量形成合力,使得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幅度大、深度深、速度快。当经济出现下滑后,中央先后推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些刺激计划的作用下,经济增长从2009年第2季度开始止跌回升,并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加快增长的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又进入新一轮周期性上升阶段。

二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08年11月跌到38.8之后,连续11个月上升,其中8个月超过50,2009年10月份达到55.2,恢复到2007年第4季度的水平。这预示着制造业总体进入新的扩张期。

三是房地产出现了景气增长势头。2009年1~10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18.9%,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8.4%,销售额增长79.2%。2009年9月、10月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3.8%。自2009年6月以来,全国70个城市房地产投资不断增长,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交易也明显复苏,各大城市纷纷出现了“地王”,如北京顺义天竺开发区住宅用地拍出50.5亿元,超出底价2.6倍,折合楼面价近3万元;上海长风地块拍出70.06亿元,折合楼面价2.24万元。在中国,房地产相关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在25%左右,房地产景气增长,将为经济上升提供较大动力。

四是家电和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以及住房销售高增长带来的家具、装修增长,为消费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2009年1~10月汽车产销量增幅分别为36.23%、37.71%,产销量分别达到1087.3万辆和1089.14万辆。我国车市逆势繁荣,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最多的国家。

五是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增长由负变正,预示着工业乃至经济正在快速恢复增长。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我国发电量一直是负增长,自2009年6月份实现正增长,10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7.1%,用电量增长15.87%。另外,全社会货运量从2009年7月份实现正增长,9月、10月还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另外,据2009年第3季度央行对50个城市储户的调查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出现了近两年来的首次回升,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也出现了上升趋势,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开始上升。这些都有利于刺激消费,并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将经济向下拉的力量还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外需看,由世界金融危机引起的需求萎缩还在延续,发达国家的经济到目前尽管有复苏的迹象,但需求还没有明显复苏。美国2009年10月份失业率高达10.2%,居民储蓄率从零增长到6.8%,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53.1。欧元区2009年9月份失业率也高达9.7%,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为-4.0%。日本2009年第3季度进口下降39.7%,9月份失业率为5.3%,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为-2.0%。目前,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高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但危机过后世界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东亚的需求,难以很快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对外贸易依赖度高达60%的中国来说,没有外需的拉动,要实现经济高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通过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有能力遏止经济衰退,让经济回升,但要想实现高增长必须依靠世界经济的复苏。因为,在现有产业结构条件下,我国的产业项目是由外资和内资共同配置建设的,所生产的产品也主要瞄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不振,必然会打击我国的外向型产业和企业,抑制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是投资意向高涨、股市上扬对消费会产生替代作用。在社会总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股市、房地产热度提高必然挤压消费,据2009年第3季度央行对城镇储户的调查显示,居民选择“更多投资”的比重已连续3个季度上升,这势必对未来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市场投资力量偏弱。当前,我国投资增长主要由政府投资拉动,而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东部投资增长速度缓慢。今后,如果扩大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不能产生很快的带动效应,民间投资不能快速跟进,东部投资增长不能很快恢复到以往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就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增长目标。民间投资不能响应政府投资的关键原因在于,政府扩大投资的政策有国有企业偏好倾向,同时扩大投资政策主要集中在垄断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而这些部门民营企业难以进入,由此导致民营企业投资空间狭窄,影响经济增长。

在上下两种力量的作用下,怎么判断今后的经济走势呢?笔者认为,今后将经济向上拉的力量会继续增强,经济已经走向回暖,这种回暖主要是内生型的。今后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的带动下,经济增长将会出现加快的趋势。2009年第4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计会超过9%,全年经济增长将会达到8.5%左右。2010年,经济增长将会突破9%;受国际经济回暖的影响,中国出口将前低后高,全年出口增长将在10%左右;投资增长速度将稍低于2009年,消费将稍高于2009年;货币投放速度可能会减缓,贷款规模会有所缩小;CPI在2009年底变正后由低到高趋向上扬,PPI将在2010年上半年变正并出现上涨,但2010年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上升的通道,但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否则,将会对今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我国产业结构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前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压力短期内都难以得到缓解。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世界供求格局和产业分工中,美欧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是大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世界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的供求格局,在去杠杆化作用下,美欧发达国家纷纷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不断压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同时,为了改变长期贸易赤字,这些国家还加大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这种变化从两方面给我国带来了压力:一方面,我国业已形成的以外需为目标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短期甚至长期内要稳定增加出口越来越困难,因为我国生产了太多世界发达国家目前要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的产品;另一方面,我国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而鼓励发展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也遇到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挑战。如何释放国内现有巨大产能并迅速发展高端产业,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一大难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危机中,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印尼、洪都拉斯等利用更低的成本优势,开始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大有替代中国之势。

第二,受制度政策以及东亚文化等因素限制,短期内居民消费率很难大幅度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难有大的提高。自1999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长实际上并不慢,从1999年到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5647.9亿元增加到108487.7亿元,增长了204.3%,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3.2%。但问题的关键是,同一时期内投资、出口增长更快。这一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9854.7亿元增加到172291.1亿元,增长了477.1%,年均名义增长率为21.5%;出口额从16159.8亿元增加到100231亿元,增长了520.2%,年均名义增长率为22.5%。由此导致三大需求结构失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消费增长之所以远慢于投资和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城乡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增长慢于用于储蓄部分的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几乎每年都慢于人民币储蓄总额的增长。比如200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457.8亿元,当年人民币储蓄则增加了15025.5亿元;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19278亿元,当年人民币储蓄则增加了76865.5亿元。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储蓄增长,必然导致高储蓄率。

低消费、高储蓄,首先与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密切相关。多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都有利于高收入者,而不利于低收入者。高收入者收入水平高但消费倾向低,增加收入后他们会把越来越多的份额用于储蓄;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但消费倾向高,增加收入后他们会将较多的份额用于消费。很显然,收入向高收入群体倾斜,有利于增加储蓄而不利于增加消费。其次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政策设计不合理有关系,因为这直接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成本。此外还与东亚文化崇尚节约、偏好储蓄的传统理念有关。东亚地区包括日本和韩国,储蓄率一般都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显然,只要上述限制消费的三大因素不消除,社会消费就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储蓄最终还会增加。

第三,在外需连续下滑和国内大幅度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凸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的经济循环链条是畅通的,即“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高出口—高外汇储备—高货币供给”。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既有的经济循环链条被打破了,现在是“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低出口—产能过剩”。2008年,我国生产了206亿件服装、60多亿双鞋、9033万台彩电、8230万台空调器、13666万台微型计算机、55964万部移动手机。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如此之大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只能采取“出口转内销”策略才能实现去库存化。但是,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出口转内销”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必定会对同类产品形成挤压和替代,加剧市场竞争,从而使本来就过剩的工业品市场更加过剩。过剩矛盾的加剧,势必会造成工业品市场价格下降。另外,在扩大内需条件下,国内大幅度增加投资,还带动了钢材、水泥、玻璃、煤炭、能源以及设备等行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加。但是,当这一轮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公共设施建设完成后,已经形成的上述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出现更大的过剩。如果产能过剩加剧到一定程度,势必引起生产危机,由生产危机还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第四,通货膨胀预期在进一步增加。2009年我国的货币供给大幅度增加,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9.42%,供应量达到58.6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11.1万亿元。尽管在当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绝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了通缩现象,但是2009年前10个月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以及公共设施建设领域,会推动股市、房地产价格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这类产品价格上涨将会沿着产业链不断向下游传递,最终会引起通货膨胀。同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货膨胀的强度可能要大得多,CPI、PPI上涨幅度也要高得多。可以断定,当过量货币顺着产业链向需求弹性低的食品领域延伸,食品价格必然迅速上涨,此时即使食品供给增加,也无法改变价格上涨的态势。

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几点思考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上升的通道,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压力,要使经济稳步回升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还需要对既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对扩大内需的支持重点进行适当调整。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实施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的一揽子计划措施是正确及时的,对防止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尽快回升产生了显著成效。为了实现经济稳步回升,下一步国债以及财政支出,应重点向“三农”、中小企业、高科技、节能减排、社会保障事业、消费领域等方面倾斜,加大这些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二,适度调整现行货币政策,把握货币投放的节奏和力度。2009年,为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的一揽子计划措施,保持较高的货币投放增长速度,增加较多的贷款是必要的。但是,货币投放速度增长过快,贷款发放过多,会加大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今后,货币政策应向稳健进而中性化方向调整,适当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支持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

第三,在坚持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当前,在产业结构难有大的转变的情况下,外需与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宏观调控要均衡使用公共政策,在稳定美欧出口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积极开拓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新兴市场,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发展加工贸易,开发稀缺资源。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此外,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推广,也有利于降低外向型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促进出口增长。因此,应在人民币结算金额、业务范围和地域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试点。

第四,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一种制度创新,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创新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今后30年,中国将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以此实现新的发展。从改革思路上讲,今后制度创新的重点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合理配置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配置上,要科学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决策、监督权力的作用。在具体改革层面,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政府过多地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降低垄断行业进入门槛,限制国企过多进入竞争性产业领域,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一个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新型公共财政体系。为此,要调整宏观税负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改革资源税,开征并提高环境税,加快垄断性、资源性行业的价格改革,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另外,还要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通过上述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标签:;  ;  ;  ;  ;  ;  ;  ;  ;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判断与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